“度”这个字多少有点玄学的韵味。
说话不要太满,要注意度;做事不要太绝,要注意度;相处不要太直,要注意度。
可到底什么才是合适的度呢?
这肯定不能是从自己内心出发来寻找的。完全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出反应的话,就没有度可言,就是纯粹的自己怎么痛快怎么来。那就只能是以他人为参照,以不伤害别人的感受为前提,又能让自己过的去,留有些许余地准确拿捏。这也太难把握了吧!
主要是,谁又能知道谁想的是什么呢?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成长经历,这些经历造就了不同的内心世界。我们对同一个词语,同一个场景,同一个人都会有不同的感受。到底要如何感知别人的度呢?
和工作伙伴,或者泛泛之交相处,几乎是不用考量“度”的,因为那份陌生真真切切的存在,大多数人都会自然而言的保持一个安全距离。
和朋友的相处,是需要考量“度”的。都这么大的人了,谁还能像小时候一样没心没肺,想说什么就说什么。保持氛围的愉悦,合适的社交距离,让大家既能畅快谈心,又不至觉得被过分触及隐私生活,是成年人需要学习的课程。
和恋人,爱人相处,更不用说了。相爱容易相处难,为什么相处难呢?缺点包容,生活里的鸡零狗碎不提,还有另外一点。就是当两个人的关系亲密无间时,我们总会不自觉的以爱的名义去企图影响和改变另一个人。包括但不限于生活习惯、爱好、或者一些比较重大的决定等等。
我们会惯性的认为另一个人的一切都是和自己息息相关的,就会控制不住的想发言,想表达。
每当这个时候,就很容易过“度”。
大家都是独立的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婚姻又不是割舍不断的血缘,如果有人觉得被控制,不自由,就容易产生一拍两散的想法。
至于亲情,我觉得应该是有度的,特别是父母年迈以后。因为生活习惯不同、对食事物的认知不同,还有父母永远觉得子女是孩子,永远想“管教说教”等等,这些都难免造成唠叨甚至摩擦。
可那是一直包容我们的父母啊,实在是“放肆”惯了,总是无意识的还嘴对抗,才没有意识去控制“度”。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回家面对父母更容易不耐烦和发生矛盾的原因之一吧。
可父母面对已经不再听指挥的我们,为了减少不愉快,很可能要把握一个“度”,自己消化一些想法和情绪。
这里没有什么对错和谁是谁非,只是就事论事。人都是在不断变化的,关系的维系,需要双方彼此的成长。
只是觉得这一课很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