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起看电视的时候突然出现广告,就能回忆起对营销的强烈反感。那有没有可能让一个营销活动不产生反感的情绪呢?即然是说出来,自然是有办法,所以要先从“反感”的本质原因说起,李叫兽支了几个招:
#人们为什么会如此讨厌大部分营销?#
其实吐槽广告的人远远多过吐槽杀人犯的人,而原因是因为大部分广告等营销行为容易激起人一种典型的厌恶感受——心理抗拒。
心理抗拒:指一个人感觉到自己的控制、选择权被不合理剥夺时,内心产生的抗拒抵触心理。
比如,小时候暑假,同学们都在家看电视,作业都做完了,结果家长直接把电源拔掉,这时你的内心感觉就是“心理抗拒”。这也是为什么你看到“脑白金”广告就想转台的原因。
经过大量的研究发现,我们可以通过躲避“阻碍”来减少看广告时“心理抗拒”,李叫兽把这个称为——感知目标阻碍:
因为广告的突然出现,经常阻碍了我们当前场景下本来想做的事情,比如你正在刷微博,想要不断看各种搞笑段子,结果突然刷到某某手机发的微博“年度旗舰,隆重登场。”阻拦了你现在想完成的目标,当然会反感!
回到场景本身1,看微博是为了看搞笑段子,像杜蕾斯的营销就不会造成目标阻碍,比如2012年奥运会,刘翔因伤摔倒,杜蕾斯立马说:“最快的男人并不是最好的,坚持到底才是真正强大的男人。”
回到场景本身2,看微信朋友圈是为了了解其他人的动态,像比较成功的营销是“更加像一个朋友在说话”的方式出现的朋友圈的广告不会造成方案,比如之前的一个电影广告《何以笙箫默》,由黄晓明述说的内容:“我的电影《何以笙箫默》,献给长情的你。量量你的爱情有多长?。”
回到场景本身3,看新闻客户端是为了了解这个世界在发生什么,有个企业飞贷的广告用的方式是:“《华尔街日报》整版报道,飞贷在美国火了!”
回到场景本身4,看分众电梯的广告,这个有点意思。其实回想一下,自古以来,当人们看向一堵墙的时候,期待上面的信息是什么?在墙上,当然看通知比较多。所以分众上很多成功的广告,给人潜意识上有一种通知的感觉。比如之前神州的广告:“通知,神州专车,冲100得150,安全,专业,更划算,就选神州。”
还有很多,比如电视广告,应该让人有种节目的感觉;电影前广告,像预告片的感觉;网红卖货的广告,最好是网红自己在用这个产品的经历(因为人们跑来你这里就是想看你的);百度搜索广告,让标题看起来像一个答案等等。
总之,别拿用户当下场景不想干的东西去烦他们,他们真的会很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