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狄浦斯效应来源于古希腊戏剧《俄狄浦斯王》的故事,指的是一种预言成真的心理现象,即预言本身是假的,但它被说出来、被相信,以至于最后预言成真。俄狄浦斯效应告诉我们:不要轻易被预言所支配;积极的预言如果被相信,会产生好的结果;消极的预言被相信,可能会产生糟糕的结果。
俄狄浦斯情结又称恋母情结。是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借用古希腊剧作家索福克勒斯的神话故事情节而自撰的术语概念。弗洛伊德认为这个情节反映了男孩爱母憎父的本能愿望,而女孩则有恋父情结,即憎母爱父的本能愿望,又称“伊赖克特情结”。人的这种本能愿望是从原始人的心理中继承下来的,不可避免,无法抗拒,永远留存在人类的无意识领域,它持续活动,以性本能为核心,带有强烈的情感色彩,以致使人总是产生悔罪之感,因此,这种恋母或恋父情结,被弗洛伊德视之为宗教和道德的起因,由此则道德的起源自然是人类先天的无意识的生物本能一性欲。
《俄狄浦斯王》,描述俄狄普斯王子命中注定他必然杀死自己的父亲,娶自己的母亲为妻。在他降生后,他的父亲担心此事发生于是将他丢弃,结果另一个国家的国王收养了他,长大后的他在不知不觉中犯下杀父、娶母两桩大罪,后来在自己王国里发生灾害,了解灾害的源头是自己的大罪,悔恨之下戳瞎自己的眼睛,将自己流放山林。
俄狄浦斯的故事也展现出一个道理,在不知情的情况下犯下的罪过,是否值得被原谅。
无知是一种原罪,这种罪过人人都可能在认知局限以及阴差阳错的情境下发生,当出现这种情况如何处置,以及如何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
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或许不那么固执,或许永远求知若渴,永远爱智慧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