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 同学的书遗忘在教室, 让我陪他去取, 我表示答应, 嘴上顺口说了一句:“你可真是一个丢三落四的人”
没想到同学听完这句话轻轻地皱了皱眉头, 然后一本正经地对我说:“你不应该这样随意定义一个人, 很不礼貌”
听了他的话,我当时只是有些诧异。但随后的一整天我开始思考,竟然陷入了深深的恐惧之中。
我说出“你是一个丢三落四的人。”这句话时,我自己都没有意识到,这实质上是一种极不负责,毫无根据的人身攻击。我仅仅因为同学没有带书,就肆意地对他进行了负面地评价。这不仅让听的人很不舒服,更体现着说话的人低下的情商和教养。
而且,当时他回应我时,说的是:“你这样做很不礼貌。”,而不是“你是一个很不礼貌的人。”前者让我第一个反应是思考自己到底如何不礼貌。尽管是反驳,他说的话却完全没有让人有不舒服的感觉,想到这里,我的无知和对方的教养使我产生了深深的愧疚和自惭形秽的感觉。
同时,我开始思考,为什么我在肆意评价别人时那么的轻易、理所当然?
想到这里,我惊恐地发现从小生长的环境竟然就是这样的。
中国到现在为止,许多家长和子女交流的时候依然是从不考虑子女的心理感受,接受能力,只顾着输送自己的价值观念,完全不在乎子女做事的初衷。他们会通过一件小事、小错误强行上纲上线到对你整个人格的评价上。
比如:
女儿:“妈, 我想养一只狗。”
妈妈:“养什么狗,整天就知道做这些没意义的事,学习上怎么不这么花心思呢?”
女儿:“……”
这里的母亲完全没有就事论事,而是通过养狗得出了女儿对学习不上心,从而肆意指责女儿一番。如果她稍微考虑一下女儿的心理感受,可能就会说:“养狗需要大量时间,会耽误学习。”
再比如:
“儿子,你袜子洗了吗?”
“还没, 我等会洗。”
“等会什么!你这人怎么这么懒惰!做事就不能麻利一点么?”
这里,母亲同样通过没洗袜子,直接得出儿子是个懒惰的人。但这里的儿子一定懒惰么?他可能是一个每天熬夜到凌晨学习的勤奋少年呢?
而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人,久而久之会误以为这样的交流方式是亲密的人之间正常的交流方式。
当他的性格成型以后,高中大学期间便很难再纠正过来。而造成的影响就是,他会把这种交流方式潜意识地带入到未来的生活中去,然后随时随地让身边的人不舒服。
比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