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保护世界,我保护你。”—小北对陈念说。
图侵删我在想,如果陈念没有遇到小北,没有多管闲事的救了小北,还会有电影《少年的你》吗?
“校园霸凌”,这是近几年逐渐走入我们视线的词,仿佛有点不可思议,好似是西方的资本主义产物,也能在我们这大好的红旗社会下落地生根了?
但偏偏,就是生根了,还发芽了,还开始茁壮成长了。
在说这部电影之前,有个真实的事情,河南某地一所小学里,一个女孩儿的眼角被同班同学塞进了十几片小纸片。
这种手段,真是我长这么大第一次听说,骇人听闻就算了,更可怕的是学校的校长那一句,七八岁的小孩儿没啥恶意。
恶意是什么?不仅是动手塞纸片的学生,更是和稀泥的成年人们。
因为他是孩子,所以他所做的任何事都没有恶意,都能成为所有“恶”的理由。
正因为如此,校园霸凌事件才会屡禁不止,才会出现二十年后学生扇老师耳光的后续事件。
没有人会在乎受害者是什么感受,就如同陈念在警局里质问警官:“我被欺凌难道是我的错吗?”
所以,施暴者没有“恶意”,受害者就只能默默忍受?息事宁人?
这部电影的主题太过沉重,陈念和小北数次落泪,都是年轻的、新鲜的、朝气的面庞,眼神里却透着绝望和麻木。
故事似乎想要从家庭、学校以及社会的各个角度阐述“校园霸凌”的原因,想要追溯本源。在我看来,电影时长不够,不足以面面俱到。
要想阐述“恶”,只需要从人的本性解释就好。
善意是可以伪装,恶意才是不加掩饰的。
我们用道德伦理、法律法规、行为准则、家风教育等各个锁链,锁住了人类本性里的“恶”,才会出现相对的“善”。
就试问自己,难道不曾有过想要做“恶”的念头?难道没有在夜深人静的时候痛恨诅咒过他人?难道就没有使用过一次语言暴力?诸如此类,这就是人性之恶。
只不过,我们受伦理道德,法律法规的约束,让这“恶”牢牢的锁在内心深处,不敢也不能付诸于行动,所以等到白日降临,我们摇身一变,又披上了“善”的外衣,翩翩君子,人模人样。
但是,孩子、少年,这类群体,他们内心的枷锁不够多,无法完全的掌控自己内心作恶的念头,所以想到就要去做,成为他们任性和冲动的代名词。
欺负他人,是他们身为弱者体现能力的表现,从中获得了类似“我是大人”的快感,也仿佛自己能掌握一切。
这就是“校园霸凌”的根源。
想起了东野圭吾的一个故事:《恶意》。
这个故事的杀人犯正是小时候被校园霸凌的受害者,但最后却变成了施暴者。
因为我被欺负,所以我要报复回来,但是我没有能力去报复欺负我的人,我只能向更弱小的人去施暴,以达到我内心的平衡。
恶的蔓延,是人类本性的释放,无法控制。
正如电影里那个两面派女生,害怕自己被霸凌,所以将霸凌对象转嫁给了陈念。
于是有了那个夜晚的视频。
也是她和小北人生转折的一晚。
之后的剧情,朝着我们不愿意看到的方向发展了,魏莱玩过线了,陈念和小北也踩过线了。
他们踩到了成人的世界,带着一身伤撞进了这个更加可怕的世界。
郑易这个警官当真像他的名字一样,正义。
他对陈念和小北间的把戏看的清楚明了,带着痛心和痛苦,对这两个互相舔舐伤口的少年,格外的在意。
审讯的这段情节,其实很有意思。
两个成年人对付两个少年,他们自以为能用丰富的经验和成年人的气势居高临下的让他们说实话。
然而却败了,败给了少年们一根筋的固执。
他们固执的相信对方,固执的相信情窦初开的爱情,固执的相信自己的世界里没有背叛。
警官们用了一切手段,威逼利诱,自以为是的用成年人的标准去推己及人。
却忘了,他们只是懵懂的少年。
他们还没有学会在危险里权衡利弊,他们只有一腔热血,勇往直前。
他们也还没有学会如何背信弃义,因为小北说:“你保护世界,我保护你。”
一诺千金。
少年的你,少年的他,少年的我。
我们还能想起十七岁的自己吗?还能想起少年时,情愫萌生是什么样的吗?
陈念和小北的故事,仿佛为我们做了最好的解释。
看到最后,我在想,同样是少年,有的人的青春是青春,有的人的青春却不是青春。
套用陈念的台词吧:“我希望世界和平。”
没有伤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