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书籍和电影读书创业
喝了那么多的星巴克,也该学学“将心注入”了

喝了那么多的星巴克,也该学学“将心注入”了

作者: 孙凌聊校园 | 来源:发表于2017-02-20 21:55 被阅读97次
    星巴克

    由于大学期间,我开过两年的咖啡店,直到现在看到路边的咖啡店,都会多看那么几眼,也会想起陈奕迅的那句歌词,“你会不会突然地出现,在街角的咖啡店”。这个月我去硅谷时,参访了一些企业和学校,无论在斯坦福还是在思科的食堂里,都看到一家咖啡店,那就是星巴克。我之前也看到有朋友感叹,在国内上海金融中心,几乎每栋写字楼都有家星巴克,而人流也是络绎不绝,毕竟在这个地段,人均30余元,就换来片刻的休闲,无论聊天还是谈事,都是不错的选择。

    今天跟大家分享一本书《将心注入》,本书的主要作者为星巴克董事会主席、首席执行官霍华德·舒尔茨,而这本书也可以称为霍华德·舒尔茨与星巴克的真实奋斗史了,喝了那么多的星巴克,或许也该读读这本书了。

    将心注入

    星巴克是全球最大的咖啡连锁店,总部在美国华盛顿州的西雅图,有着近22000家分店,旗下零售产品有顶级咖啡豆、浓缩咖啡、咖啡冷热饮料、糕点食品及咖啡机、咖啡杯等商品。而当下星巴克不仅仅是一杯咖啡,而是一种优雅、精致、热情洋溢的生活方式。

    星巴克的从0到1

    1971年星巴克诞生,这是一家由三位咖啡爱好者创办的咖啡店,而目标则是煮出西雅图最好的咖啡,这一年霍华德·舒尔茨走出贫困的家,进入大学。舒尔茨在毕业六年后,已经小有成就,却却觉得生活无趣。1981年,其做市场调查时发现星巴克只有四家店铺,但是咖啡研磨机的购买数量却超过了梅西百货,而他在品尝完星巴克后,觉得自己发现了新大陆,于是义无反顾的放弃在纽约跨国企业的工作,加入了星巴克。

    1983年,舒尔茨在意大利参加交流时,发现意大利风格的浓缩咖啡吧,这样一个舒适、像社区一样的空间,正是星巴克所需要的,并且了解到当地拿铁的喝法。但兴致勃勃的舒尔茨回国后,提出的创新建议,却遭到了老板的反对,最终他开始四处募集资金,开设了一家新店。1987年,星巴克传出了要出售的消息,在舒尔茨的努力下,他最终得到了星巴克,并更名为星巴克公司,从此开始疯狂融资、店铺扩张、创新产品样式,选取优秀人才,五年后,1992年星巴克上市。

    品质与创新

    星巴克的成功,除了舒尔茨的领导外,更不可缺少的是其自身的卓越品质,其一直坚守两条看似矛盾的信念:1.坚持最正宗的产品,2.满足顾客的需求。随着星巴克的走出国门,为了满足当地的客户的需求,就不得不在产品上创新,做出相应改进,而这时就会导致产品失去原有的“正宗”。

    星巴克的策略则是,围绕客户的需求,但一定保证产品的正宗品质,比如在快速发展阶段,仍然拒绝做连锁加盟,不使用人工风味的咖啡豆,拒绝采用超级市场大销售方式,这些对星巴克的品质都有了有利的保障。通过产品的创新、门店设计的创新,各种细节的优化,星巴克离最初的意式浓缩咖啡越来越远,离用户越来越近。

    以人为本的工作氛围

    舒尔茨一直认为星巴克取得当下的成绩,关键点是他们所雇佣的人,一直致力于寻找优秀的合伙人和搭建高管团队,并且看重自己的员工,激发他们自身的创造力。早期其在星巴卡打工时,得到一个重要的教训,“没有什么贵重的商品能比得上公司雇员的信任和信心,一旦人们觉得管理层奖赏机制不公正,他们就会产生疏离的感觉。一旦他们不信任管理层,公司发展就会受到危害”。

    零售业和餐饮业的成败很大程度取决于服务顾客的水平,而为了压缩成本,这些企业的雇员收入一般较低,福利也较差。而星巴克却一开始就提供较好的福利,很大程度的减少了人员的流动性,在盈利后,还推行了“咖啡豆股票”,把雇员变成了合伙人。对于每一杯手工制作的咖啡,都离开咖啡背后的制作者。

    看完这本书,让我想起了一句励志的鸡汤,认真做事总会有收获,星巴克无疑践行了这一点,用心注入,去做好每一本咖啡,不断的进行创新,并且确保员工的幸福指数。虽然从事几年互联网行业,但我却越来越关注实体产业,星巴克一路走来,诸多地方确实值得我们其他线下门店的经营者去学习。比如其门店的选址、密集开店策略,就和7-11基本一致,这很利于区域性的品牌打造。而其一直强调的第三空间,就是指用户除了工作与家庭以外的重要社交场所,星巴克卖的不仅是咖啡而是一个空间,这仍很符合几十年后,当下实体门店的发展策略,而这种空间的体验感,也是线上电商所不具备的。

    其实我们分析星巴克有诸多细节之处可以注意,比如星巴克以休闲为导向,横向排队,使顾客之间能看到彼此的表情,产生亲近感,避免焦虑感;而麦当劳竖向排队,力图营造快节奏的氛围。并且星巴克与一般咖啡店很大的区别就是产品的创新,作为一家全球化的企业,其较为注重本地化原则,比如在我国推出的月饼、星冰粽等。而其雇员的幸福感,让我想起了另一家企业海底捞,有太多的服务业,想去模仿海底捞的服务,却不给员工相应的福利支撑,这当然是无法做到的,只有服务人员自身幸福,才能提供更加幸福的服务与产品。

    作者孙凌,连续创业者,大学生成长导师,深耕校园市场六载。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喝了那么多的星巴克,也该学学“将心注入”了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bzew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