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真好有别与三位一体
尽管人类在大方向上都是怎么派,没有只问什么真的,也没有只求怎么好的——否则还算是人吗?但必须承认,至少相对而言西方人更认“真”。两千多年来西方的路子明显有“先真后好”的味道。这种差异似乎谈不上是本质区别,只是一种倾向性、一点角度的差异,但是“差之毫厘失之千里”,两千多年下来,你说结果会如何?影响作用恐怕就不只限于自然与科学方面了……
不过还是从科技说起。认真始于自然嘛。
几年前美国飞船飞过什么冥王星,于是美国人在电视机前摇旗呐喊,大呼小叫,就像他们的球队得了世界冠军似的……看见美国人的得意洋洋的样子,中国人心想:“怎么”啦?嘚瑟啥?总有一天……
其实是我们自己想多了。西方人是什么派的,早有这种偏爱什么的习惯和传统。当年阿基米德发现什么浮力定律的时候,不也一样的兴奋、激动和狂喜?据说他近乎裸体地冲出澡堂,在大街上狂呼“我知道了”……请注意,类似的兴奋激动在古代中国从来就没有过。
孔子认真考。。。之三自古以来西方人就因为发现“什么”而成为名人、英雄,被认为是聪明人。而中国人即使发现了“什么”也是为了“怎么”把人家比下去。以前叫“光宗耀祖”,现在是“人类首次,“诺贝尔奖”,“世界第一”…反正最好是“为国争光”,那才叫“好”呢…而一旦你稍有一丁点“不好”,如“老牛吃嫩草”之类,那你就“什么”也不是了……
什么派与怎么派的差异可见一斑。反正在怎么派看来,什么都要为人的怎么服务,真是从属于好的…而在什么派眼中什么真的地位要高得多。
这种差异既然已经存在两千多年,无疑它就不仅是行为实践了,一定也有理论支撑。
——其实西方的所谓“理性”一开始就是认“真”的,(理性一词古希腊就有了,)证据也很简单而确凿:他们的“理性”经常用“reason”一词来表达,不就是找“原因理由”的意思吗?
在至少一、两千年的时间里,西方的学者也好,僧侣也罢,经常是满口的“假设”、“证明”,“理性”来,“真理”去的……假设、证明啥?就是“什么”嘛,思维指向存在、原因理由、真假有无嘛……
这一种认真的、关注存在的理性不妨称为存在理性。
其实早在亚里士多德就已经把西方人的这种认“真”的思维倾向表达得比较清楚了:“…在各门科学中,那为着自身,为知识而求取的科学比那为后果而求取的科学,更加是智慧。”看,他明确指出了“后果”,也就是用结果来说话,如“学以致用”之类嘛。而他认为这并不算高明……
在西方人看来,相当程度上“真”本身就是价值意义所在,无需“好”的“检验”认可。而存在的意义并不亚于生存——这跟“子不语”显然大相径庭……
但“真”要凑齐了才“好”得起来呀。光有浮力定律能造出潜水艇吗?——当我们古代“领跑”千年的时候,人家的“真”还在凑数呢……
…不过一旦“真”逐渐凑齐了,开始有“好”的结果,显示威力了,自然信心就足了,于是——“知识就是力量”了。“知识就是力量”啥意思?说到底就是“有真支撑的好才是真的好”嘛,而不是“大家好才是真的好”。关键是,有“真”的支撑才“好”得长久,因为“好”得有“道理”——“真”就是原因理由嘛……
准确的说,只有在确认“知识就是力量”之后人们才有资格批评、反对所谓“经验主义”。“经验主义”说到底不就是用结果来说话,“好”的就是“真”的——目标结果就是原因理由吗?……
…后来他们的文艺复兴又对人与神的关系进行了重新调整…再后来,“仰望星空”发现“道德律令”的康德又宣称“人是目的”,“不可把人当作工具”,并且明确指出这也叫“理性”,西方人才算有了充分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和大胆求“好”的底气……
于是,不仅之后就有人直接宣布“上帝已经死亡”(尼采),又有人表示要“为人类而工作”了(马克思)……
所以说,西方人先真后好的路子还是比较明确的。当然这个“先后”不仅指时间性,更指重要性。当然,也不是说西方人在追问“什么”“真”的时候完全放弃了追求“怎么”“好”。那是不可能的。因为“怎么”“好”就是“怎么活”嘛……
这就是说:承认和充分肯定人的生存,认为这也算是一种“理性”,这在西方其实是后来的事——西方的“以人为本”实际上很晚……
在“什么”的思维下,西方的人曾经不过是“什么”上帝的奴仆,或上帝这个牧羊人养的羊…所以他们的“人”曾面临“神权跟王权的双重压迫”,他们有长达千年的“黑暗的中世纪”……而我们呢?早就开始求“好”了——“子不语”嘛……
这就是说实际上有两种理性:存在理性与生存理性。而我们的选择其实偏于后者。中国人生存能力强不是地球人都知道的吗?……具体的方法、技术性的东西还在其次,关键是先要明确大方向、主基调嘛……
“不忘初心”?其实中国人一直是不忘初心的——还有比“生存——“怎么”“好”更“初心”的?我们短板多半是什么真。
实际上我们的科学家现在还在抱怨:其实我们的天眼(在贵州)发现了很多脉冲星,结果也是墙内开花墙外香——在国外引起轰动,但国内大家更关心的还是人间的明星……什么派与怎么派的真、好差异其实是从古到今。
当然从小到大也是如此。现在我们小朋友的理想、梦想也经常是歌星、明星嘛。其实即使是想当科学家的,那多半也是想要怎么一下下,而非因为好奇“什么”……
此刻我想起了《思维版图》中提到的一件有意思的事,很典型也很说明问题。
有鸡、牛、草三副画,让中国儿童和美国儿童任意归类。结果,中国儿童大都把牛与草归为一类,因为牛吃草嘛;而美国儿童喜欢把牛与鸡归一类,因为牛与鸡都是动物嘛……结论是:中西方思维存在分析与综合、局部与整体的差异,西方人更关注事物的内在关系、内部特征……
这结论是对的,接近真相的。说明有些东西已经深入我们的骨髓血液,成为我们文化基因的一部分。而且从小就是如此……但问题是:就没有别的说法了?其实何尝不可以说:西方人相对更关心一个事物是“什么”,即“什么”“存在”,而我们更关心事物的“怎么”,即“怎么”“生存”。隐含的相应价值不就是“真”与“好”吗?……
于是紧接着发现了一个问题:尽管学者们承认中西方有“思维方式”的差异(如主观客观、感性理性、分析综合等),却忽略了相应的“思维指向”和“价值指向”的差异,即自然与人、存在与生存、原理真相与目标结果(思维指向)、什么与怎么、真与好(价值指向)的差异。其实它们是统一的,就像一体多面的骰子一样……其中思维指向的差异明显就是关注对象——自然与人、存在与生存——的差异造成的……
事实表明,目前为止没有人认识到这种思维方式与思维指向、价值指向三位一体的统一,至少是不明确。在两么说看来,我们的种种认识偏差、误解甚至问题、矛盾大都与此有关……
应该有必要补上这个漏洞。我相信,如果认识到了这三位一体,你的看很多事情就会大不一样了。不信请再看:
如宗教信仰。其实我们的无神论者没有注意到一个简单的事实:神与神是不一样的——
基督教抵制,压迫过科学家吗?是的。但同时请注意,实际上在各路神祇中也只有上帝是最认“真”的——只有上帝(教会)给科学家平过反;有任何科学发现,其他神祇从来都不说话的……
世界为啥是眼前这幅模样?上帝弄的嘛……
所以上帝叫“客观唯心主义”。啥叫“客观?简言之就是追问“什么”原因理由,找寻解释答案嘛……
而其它诸神明显缺少这种解释“什么”的味道,包括佛祖、玉皇大帝或太上老君、孙悟空…主要是本事大一些,能“怎么”一下,如上天、入地、下海、降雨、移山、造梦、点石成金…所以中国人进庙也是想“怎么”一下下,如考试,升职,发财,求子,健康,如意、平平安安……
我们的人和神的路数都偏于追求目标结果“怎么”“好”,不喜欢追问“什么”“真”的……
所以中西方的日常生活也不一样。
不仅西方总统上台要对着“什么”圣经宣誓,西方的节日也大都跟什么上帝有关,一个人从出生到结婚到死亡几乎都有什么教会参与,普通人连吃个饭也要唠叨和感谢“什么”……而中国人心里犯嘀咕:难道我的口中食不是我自己的劳动和汗水换来的?关其他“什么”鸟事?——麻烦……
印度(也算西方移民嘛)近年出了个“举手大师”,十几年来吃喝拉睡都要举着一只手。为什么?就是为了人以外的“什么”嘛。但在中国人看来这纯粹是“吃饱了撑的”……
孔子认真考。。。之三我们也可以“含辛茹苦几十年”,甚至子子孙孙“愚公移山”,“献了青春献子孙”——可都是为了人,而非人以外的“什么”……
其实,西方电影、美国片中也是“什么”都有:
从上帝到魔鬼,从外星人到特异功能、变种人,从地震洪水到细菌病毒、黑帮反派……而且请注意,这不止是电影,也是现实。反正外星人就像西方人的亲戚,隔三差五去拜访。而其它地方就很少光顾……
你说,这“什么”到底是一种“什么”存在,还是一种思维想法——他们本来就想“什么”想得太多,成了习惯?……答案恐怕是两者都有。但从纯粹思维的角度说当然就是后者了。
于是,他们的人也就成了“什么”人…记得有部美国片名字就叫《真人的世界》(《楚门的世界》)……
孔子认真考。。。之三尤其是近年人工智能的出现——下棋人类输给电脑,芯片植入人体——之后,他们更要追问“人”是“什么”了。于是这方面的电影也是层出不穷……
现在看来,到底有没有“什么”上帝固然很重要(或很有意思),但追问存在、探索真相的“什么”思维想法本身更让西方人受益…所以,他们的好些教授同时也是教徒好像也可以理解……
还有人说,西方人眼中的所谓哲学跟圣经是可以无缝对接的。咋讲?——都有认“真”或者说追问“什么”的成分嘛……
好了。现在你甚至可以比较中西两个段子。
英格兰有童谣叫做《起风了,小猫饿死了》:起风了,风把窗帘掀起来了。窗帘拍倒了花瓶,花瓶的水洒到地板上了。地板湿了,老婆婆滑倒了。她撞坏了椅子,木匠来修椅子了。木匠砍倒了一棵树,大树把面包师的房子砸坏了。面包师搬家了,老鼠没东西吃了。老鼠不来了——小猫饿死了。
显然,这童谣有所谓“蝴蝶效应”或“多米诺现象”的意思,揭示了事物间的因果关系,思维想法无疑偏于“什么”、原因理由。
我们这里居然也有类似的故事,而且一开始也很相似,但后来就完全走到另一个方向去了:
起风了…窗帘拍倒了花瓶…花瓶碎了……主人从里屋出来一看,说:“没关系,不值钱”…而无辜的客人也不作解释说明,连声说:‘对不起,不好意思,不小心’……”
你看,对中国人而言认“什么”“真”是件麻烦事。(哪怕只是简单的事实之真。)因为“说不清楚”可能越描越黑。所以有时“不清不楚”、“难得糊涂”反而是一种智慧……(我们的故事很可能就是根据人家的改编的。)
这就是说现代中国人不仅不喜欢什么“真”,而且还喜欢“以好代真”;不仅过去面对自然我们不认“真”,而且今天在人的社会领域也是如此……
反正,只要你懂得了两么说的三位一体,怎么派与什么派的差异其实到处都是……
反正,转角遇到“真”、先“真”后“好”的是西方人,而不是我们…因为子不语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