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喜欢这样一句话:“我们不断地打倒自己,是为了不让别人打倒。”
诚然,打败你的,不是别人,而是你自己。但是很多人却不承认这一点,在错误的思维模式里,死磕。
古人说:“不吃饭则饥,不读书则愚。”
多读几本书,不一定会带来大量的钱财,但是可以让你变得丰富而高贵,生活通透而自由,精神愉悦而饱满。
任何一件事,看透了,就无所谓了;理解了,就容易接受了。
因此说,读书是消除内耗的最好方法。
02
读书,可以忘记“年龄”。
看过一个哲理故事:佛光禅师的弟子大智,外出二十年后,回到禅师身边。
大智问:“老师,这二十年,怎么没有见你变老啊?”
禅师笑着说:“讲学、说法、著作、写经,每天在忙,哪有时间变老啊?”
“没有时间变老”,这样的感悟多好。我们总说,腹有诗书气自华。可是大多数的人,也只是说说而已,并没有真正静下心来读书。
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里写道:“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离开官场后的陶渊明,过着农耕生活,但是他比以前更忙。一边种地,一边读书,一边写书。如果不是这样,他怎么能成为文学家?
闲下来,对着镜子看,满脸都是皱纹,头上有白发,额头上有沧桑,然后长吁短叹;找人聊天,说起人生的无奈,抱怨社会的种种不是。这样的日子,其实是把年龄看得太重了,打发时间的方式不对。
忙里偷闲,好好读书,你就没有时间在乎年龄了,身体在自然变老,精神在自然变好。
03
读书,可以减少“胡思乱想”。
古时候,有一个杞国人,担心天要掉下来,人们没有地方躲避。因此他生病了,整天都晕晕乎乎的。
当我们在嘲笑杞国人的时候,有没有想过,自己和他有很多类似之处。总是固执地认为,有些事情即将发生,并且结局很糟糕。
比方说,父母担心孩子的成绩太差,总是逼着孩子拿起书本,要反复诵读;中年人还有放不下的缘分,希望自己退休之后,还能去找“他”;老年人担心自己病倒,到处寻找保健食物。
波斯诗人鲁达基说过:“知识是抵御一切灾祸的盾牌。”
你总是胡思乱想,不是因为别的,而是因为智慧不够,对于问题看不透,对于人生无法接受。
有道是,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
你不会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一个先来,但是你可以通过古人写的例子,找到大概的答案。从而你能够提早准备好一切。
比方说,缺德的人,后半生不好过;善良的人,总有一天会得到好报;仁义的人,才能坐在高位上。
答案早已揭晓,你自然就不会瞎猜、瞎想了。
04
读书,可以深度“认识自己”。
阿波罗神殿上有一句名言:“人啊,认识你自己。”
可是,我们并没有从神殿里找到如何认识自己的方法。因此,你要学会思考,要领悟人生。提升洞察力、趋势判断力,尤为重要。
看过一个故事:有一枚天鹅蛋,不小心滚到了鸭蛋里。后来,天鹅出生了,混在鸭群里,被大家当成最丑的鸭子。
“鸭子”非常伤心,独自走进池塘,不敢见人。直到有一天,两只天鹅来到池塘,对着“鸭子”说:“你是一只漂亮的白天鹅。”从此,白天鹅变得积极乐观,可以仰天歌唱,展翅高飞。
社会上,常常有类似白天鹅的故事。他们本有做生意的天赋,但是却混在打工的队伍里,慢慢被同化,不敢出去闯荡;他们学过技艺,但是没有展示的舞台,然后把技艺淡忘。
哲学家赫尔岑说过:“不去读书就没有真正的教养,同时也不可能有什么鉴别力。”
一个人最需要的,不是鉴别别人,而是鉴别自己。你是木头,就可以做成窗户和门,而不能当成石头来用;你种地的人,可以变成养殖户,而不是想着飞行员的梦。
因材施教,因人设岗。如果你为自己创造了好的位置,找到了好的平台,那就是站在风口浪尖,还有什么不顺意的呢?
05
读书,可以让你成为“人上人”。
孟子说过:“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这个世上,有很多人,因此需要分工协作,有人动手,有人动脑。如果你想要成为人上人,那就要动脑筋,多做事半功倍的事情。
现实社会上,很多人是这样的状态:很有想法,没有办法。
谁都不甘于平凡,但是不得不平凡。因为他没有能力,不敢踏出改变命运第一步。
《师说》有言:“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多读几本书,你就不会一直站在低处仰望别人了,而是与人平视,一起创造未来。如果你比别人优秀一大截,那么你就可以被别人仰望。
总是仇视富人,怨恨有地位的人,不如多读几本书,学习一些技能,然后超越他们。
06
一个人最大的内耗,就是超越不了自己,然后一直被别人超越。然后使劲折磨自己,活成了别人眼里的笑话。
莫泊桑说过:“喜欢读书,就等于把生活中寂寞的时光换成巨大享受的时刻。”
与其在时光里消耗自己,不如拿起书,增加智慧,享受时光。
人生起起伏伏,低谷时,可以仰望天空,顶峰时,可以眺望远山;半坡时,可以挥汗如雨。
读书的人,处处都是风景;不读书的人,处处都是障碍。
亲爱的,内耗不在他处,就在你的心中。
当然,读书不可能消除所有的内耗,但是所有的内耗,都和无知有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