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次听说蒋勋的大名,源自于林青霞说蒋勋的文字和声音是他的半颗安眠药。朋友戏称他的声音能让怀孕。怀着好奇,听了一集他讲解的红楼梦。的确是干净舒爽的男声,台湾男人特有的声线。但我并未看过红楼梦,只觉得他虽讲得极好,心理上总是隔了那么一层。上当当和豆瓣搜了他的著作,最终选购了《生活十讲》。
书收到后,看了前三讲,新价值,新官学和新伦理,说实话,略有失望,并不符合我心里对他书的预期。倒不是写得不好,书的首版可能在2008年左右,当年他提出的这些观点其实是顺应时代,可到了10年后的今天,在我看来就有点老生常谈的意味。不过随着阅读的加深却有所改观,10年前发现的问题,现在依然存在甚至更加变本加厉。也许太多人在这十年间引用了蒋勋的观点,让我看到原著竟有点不以为然。可越往下读,却越让我心惊:世事变化莫测,唯人性和人心亘古不变。
-----------------------------------
新价值摘录
“西方的工业革命比我们早,科技发展比我们快。所以他们已经过了那个比较欲求的阶段,反而回来很安分地做自己。他不会觉得钱少就是不好,或是比别人低贱,也不会一窝蜂地模仿别人。复制别人的经验。在巴黎从来不会同时出现四千多家蛋挞店,这是不可能发生的事情。可是,你会在成市的某一个小角落,闻到一股很特别的香味,是咖啡店主人自己调出来的味道。二十年前,你在那里喝咖啡,二十年后,你还是会在那里喝咖啡,看着店主人慢慢变老,却还是很快乐地在那里调制咖啡。
这里面一定有一种不可替代的满足感吧!
我觉得每一次重回巴黎最大的快乐,就是可以找顺这么多人的自信。每一个角落都有一个人的自信,而且安安静静的,不想去惊扰别人似的。
譬好冰激凌店的老板,他卖没有牛奶的冰激凌,几十年来店门前总是大排长龙。但他永远不会想说多开几家分店。他好像有一种够了的感觉,那个够了是一个很难的哲学,我就是做这件事情,很开心,每一个吃到我冰激凌的人也都很快乐,所以,够了。
这种快乐是我一直希望学到的.
我不知别人如何想,当我看到这段文字时,只觉得心里的小角落忽然被抚慰得十分舒服,像是久旱的人得到了甘霖。也许这就是我心中曾有的期待。掌握某种小秘方,开个小食坊,之后平静自得的生活。生活简单。世事无争。岁月静好。
也许过于天真,但却是我心中真实理想。有一技之长,足够安身立命,做喜欢的事情。这一技之长要是你真心喜欢并愿意日夜工作的,否则做个几十年也会腻死。不过蒋勋却很美好的点出了巴黎文化中除了浪漫情爱最让人心醉的部份,让人心生向往,有机会愿小住以一窥真实的巴黎精髓。
新信仰摘录
新信仰篇是这本书第一次真正打动我的部份。中国其实一直是信仰缺失的国家。中国人传统的信仰是祖先崇拜也即是深受儒家传统影响的先贤崇拜,崇高一点的家国天下为己任,平常一点的求先人保佑平安健康富贵。
可这所有的一切却并不能真正舒缓人们在日常所遇的各种爱恨纠缠与求不得。每每心中有烦恼,平常如我只能通过影视剧,书本或是吃喝来麻醉自己,以求得暂时的解脱。我们缺少的是心灵上的一种归宿与指引。
每有烦恼,我倒是很羡慕天主教可以有神父可以告解和忏悔。可以放心把自己所有的罪恶与秘密轻松地交付给神父并得到指引,这是多么令人向往的解脱啊。
每每觉得佛经有些高深和玄虚。可看完这篇新信仰,蒋勋把经典描述的如此故事化和趣味性,让我第一次萌生出了拜读佛经的念头。首选《维摩诘经》,因为这是王维名字的由来。其次是《金刚经》。
我很喜欢书中的一段话,摘录如下:
信仰是帮助人解或的,如果无惑可解,信仰就消失了。《金刚经》说法、非法,一切法皆非法,这样的说法让我领悟很多,当法是虚妄的,那么信仰本身有一天也可以是不存在的。因为主它变成实践的力量后,就不需要再拘束于语言、仪式了,这是一种阶段性的。
我们不需要去批判不同阶段的人,去说:“你怎么还是在那个阶段?”因为我们也曾在那个阶段过,当你走过来以后,应该要知道每一步踏过来是多么艰难,你不会去嘲笑,反而会尊敬。如果你会嘲笑某一个阶段的信仰,就表示你连那个阶段都还没有到。
这是我读的时候特地标注的一段话。忽然翻开已经不可体会到当时所受到的触动了。残留的念想是比如我现在30多岁,就可以很大的体会到20多岁人的在面对恋爱,结婚,生子各方面的纠结。因为我曾经体会过这些问题所带来的摇摆挣扎痛苦与妥协,所以会以更宽容的心态看待或是听比我年轻的朋友描述这些问题。给她们一点自己当时的应对之法,或是表达一下当时遇到同样问题的心态,让他们明白这些问题是人所共有的,她们不是孤单一个在面对这些共性问题。
文学力摘录
题记:人生是一座桥梁,重要的不是目的和结局,而是过程。这就是为什我们需要文学。
文学会把真实变假,就是在面对现实的艰难、痛苦时开始幻想。幻想是自我治疗的方法。当然幻想到某一种程度会变成兖矿,而文学就是在试探,好像走钢索的人,每一步都是在真与假之间摆荡,不断地寻找平衡点。
文学与哲学是两种不同的东西,哲学会帮助文学,因为哲学有一个责任,要为真相做一个最后的检查,在真与假之间做很多的探讨,所以有哲学的文学是很好的文学。《红楼梦》就是一个例子,它里面有很强的哲学性,譬如说探讨佛教的部分,也有老庄思想、儒家思想,虽然有很强的哲学性,但它毕竟不是哲学,为什么呢?因为我们读《红楼梦》,关心的不是哲学。
如果你关心的是结局,是答案,是目的,你就读哲学。但如果你觉得人生的过程可能比答案还要迷人,你就要读文学。
现在我会建议孩子在中学阶段要多做形式的练习,因为他需要熟悉启类,词性,词汇以便将来表达自己。在这个年龄,他虽然没有办法看破人生的假象与真相,但他已经急切地想要表达他的人生,所以会有冲突,一个好的老师应该是要冷静地把他带领到一个空间,试图让他把情感放在一个理性思维的过程中,也就是让他专注于格律之美。
------------------------------------
如果没有文学,我们总是站在自己的角度,用喜欢或不喜欢去判断一个人,有了文学之后,我们会化身了,会从别人的角度去重新思量。
我始终觉得文学是我的救赎,我相信在这个世界上一定有人讨厌蒋勋。可是他会透过文学跟宽容,他会知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结,跟他不能过的关,文学在这个时候就是帮助他转换看事情的角度。
文学就是让人透过文字产生切肤之痛,即使是在不理解的善下,都可以暂时让一个生命存留,不会消失。
---------------------------------
我希望瑭长大以后能够熟练运用语言写作,当他难受时可以抒怀,开心时可以分享。可我已经忘了自己是怎么学会码字了,似乎只是一种本能。我也希望写文是一种本能,那就意味着不需要被教习。我们的文化是如此博大精深,我们的文字是如此精妙绝伦,唯愿你能爱上这一切,在未来的日子里,多于好书相遇,这也算妈妈对你的一大期望吧。
论物化摘录
为什么说附庸风雅?就是以人文为价值的最高标准。所以在大部分的朝代,商人很有钱但不敢太过器张,管理阶层对于商人也有很多限制,例如不能穿士大夫的衣服、不能参加乘兴。我们看到这样的法律时,会觉得好象有一点不公平。可是事实上,这条规定有其政治上的考虑,是为了防范官商勾结。
中国人很早就意识到官与商这两种人在一起的严重性。在春秋时代,吕不卖点以其强势的经济力量控制秦朝的政权,让后人引以为鉴。汉朝以后,主政者对的压抑就非常明显。读书人的地位提到最高,其次是农人、工人,最后才是商人。这种社会阶段,就像钱度的种姓制度,有优点也有其缺点。抑商主义的缺点就是让中国近代的石油贸易和酱主义很难发达,我们没有办法培养出大企业家,因而构成酱主义的弱势,落后于西方。
而是今天在台湾,抑商主义不复存在,反而是空前重商。整个社会对于价值的判断只有一个标准:有没有商机?讲的更难听一点,不管哪一个党派的背后,都是财团。
欧洲在整个工业革命之后,是靠一群有良心、有觉醒力的知识分子在踩刹车。当右派酱主义要往前冲时,左派的计会主义就踩刹车,一个成熟的社会其实就是两股力量在相互制衡。只有左派也不对,因为没有办法生产消费,所以最后很多社会主义国家还是要接受资本主义的挑战。大陆就很明显,一直用刹车的方式,最后发生问题,无法前进。后来的改革开放就是踩油门,刺激生产和消费,让人民生活富足---可是同时左派的力量还在。
欧洲在十九世纪就已经高度资本化,生产消费从良性循环变成恶性循环,从需要购买变成大量的消耗。所以1840年以后,马克思、恩格斯他们就从不同的角度提出节制的观念,其实孙中山的思想也是,他也是在讲节制,因为他刚好在欧洲受到这股思潮的影响,他提 出的民生主义是左派思想,不是右派思想,他同样认为资本不庆该放任,而是要节制。三民主义本身就是倾向节制的概念,而不是不断地刺激生产消费。
一般大众还是会有一些小小的物质观信念,一些小小的情爱生活,这是很基本无可避免的。可是,我们都可以做点什么,让自己不要那么轻易服办理,如果说物化是一台巨大的绞肉机器,我们可以选择不要被卷进去。这个体制一旦运作起来,整个自然环境都会被绞进去,土地被开发、林木被砍伐,然后变成物质买卖。甚至是人文的东西,例如教育、道德、伦理也都可能被绞得支离破碎。
-------------------------------------
政治部份不作评论,因为不懂,就当知识吸收了。对于物化论近来却有点小心得。比如周边的很多妈妈在做微商,开始抱着购物省钱的心态。可是看多了听多了她们能赚取比工资还高的收入时,就会意动。就会想尝试,就会给自己找很多的理由,我只是在给大家分享平价好物。进而尝试。可发着发着就会意识到:有些东西其实不是我真得需要的,而是在各种宣传诱惑下买的,之后就会后悔。那自己为什么还要做这些事情吗,只是为了钱吗?我还可以做些让自己喜欢的事情而心里舒服的事情吗?也许试过之后就会也答案,而不试只会永远存在一个幻想,我没做,我失去了那个机会。不过也许还有一个可能就是脸皮不够厚,获利不够大,意志不够坚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