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成语
成语的“成”,是约定俗成的意思,此处只讲叙事和描写过程中的成语使用。
我看到一些网文,那些作者在写夜景的时候,若要恐怖,必是“月黑风高”,若要清淡爽口,或者表现孤独沧桑感,则必“月明星稀,乌鹊南飞”,一讲到花园就是“万紫千红,鸟语花香”,一描写年轻女人就是“朱唇皓齿,沉鱼落雁”。
其实古人留下来的这些成语,有时候用用无疑为文章平添不少底蕴,但是若在写景描人的过程中,过度依赖成语则会造成行文的脸谱化。
一篇情节性较强的文字,最重要的是表现作者独特的感受力,如果你所感受到的世界是如此呆板的,普遍的,毫无生机的,而只能拾古人之牙惠,那么就不得不说,这位作者水平有限。
所以现在虽然很多写小说的人喜欢用景物和人物描写来凑字数,但是这一部分如果不反复体会,用心刻画,也很容易暴露水平。
二、成意象
另外一种容易滥用的是意象。从某种角度讲,意象也属于一类成语。
中国古人在进行文学创作的时候,很喜欢使用某些固定的意象,例如风花雪月,影子,山水等等,这与古人的生活状态和生存环境有关。
但是现代,当我们举头望一轮明月的时候,真的就会思念故乡吗?最多也只是觉得“哇!好圆”而已吧。
记得我以前在外地打工的时候,为了跟家里通讯方便,用的是我老家的电话卡。那时候忙忙碌碌,每天都被老板追着跑,根本来不及想念什么家乡,即便我多少次看见圆圆的大月亮。
但是在那个夏天里,有一天,我手机突然收到一条短信:为纪念XX沦陷纪念日,6月21日上午11时,将进行防空警报试鸣。请各位市民照常进行生产生活工作,不必惊慌。
差不多是这样的内容。那天刚好是休息日,我在出租屋里。突然看到这条短信的那一瞬间,热泪盈眶。这个防空警报的试鸣是每年这一天都会有的,家乡的发展日新月异,什么都在改变,唯有6月21日的警报不变。
那时候我身在离家四百多公里的省城,当然是听不到家乡鸣响的警报的,可是那一刻,游子的心,早已飞跃千里高速路,回到家乡,与家乡父老一起聆听和感受那三长两短的警笛。
所以我觉得不必一谈到思乡就非要搬出月亮来,有时候一个小小的生活细节,就足以让你对故里魂牵梦绕。
比如鲁迅先生写的《社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莫言的《忘不了吃》等文章,没有一句提到那些“怀乡标配”,可是他们的文字中充满了对家乡的眷恋和对童年的美好回忆,而这些情真意切的描写,才真正能够使文章增色,为你留下读者。
不过还有一些作者,一写到故乡就必须先在开头引用余光中的《乡愁》,好像不借用余老的“愁”就无法思自己的“乡”,好像思乡就必然要愁,而全文的基调也被他所引用的那首诗奠定,从一起笔就落入窠臼。
在一篇文章中,成语和“成意象”的使用需要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不能到处乱用。乱用只会使文章脱离现实感受性,变得异常苍白无力。
有些朋友会抱怨自己写文章写得不好,或者这样那样的毛病。其实这些小细节做好了,你的文章就能够焕然一新。而不注重小细节,却到处却学什么爆文技巧,上首页窍门,那我觉得,你离写好一篇文章,比心中的故乡还要遥远。
网友评论
你是不是会说:是么,好久了,我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