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有刷到意公子的抖音视频,算是对苏东坡的《寒食帖》有了一个粗浅的认识。
其中意公子讲到苏东坡之所以有如此大文豪的气度,乃是他从花落到了泥土间。花之所以为花,是因为其娇贵傲慢,活在云端,而当花落到了泥土间,便融进了大地,才与这个世界多了几许亲赖、平和。
而今天的一顿晚饭,也好像将我从遥远的云端慢慢降落下来,有一种踩到土地的踏实感。
今天我们跟随实习的队伍来到了陕西阎良的一个实验站,上午的时光在走走停停的车途以及不时地参观了解中度过,下午便是收拾房间,自行休整,那个时候大家都窝在自己的房间睡觉,那种遥远记忆里的熟悉感还不甚分明,直到吃晚饭的时候。
晚饭开始的时间比预计要晚,并且老师已经提前说过,是稀饭和拌菜。肚子饿得有些咕咕叫的我还在担心晚饭会不会吃不饱,毕竟作为一个南方人,米饭才是主食的概念已经根深蒂固。
大家进了饭厅,我径直就看到有一个传饭的窗口,心想这可真是个好设计,在两屋共用的一堵墙上凿一个方方正正的口,一屋到另一屋的距离瞬间拉近,上饭递菜收拾碗筷要省去不少力气呢!然下一秒我又有些哂笑自己,这设计怕是不知多少年前就有了!而现在人们早已是不用了的。
男孩子们帮忙上着菜,我这才发现这晚饭其实不简陋。
参差不齐的大盆大碗装着各式各样的拌菜,三个蒸屉里面满满当当放着比手掌还大的白花花松软软的馒头,每个人手边是分发着的碟子和筷子,末了还有一大碗蓝釉色青瓷碗盛着的白米粥,那里面的料是实打实的,米饭粒硕大饱满,上头浮着一层浅浅的汤,一顿饭吃下来要叫人撑破了肚皮。
我头一次尝着这地域特色分明的家常便饭,是的,来陕西两年多了,还是第一次。
看着这丰盛的晚餐,脑海里真就涌出了往日读过的小说大作里最常描绘的画面,大抵是北方劳动人民,昏黄暗沉的屋窑,准是要吃饱喝足,还有艰苦奋斗,热情纯朴等等,总之那书卷里曾多少次传递的恢弘背景,一下子明了起来了。
不知为何,我竟生出了想要去帮忙的冲动,什么饭前洗菜打下手,饭中传菜递筷,饭后洗碗收拾,都在我脑海里过了一遍,就是有种不帮忙干活心里就不踏实的奇异感。
同学们陆续吃饱喝足离席,只剩我还在坚持,席间有个可爱的女孩子陪着我,我尽力喝着粥,她悠然尝着菜,窗口那边的大娘还不时吆喝着要我们把菜都吃了。无奈这份量我小小的胃没承受起,粥还剩了一大碗,是可惜了,可也真是吃不下了。
帮着收了盆碗,擦了餐桌,挺着圆鼓鼓的肚子,我来到了饭厅外,想要消消食,走动走动。我没入夜色中了,因为除了饭厅和厨房有昏黄的灯光泻出,身边一片黑暗。
我看着这院子里的一切,那棵低矮的伸手可触碰的枝繁叶茂的叫不上来名字的大树,树后那一大片种植着毛豆、辣椒、丝瓜、白菜等家常菜的菜园子,园子边几株野生的来自新疆的艳丽的格桑花,身后这一长排镶嵌着大小一致的紧闭的房门的低矮矮的平房,以及那远在天边近在眼前的磅礴的厚实的晚云,那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觉又萦绕在我心中了。走着走着,想着想着,才一惊觉,那是小时候的味道啊!
从前从前,一家人在院子里纳凉赏月,老人们或坐在石凳上木椅上说着那些不知说过几百遍的却总也说不厌的老生常谈,妇人们则话着家长里短,道着八卦野闻,而小孩们呢?如若不是端端正正听大人们讲故事,那肯定就是各自嬉笑打闹耍成一团了。
这些画面感觉像是来自那读过的一本本乡土气息浓郁的小说,也感觉像是来自儿童时代内心深处的遥远记忆,虽远去了又好像还在。对比今日此景,倒是显得热闹非凡。
一个人闲庭漫步,也不乏惬意昂扬。来到这偏僻处,才像是落入了尘世间,有了烟火气。
以前老待在学校,对西北的风土人情总是停留在他人的文字间话语里,从来没有像今日这般感受得如此深重有力量,接了地气,人才活得有意思。也突然理解了那些大家回味无穷、津闻乐道的创作为何能独得读者的青睐与喜爱了!那便是真实,再真实不过了!
最后,我不由得想起旅游,我曾到过很多地方,却都是走马观花,流于世俗的表面,看凡世间纷纷扰扰,熙熙攘攘,看城市车水马龙,热闹繁华,然而看过便看过了,如风过无痕,没留下一点什么。
但真正的旅游,我想也应该有点踩地的踏实感,放下世俗的观念,全身心地去投入到去沉浸到当地最真实的氛围里,就好像在那里生活了很久一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