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能说明白,先引入一个概念,也是PET的基础。
行为窗口:代表对孩子的所有行为的看法,(行为而不是标签)。
PET课堂上引发的觉察分为可接纳与不可接纳,由于环境、自我、他人的变化,这条接纳线是会变化的,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要诚实,不要虚假接纳和虚假不接纳。
可接纳:
l 孩子的某些需求未被满足发出信号,但你可接纳(比如孩子哭:我一个朋友都没有)——孩子拥有问题,你愿意支持他。
l 孩子没有困扰,你也没有问题,你们双方需求都满足(比如你们一起开心玩游戏)——无问题区域
不可接纳:
l 孩子没有困扰,你不接纳(孩子不起床,你恼火)——父母拥有问题
l 父母和孩子的需求发生了冲突,双方都体验到不满意和不接纳的感受—双方拥有问题
PET课堂上引发的觉察重点来了!第一步就是要界定问题归属(如上图),然后给予不同的支持,对症下药。
但是!问题归属并不是一成不变,在过程里谁起了情绪,不接纳了,谁就拥有问题了。
比如
A 妈妈,我害怕坐飞机️——孩子拥有问题
B 妈妈看到你很担心
A 嗯
——————孩子拥有问题——————
B 妈妈看到你担心,也比较焦虑,很想帮你解决问题
—————妈妈拥有问题了——————
从PET的角度,当然接下来还有沟通技巧。就停在这里,我要说自己的觉察。
觉察一:有多少次,我都是想基于帮助别人解脱我认为的“困扰”,而不知道那是不是对方需要的,只是满足自己的投射。
我相信很多人有相同的困惑,就是当你看到了孩子的需求与情绪,要不要继续帮助他解决问题或者情绪?比如孩子很担心,我还要不要继续帮他解决但心(不然我就会很担心)?
如果孩子停在这里,并没有主动寻求帮助,希望我们也可以停在这里,就像教练技术里面的,先跟后带,一个是孩子可能还需要表达,还有你所不知的内情,另一个还不是时候。
在沟通中,很多时候,我会不知不觉扮演拯救者(解决问题),这到底是是不是出于爱呢?对朋友,是想证明自己的能力,对孩子,其实是越界,剥夺了他体验的机会,探索的过程。
觉察二:不管有多少沟通方法与技巧,根本还是要看见对方。真实坦诚去表达,不是为了改变与控制,有时候甚至讲的内容都没那么重要,而是你的态度与初心,也就是我们说的临在。
任何表达沟通都不是为了改变对方,不是让他如我所愿,而是我如我所是的表达,也允许你如你所是。
觉察三:今天老师来上课头上带了一个很大的蝴蝶结,那么注意形象的我当然立刻在心里开始打分,但今天没有评判。因为表面上看与讲师的身份好像不太搭调,不过我发现了另外一个点:就是她对自己的允许和这个环境对她的包容,她不必刻意,随性一些无妨。
PET课堂上引发的觉察我们一路走来,看似规规矩矩,懂事,乖巧,不得别人添麻烦,内心实则压抑了不少小魔鬼,那些没有被放出来的任性,没有被允许过的探索,没有被包容过的试错……对比一下,家庭环境宽容的孩子,确实更有活力。
包容与允许滋养生命力与多种可能性的土壤。
PET课堂上引发的觉察大道至简,殊途同归。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