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到浪花,不由得想起了任贤齐的的那首经典老歌《浪花一朵朵》,既欢快好听又温馨浪漫,旋律一响起,便勾起了曾经的美好回忆。
浪花,像善舞的戏子舞出的层层衣袖;像天空风掀着的云朵一样狂奔,层层叠叠,令人感到大自然的魅力无限。
流年的浪花总是涤荡在渺远的心际,水波涟漪般徐徐荡开,风中花瓣样轻轻坠落。
每一朵浪花都是有生命的精灵,每一朵浪花都是最美丽的歌童。他们会银铃般的歌唱。当然也会诗人般的吟咏。
浪花陶醉在诗意中,坦坦然然,潇潇洒洒,追逐彼岸、追逐壮美,不息地奔涌。
南唐李煜说:“浪花有意千里雪,桃花无言一队春”,这是李煜最快活的词,不求权位,只求自由,诗情画意,趣致盎然。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杨慎的这首词基调慷慨悲壮,意味无穷,读来令人荡气回肠。
“风翻白浪花千片,雁点青天字一行”,白居易的这句堪称经典,宛如一幅色彩绚丽的丹青图画,美得令人心醉。
“一江秋水浸寒空,渔笛无端弄晚风。万里波心谁折得?夕阳影里碎残红。”
王寀的这首《浪花》信手拈来,新颖别致,一首难得的佳篇应运而生。
秋天,一江蔚蓝的江水,连接着蔚蓝的天空;傍晚,江面上吹过了阵阵微风,悠扬的笛声,回荡在晚风中。
诗人站在江边,见到夕阳西下,染红了江水,风儿吹过江面,江水变幻多端。
碧波万里,那朵朵浪花,在水面上跳跃着,折射出迷人的光芒,仿佛在争奇斗妍。
浪沫四溅,又犹如万瓣花片,洒满江面。夕阳把浪花染红,起伏的江水,波光跳跃,又揉碎了花瓣重重。
诗人不由得把虚拟的浪花看成了真正的花,可这样的花有谁能够采摘呢?这样的场面,自然让人人感叹“谁折得”。
王寀【shěn】,字辅道,一字道辅,号南陔,今属江西人。
其父王韶是北宋一代名将,官至资政、观文学士,枢密副使,其兄为镇守西陲的边关元帅。
他自幼聪明好学、下笔有神。七八岁时受封“从八品”。
王寀登第后,官校书郎,翰林学士,兵部侍郎。
年轻时的王寀不仅是精通儒释道的学者,还是名动一时的书法家、出口成章的诗人。
据传王宷因为身体的原因,曾经迷恋神仙道术,后来被徽宗召入宫中以延神。
可惜祸福相依,入宫后的王宷遭到排挤并被林灵素陷害入狱……,而更让人唏嘘的是,王宷最后竟落得个“弃市”的残局,年仅41岁。
人生真是无常,王宷其人以及其事,纵然已随风烟消散于历史的车轮之后,但如今再次提及时,也难免教人揪心。
宋洪迈《夷坚志》载,有个诗人叫曹道冲,在京城卖诗,凡有命题,挥笔立成。
有人特意给他出难题,请他写首描写浪花的绝句,限用“红”字韵。
曹道冲作不出,请来人去找学士王寀。结果王寀欣然着笔,一挥而就,写下这首诗。
《浪花》
一江秋水浸寒空,渔笛无端弄晚风。
万里波心谁折得?夕阳影里碎残红。
——宋·王宷
赏析
这是宋代诗人王寀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诗的起首两句,描写环境,一江秋水,万里晴空,笛声悠扬,为浪花铺设了一个广阔的背景;
后两句先欲擒故纵,想象奇特,“夕阳影里碎残红”是全诗之警策,取得了画龙点睛的艺术效果。
一江秋水浸寒空,渔笛无端弄晚风。
开头两句的意思是,秋天,一江蔚蓝的江水,连接着蔚蓝的天空;傍晚,江面上吹过了阵阵微风,悠扬的笛声,回荡在晚风中。
渔笛:渔人的笛声。
无端:无心;无意。
晚风:晚上的风。
首两句,已经为正面写浪花做好了一切准备,很得咏物诗烘托渲染的意趣,到这时,浪花已经呼之欲出了。
万里波心谁折得?夕阳影里碎残红。
最后两句的意思是,碧波万里,那朵朵浪花,有谁能够采摘?夕阳把浪花染红,起伏的江水,波光跳跃,又揉碎了花瓣重重。
波心:水中央。
残红:凋残的花;落花。
尾联首句,诗人为了更加突出浪花,仍然欲擒故纵,再作一宕,用问句出现,故意提出“万里波心谁折得”。
这一问,先使人回味上面所写美丽的秋江景色,想像到诗人站在江边,遥望江心时的心情;其次将虚事实写,增添了诗的层次。
“万里”应上两句广阔的背景。“谁折得”,折什么?当然是折浪花。浪花不是花,如何去折?怎么会使人想到要去折?
这样就逼出了全诗的主句,“夕阳影里碎残红”。
原来诗人站在江边,见到夕阳西下,染红了江水,风儿吹过江面,江水变幻多端,不由得诗人把虚拟的浪花看成了真正的花。
这一朵朵浪花,在水面上跳跃着,折射出迷人的光芒,仿佛在争奇斗妍;浪沫四溅,又犹如万瓣花片,洒满江面。这样的场面,自然让人人感叹“谁折得”。
诗写得十分形象,尽管真正写浪花的只有结尾一句,但全诗句句可见浪花的影子。
一般的咏物诗,在末句总要言在物外,将所咏的对象与诗人的思想或社会现象相联系,使诗的涵义有所扩大。
这首诗只是停留在主体的吟咏上,但由于全诗充溢着抒情的语调,让人体会出咏物之外的情趣,起到了“不写之写”的作用。
末句巧妙地借助夕阳,完成“红”字韵,是他的匠心独运,所以当时“读者无不嗟服”。
后来有人咏柳絮以“夕阳西照桃花坞”与“柳絮飞来片片红”相呼应,也许就是受了这首诗的启发。
备注:1. 图片来自网络,侵之必删。
2. 部分诗词释义及赏析资料选自《古诗文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