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北朝时,有个叫吕僧珍的人,世代居住在广陵地区。他为人正直,很有智谋和胆略,受到人们的尊敬和爱戴。
有一个名叫宋季雅的官员,被罢官后,由于仰慕吕僧珍的人品,特地买下吕僧珍宅子旁的一幢普通房子,与吕为邻。一天吕僧珍问宋季雅:“你花多少钱买这幢房子?”宋季雅回答:″1100金。”吕僧珍听了大吃一惊:“怎么这么贵?″宋季雅笑着回答:″我用100金买房屋,用1000金买个好邻居。”
这就是后来人们常说的“千金买邻”的典故。“1100金”的价钱买一幢普通的房子,一般人不会做出如此选择,但是宋季雅认为很值得,因为其中的“1000金”是专门用来“买邻”的,是宋季雅对邻居选择上愿意支付的需求价格。
这种需求价格主要有两个决定因素:一是消费者满足程度的高低,即效用的大小;二是与其他同类物品所带来的效用和价格的比较。
小雅逛超市的时候,选中了价值49.9元的厅装奶粉,正准备拿两厅去收银台结帐,这时,促销员出现在眼前,提供了购物袋,还鼓励小雅用微信扫码,用美团小程序领券下单,结果两厅奶粉付了87元,比到收银台直接结帐节省了12.8元,这12.8元就是小雅的消费剩余。
消费者剩余是指消费者购买某种商品时,所愿支付的价格与实际支付的价格之间的差额。
例如,冬季来临的时候,各大商场羽绒服标价在300-1000元之间,而你看中的一款标价398元,然后你到淘宝搜索相同的款式,相同的牌子,相同的颜色而且好评最多的那家网店,标价只有298元。于是你选择了在淘宝那家网店下单。这节省下的100元就是你获得的消费者剩余的量。
花钱如炒菜放调料,要恰到好处。只有在生活上量入为出才能掌控好资金。
到农贸市场去买菜,一方面,有农民自产自销的摊位,另一方面,价钱相对超市和二道三道贩子来比要便宜些。一个星期去一次,可多买一些放冰箱慢慢吃,这样平时也不用天天耗时间在买菜上。
超市搞活动,可以关注一下有没有需要的商品。一般活动商品质量和保质期都是符合标准的。
网上购物使用团购或拼多多,价格很实惠。
下载电子书,选择低碳电器,环保省钱又省电。
聚餐不浪费,吃完打包带回家。
不要购物上瘾,有一些更持久的爱好,比如阅读和运动。
马歇尔《经济学原理》中消费者剩余定义为:″一个人对一物所付的价格,绝不会超过而且也很少达到他宁愿支付而不愿得不到此物的价格。因此,他从购买此物中所得到的满足,通常超过他因付出此物的代价而放弃的满足,这样,他就从这种购买中得到一种满足的剩余。这个部分可以称为消费者剩余。″
1987年,美国银行家史蒂夫·罗斯坦以25万美元的价格买过一张无限次机票。
在以后的20年时间里,只要没碰上台风、暴雨之类的恶劣天气,史蒂夫每个周末都坐航班飞去加拿大,然后在风景优美的湖边欣赏景色,跟当地人聊天,还带点土特产回家与妻子分享。
航空公司给他的行程算了一笔帐,20多年时间里,史蒂夫坐飞机所用的费用竟然高达2000万。
史蒂夫在机票的消费上既体现了消费者剩余,也体现出消费者满足,可谓双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