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的质疑还是蛮有意思的,指出哲人所说的可能有点幼稚病,一针见血,所以接下来的对话已经拔到一定的高度了,哲人是在告诉一个经历过现实的人,现实也没有那么残酷;所以,本书不适合xfh阅读,年轻人经历了第一次失败之后再读吧;其实还另有一点,在公序良俗上被讨厌的,这本书不是给你读的,不过我相信他也不会读。
我们的不幸是谁的错?
哲人:“如果不是所有在父母虐待中长大的人都和你朋友一样闭门不出,那么事情就讲不通了。所谓过去决定现在、原因支配结果应该就是这样吧?……你的朋友并不是因为不安才无法走出去的。事情的顺序正好相反,我认为他是由于不想到外面去,所以才制造出不安情绪。”
哲人:“立足于原因论的人们,例如一般的生活顾问或者精神科医生,仅仅会指出‘你之所以痛苦是因为过去的事情’,继而简单地安慰‘所以错不在你’。”
哲人:“并不是说遭遇大的灾害或者幼年受到虐待之类的事件对人格形成毫无影响。相反,影响会很大。但关键是经历本身不会决定什么。我们给过去的经历‘赋予了什么样的意义’,这直接决定了我们的生活。人生不是由别人赋予的,而是由自己选择的,是自己选择自己如何生活。”
哲人:“如果闭门不出一直憋在自己房间里的话,父母会非常担心。这就可以把父母的关注集于一身,而且还可以得到父母小心翼翼的照顾。另一方面,哪怕踏出家门一步,都会沦为无人关注的‘大多数’,都会成为茫茫人海中非常平凡的一员,甚至成为逊色于人的平庸之辈;而且,没人会重视自己。这些都是闭居者常有的心理。”
引自 再怎么“找原因”,也没法改变一个人
分享
哲人这一波黑的可以,但是确实如此,一些心理问题必须在现实中得以解决,或胆怯、或懒惰,其实无法改变了,只能自我安慰下了。这一点可以在豆瓣、知乎一些抱怨但敷衍建议的帖子、帖子化的伸手党提问(也是我的黑历史)可以看到,这样只能收到一堆抱抱和一些大而无用的建议,不过也无妨,他只是想排解下情绪垃圾罢了。
哲人:“平时性格非常温厚,但在那时却无法抑制住怒火,那完全是一种自己也无可奈何的不可抗力。你是这个意思吧?……我们来假设昨天的你恰巧拿着一把刀,一生气便向对方刺了过去。在这种情况下,你还能辩解说‘那是一种自己也无可奈何的不可抗力’吗?”
哲人:“你想通过大发雷霆来震慑犯错的服务员,进而使他认真听自己的话。作为相应手段,你便捏造了愤怒这种感情。”
哲人:“所谓愤怒其实只是可放可收的一种‘手段’而已。它既可以在接电话的瞬间巧妙地收起,也可以在挂断电话之后再次释放出来。”
青年:“假如否定了感情,人类将沦为并不完美的机器。这不是虚无主义又是什么呢!”
哲人:“我们并不是在感情的支配下而采取各种行动。”
哲人:“如果过去决定一切而过去又无法改变的话,那么活在今天的我们对人生也将会束手无策。结果会如何呢?那就可能会陷入对世界绝望、对人生厌弃的虚无主义或悲观主义之中……否定我们人类的自由意志、把人看作机器一样的存在,这是弗洛伊德式的原因论。”
引自 愤怒都是捏造出来的
分享
一切情绪源于现实刺激,具体来说是事情与预期的关系,也就是说主要与自身的目的有关,因为愿望没有实现而气馁、因为别人冒犯而生气,我们一直是这么理解的。
而哲人认为,我们是用情绪来实现某种目的,用愤怒和“我很心痛”让别人听话,那焦虑呢,焦虑是想让工作自己完成嘛?
在线等,挺急的。
焦虑或许是想逃避工作(这不废话么,其实不需要理会焦虑情绪。
青年:“先生您认为我可以变成像Y那样的人吗?当然,我是真心地想要变成Y那样的人。”
哲人:“如果就目前来讲恐怕比较困难。”
青年:“哈哈哈,露出破绽了吧!您是否应该撤回刚才的主张呢?”
哲人:“改变的第一步就是理解……答案不应该是从别人那里得到,而应该是自己亲自找出来。从别人那里得到的答案只不过是对症疗法而已,没有什么价值。”
青年:“无论积累多少知识,作为根基的秉性或性格绝不会变!如果根基发生了倾斜,那么任何知识都不起作用。原本积累的知识也会随之崩塌,等回过神来已经又变回了原来的自己!”
哲人:“为了能够爱自己,你希望‘变成别人’,希望舍弃现在的自我变成像Y一样的人……即使你再想变成Y,也不可能成为Y,你不是Y……我们需要的不是更换而是更新。”
引自 你想“变成别人”吗?
分享
这一次青年提的问题太草率了,被哲人逮住漏洞了,青年确实有点太急躁了,一来没有搞清楚自己的目的,二来不愿意付出时间和精力。
也就是说,青年所谓的“幸福”也是抄袭别人的,自己没有答案;而他想一下子获得幸福,而不愿意付出相应的代价(当然如果条件差付出的代价要更多,这里没有说你不幸福是你不努力的那种意思)。
青年:“这个世界存在着天生的不幸。”
哲人:“现在的你之所以不幸正是因为你自己亲手选择了‘不幸’,而不是因为生来就不幸。”
哲人:“当然,并不是有意地选择了‘这样的我’,最初的选择也许是无意识的行为。并且,在选择的时候,你再三提到的外部因素,也就是人种、国籍、文化或者家庭环境之类的因素也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即便如此,选择了‘这样的我’的还是你自己。”
青年:“并不是一句‘因为是你自己选择了那种生活方式,所以现在马上重新选择’就可以马上改变的吧!”
哲人:“你在不断地下着不改变自己生活方式的决心……尽管有些不方便、不自由,但你还是感觉现在的生活方式更好,大概是觉得一直这样不做改变比较轻松吧……如果选择新的生活方式,那就既不知道新的自己会遇到什么问题,也不知道应该如何应对眼前的事情。未来难以预测,生活就会充满不安,也可能有更加痛苦、更加不幸的生活在等着自己。”
青年:”如此一来,问题就变成了‘怎样才能改变生活方式’这一具体策略。“
哲人:“‘如果可以变成Y那样的人’正是你为自己不做改变找的借口。”
哲人:“他是想通过不去比赛这一方式来保留一种‘如果做的话我也可以’的可能性,即不愿出去被人评价,更不愿去面对因作品拙劣而落选的现实。”
哲人:“应该去做——这一简单的课题摆在面前,但却不断地扯出各种‘不能做的理由’,你难道不认为这是一种很痛苦的生活方式吗?……如果要改变对世界或自己的看法(生活方式)就必须改变与世界的沟通方式,甚至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
引自 人们常常下定决心“不改变”
分享
哲人承认有些人的条件是恶劣的,但他们依然有权利去选择新的生活方式,当然要付出更多的艰辛。我们不去做,一直拖延,找各种借口,可能只是怕失败罢了;但是不去做,就无法进步。
一切烦恼都来自人际关系
哲人:“你为什么讨厌自己呢?为什么只盯着缺点就是不肯去喜欢自己呢?那是因为你太害怕被他人讨厌、害怕在人际关系中受伤。”
哲人:“只要躲在自己的壳里就可以不与任何人发生关联,而且万一遭到别人的拒绝,还可以以此为理由来安慰自己。心里就会想:因为我有这样的缺点才会遭人拒绝,只要我没有这个缺点也会很讨人喜欢。”
哲人:“请你不要忘记,在人际关系中根本不可能不受伤。只要涉入人际关系就会或大或小地受伤,也会伤害别人。”
哲人:“任何烦恼中都会有他人的因素……你由于太惧怕人际关系所以才会变得讨厌自己,你是在通过自我厌弃来逃避人际关系。”
引自 为什么讨厌自己?
分享
我小时候好像没有多讨厌/或者说觉得自己不够好,直到在初中进了城,自卑感才开始慢慢出现,但也不至于讨厌自己;高中的时候,不得不与更多人打交道,也有了更深入的联系,才开始的吧;也算是对未来没有信心吧,觉得就算当前快乐以后也会不开心。
其实我一直记得,我自信的时候好像什么都能做好,一旦患得患失就真的没了。
青年:“在报纸上看到同龄人活跃的姿态时,我就会感到极其自卑。生活在同一时代的人那么活跃,而自己究竟在做什么呢;或者是看到朋友过得幸福,不是想要祝福而是心生嫉妒或者非常焦躁。当然,我也不喜欢自己这张满是粉刺的脸,对于学历、职业以及年收入等社会境况也抱有强烈的自卑感。”
哲人:“劣等感是一个关于自我价值判断的词语。”
青年:“我几乎每天都自责地想:自己或许连活着的价值都没有。”
哲人:“155厘米的身高只是一个低于平均数的客观测量数字而已。乍看之下也许会被认为是劣等性。但是,问题在于我如何看待这种身高以及赋予它什么样的价值……我们无法改变客观事实,但可以任意改变主观解释。”
哲人:“价值必须建立在社会意义之上。”
青年:“即使社会意义上的成功者,也就是在人际关系中完全没必要自卑的人也会有某种程度的自卑感。”
引自 自卑感来自主观的臆造
分享
这一段其实比较拧巴,因为讨论点还不够落地。
哲人说,我们可以主观解释我们的客观条件,这未免容易导致一些自欺欺人,那么对我而言我再主观也不能脱离环境;而且哲人也承认,“价值必须建立在社会意义之上”,与青年之前所说“自己或许连活着的价值都没有”是不冲突的,因此哲人这里看起来说了句废话。
不过,从另外的意义讲,个人整体要有社会意义,而我的某个特征只是一个客观条件罢了。也即是说,我的某个特征不是我失败的理由,也不是保证我成功的全部条件。
哲人:“人是作为一种无力的存在活在这个世界上。并且,人希望摆脱这种无力状态,继而就有了普遍欲求……‘希望进步’或者‘追求理想状态’。”
哲人:“对于无法达成理想的自己就会产生一种自卑感……只要处理得当,自卑感也可以成为努力和成长的催化剂。”
青年:“自卑感越强,人就会变得越消极,最终肯定会认为自己一无是处。自卑感不就是这样吗?”
哲人:“不,这不是自卑感,而是自卑情结……自卑情结是指把自己的自卑感当作某种借口使用的状态。具体就像‘我因为学历低所以无法成功’或者‘我因为长得不漂亮所以结不了婚’之类的想法。”
哲人:“简单地说就是害怕向前迈进或者是不想真正地努力。不愿意为了改变自我而牺牲目前所享受的乐趣——比如玩乐或休闲时间。也就是拿不出改变生活方式的‘勇气’,即使有些不满或者不自由,也还是更愿意维持现状。”
哲人:“那些用语言或态度表明自己的自卑情结的人和声称‘因为有A所以才不能做到B’的人,他们的言外之意就是‘只要没有A,我也会是有能力、有价值的人’。”
哲人:“如何去弥补自己欠缺的部分呢?最健全的姿态应该是想要通过努力和成长去弥补欠缺部分,例如刻苦学习、勤奋练习、努力工作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