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想法想法专题推荐今日看点
“斗米养恩,担米养仇”的事还少吗

“斗米养恩,担米养仇”的事还少吗

作者: 邓大喆 | 来源:发表于2016-08-29 20:51 被阅读12916次
    大衣哥

    1.

    前段时间有微博曝光 “大衣哥”朱之文每年借给村民一百万元,却没有一人归还欠款的微博,微博中称,不但没人还朱之文的钱,而且朱之文也没有因此结交下好人缘,爆料者称在农村借出去的钱越多就越招人嫉恨,并劝朱之文搬离农村去城市居住,但朱之文却表示“守心自暖”。

    其实何止这次,朱之文在成功后不仅努力为村里修路,还为慈善拍卖大衣…可同村村民们竟然说:这对他是九牛一毛,他要想叫俺说他好,就为庄上每人买辆小轿车、一人再给1万块钱。

    当你好心地对待一个人时,你给他好处,让他占了便宜,按理他该感激你,但他觉得你拥有那么多资源,你的便宜他不占,自然还会有别人来占,还不如自己来占,不占白不占,同时占了便宜还嫌少占。

    2.

    想起中国那句特别有智慧的老话“斗米养恩,担米养仇”。

    当人快被饿死的时候,给他一升米,他会把你当作恩人;可你要给了一斗米,他就会怨你不给更多;你若一粒不给,他反而一点怨恨都没有。

    有人说,这是“感恩的边际效应”。人在一连串得到恩惠的活动中,从“斗米”到“担米”,心中的感恩递减,而减到一定程度时,受恩者几乎已经坦然地接受了别人的馈赠,并认为理所应当。如果突然间减少了恩惠,他们反而觉得愤怒,这相当于损失了“担米”,受恩者这种损失的痛苦相便会把施恩者当作“仇人”。

    但是如果受恩者接受的是偶尔的“斗米”,获得的快乐和“担米”的差距不会太大,那么“斗米”没有了,损失的痛苦也比“担米”小。

    3.

    丛飞

    生活中是不是也遇到过你对别人一直都很好,给他帮助馈赠,突然有事没能给予。他就开始指责你,攻击你。

    其中有合作演化的结果,施恩者是帮助而已,但受助者以为是合作。从合作的角度出发,他会想要惩罚违背合作信任的人。虽然帮助与合作没半点关系,却总有人想不明白反身攻击施恩者。

    想起当年丛飞资助大学生的报道。丛飞累计捐款300多万,资助183名贫困学生,他的胃癌因为为了那些贫困儿童拼命演出,而耽误了治疗,终年仅37岁。

    然而受助者接受采访时的反应却是“你怎么知道我受资助,是丛飞透露的我的电话吗”,“他资助我的事情不能总挂在嘴上啊,他是自愿的,我又没有强迫他”。“任何人帮助别人都是有所图的,至于他图什么,我不说你也知道”。

    当他身患绝症无法继续资助时,那些受助者却在说—— “骗子,义演赚了那么多,胃病能花多少钱”“你不是说好要把我孩子供到大学毕业吗?你还在上初中你就不出钱了,你不是坑人吗?”“你什么时候才能治好病演出挣钱啊?”

    丛飞去世的时候女儿还不到一岁,那些他曾经拼命去帮助的人却依然态度冰冷强硬的伸手要钱,甚至很多人拒绝承认被丛飞资助过,更别提感恩,别提看望。

    受助者中部分人就是是他用生命养出来的仇人!

    4.

    关于大恩即大仇,《唐国史补·故囚报李勉》里的故事就有典型。

    李汧(字勉)在开封做府尉,监狱有个很有意气的囚犯向李勉倾诉并哀求放他走,李勉就把他放走了.

    几年后,李勉罢官后,出游黄河之北,偶然间见到了那个囚犯,那个囚犯高兴的把他接到家中,告诉妻子说:"这是就使我得以活命的人,我该怎么报答他的恩德呢?"

    妻子道:"送他一千匹丝帛可以吗?"答:"不够"

    妻子道:"送他两千匹丝帛可以吗?"答:"不够"

    妻子道:"这样的话,不如杀了他"

    中国人喜欢 “礼尚往来”。小恩小惠可以你来我往。可一旦大恩相施,受助者会觉得恩情之重不能承受,反成负担,内心对自己的境遇感到自卑与恐慌。但人总能无条件原谅自己,所以就跳出了自我的检讨,而将愤怒转嫁到他人。此时,感恩之心荡然无存,唯有低人一等的耻辱感,这便是“大恩即大辱”。辱而生怨,辱而生嗔,大辱甚至转大仇——我为你雪中送炭,你愿我家破人亡。

    反思自己,遇到这样的事会又如何,愿真正明白救急不救穷,愿赠人玫瑰之时无人向我索要整个花园,也愿我们能把希望放在自己身上而不是别人身上。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斗米养恩,担米养仇”的事还少吗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ccfe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