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杂文活动参加
镌在改革的丰碑上(六)

镌在改革的丰碑上(六)

作者: 薛顺堂 | 来源:发表于2018-03-25 16:45 被阅读9次

    关于三岔河财政分局

    一九八四年以前是三岔河镇的财政所,一九八五年,在小城镇综合改革后,建立了扶余县财政局三岔河财政分局。从成立分局一开始,我就负责整理这个单位的各类典型事迹材料、分局长大会演讲材料,以及上報给地区、省乃至中央财政部的材料。都经由本人执笔。

    以下这篇文章是应白城地区财政局《白城财政》之约,为《镌在改革的丰碑上》这个专辑提供的稿件。

                        发挥财政职能作用

              促进小城镇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扶余市财政局

    扶余市财政局三岔河分局,是在改革的大潮中,为适应经济的发展和小城镇综合改革的需要,于1985年建立起来的。几年来,这个分局,在改革的激流中,坚持从本镇的实际出发,狠抓镇级财政建设,不断端正理财思想,增强服务观念,把立足点放在振兴镇经济上,积极开辟、培养财源,努力积聚财力,大力发展商品和社会公益事业,经过六年多的努力,这个镇的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前所未有的变化。1990年末,工业总产值已达到6633.2万元,较1984年的1056万元增长了6.3倍,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达21384万元,较1984年的4500万元增长了4.8倍,镇财政收入达1057.8万元,突破了千万元大关,较1984年的280万元增长3.8倍。在经济迅速发展,财力不断壮大的情况下,其它各项事业也都有了较大的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促进小城镇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工作中,这个财政分局较妈地发挥了镇财政的职能作用,受到了好评。1985年以来,先后九次被省、地、市、有关部门评为先进单位,1987年,被命名为吉林省财税系统文明单位,1989年被评为全国财政系统先进集体。

    一、强化改革意识,在财政体制上求完善,为小城镇建设积聚充裕的财力

    三岔河镇地处吉、黑两省四个县的接合部,京哈铁路、哈大公路从这里穿过,地理位置十分优越,是吉林省北陲的重要商埠和农副产品集散地,环镇四十余个乡镇的商贸中心,有4.9万人口。这里交通便利,信息灵通,辐射力强,商品流通十分活跃,1985年初,省委、省政府确定该镇为全省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单位。为了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县委、县政府(当时扶余县尚未变市)从该镇经济体制改革的实际需要出发,按照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在原镇财政所的基础上建立了财政分局。一方面,改变了过去那种“统收统支,收支两条线”的传统的、高度集中方式,充实和加强了财政分局的力量,以求更好地发挥财政在分配、管理和监督方面的作用。同时,把原由县财政统一管理的25户国营预算内工、商、物资企业和县属22户工商集体企业的管理权限,全部下放给了镇,拓宽了工作范围。这次财政管理体制的改革,完善了镇级政权的组织机制,使镇政府的责、权、利有机地结合起来,财权与事权归于统一,镇财政工作从单纯的收支管理,发展到全面参与管理财政经济工作,调动了镇政府当家理财的积极性,为小城镇综合改革奠定了坚实的财源基础。

    几年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镇财政体制得到了巩固和完善。从1985年到现在,六年迈了三大步:第一步,1985年分局成立之初实行的是“定收定支,收支挂钩,超收分成,短收减支,一定一年”的财政体制;第二步,1986年初,实行了“划分税种,核定收支,比例上解,超收分成,一定三年”的财政体制;第三步,1988年,扶余撤县设市,市政府为了进一步加快三岔河镇的改革步伐,对第二步财政体制改革确定的体制又进行了调整,对该镇重新划分了收支范围,确定更加优惠的政策,实行了“核定收支,定额上解,超收留用,减收自负,一定三年”的财政大包干管理体制。镇财政管理体制几经变更,愈来愈趋于合理和完善,最大限度地调动了这个镇当家理财的积极性,为该镇社会发展,经济腾飞进一步创造了宽松的条件。

    为了进一步完善镇财政管理体制,经市政府及有关部门批准,1987年建立了镇级财政金库,改变了过去收入上解市财政,支出由市财政按月拨款的状况,减少了资金上划下拨的在途时间,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益,从而形成了相对独立的、完整的一级财政。

    镇级财政的建立及财政体制的不断巩固和完善,不仅加速了镇财政由“管理型”向“经济服务型”的转变,而且促使他们不断更新观念,端正理财思想,在正确处理“取”和“予”,生财、聚财、用财的关系中,坚持发展生产,开辟财源,组织收入,为促进小城镇经济和社会发展做贡献。1985年初到1990年末六年间,该镇共完成财政收入3990.6万元,年均递增24.8%,累计超收1531.3万元,共得超收分成1182.6万元,镇财政财源的壮大和财政实力的增强,不仅促进了工商业的振兴,还促进了各项公益事业的发展,从而加快了三岔河镇的建设步伐,使这个镇的综合改革步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二、端正理财思想,在振兴经济上下功夫,支持工商两业健康发展

    三岔河镇的经济,是以工商两业为主体的新型“二元经济”,农业经济在镇经济结构中只占很小的比重,其为镇财政提供的收入只及镇财政总收入的1.75%,因此,具有明显的城市经济特征。

    镇财政建立以后,为适应小镇综合改革的需要,为小城镇建设提供坚实的财源基础,他们注意端正理财思想,从单纯抓收支的圈子中跳出来,把立足点放到振兴经济、支持工商两业的发展上。通过各种渠道和不同方式,大力扶持工商企业,发展生产经营,在发展乡镇经济的基础上,培植壮大了财源。

    (一)、狠抓利税大户,积极扶持骨干企业的健康发展。

    这个镇有十几户骨干企业,是本镇的利税大户,这些企业生产经营的好坏,直接左右着镇财政的形势,所以,为了培植壮大财政的财源,为小城镇提供充裕的财力,他们一直把扶持这些企业的发展当作一项重要任务,狠抓不放。

    三岔河第二制酒厂是镇里最大的一户国营工业企业,拥有固定资产295.9万元,年产白酒1500吨,年税利在百万元以上。为了扶持这个厂发展生产,搞活经营,自1985年以来,镇财政通过多种渠道投入资金145万元,帮助厂子扩产改造,补充资金不足。1987年前五个月,这个厂生产滑坡,效益大降,到5月末,利润仅完成计划的百分之一点二,比上年同期下降百分之九十四。针对这种情况,财政分局派人到厂内进行调查了解,发现这个厂经营管理不善,劳动生产率低,损失浪费严重,仅库存白酒一项,就潜亏11.6万元。镇财政及时深入到厂帮助整改,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堵塞漏洞,提高管理水平。经过两个多月的工作,该厂恢复了正常,白酒成本降低到合理水平,年末实现利税101,6万元。近两年,在白酒市场产大于销的情况下,财政分局帮助酒厂与糖酒批发进行产销衔接,签订包销800吨白酒合同,还到哈尔滨帮助推销,使二酒厂实现了产销平衡。在市场疲软,原材料涨价、电力不足、企业刚性支出不断加大的情况下,这个厂1989年实现利税141,3万元比上年增长百分之三十九。

    镇百货大楼是本镇的盈利大户,由于经营面积小,影响了发展。镇财政拨款九万元并协助他们自筹十二万元,翻建扩建了营业室,扩大营业面积800平方米,使商品销售额、利税均有较大幅度的增加,1990年末,完成销售755,6万元;实现利税41,8万元。

    (二)、支持横向联合和企业兼并,提高企业的生存、发展能力。

    在抓好利税大户的同时,镇财政积极支持企业发展横向联合,支持优势企业对劣势企业的兼并,扬长避短,优化生产要素组合,搞活固定资产存量,促进企业扭亏增盈,提高经济效益。三岔河第二机械厂是一户较大的工业企业,前几年,由于唯一的定型产品—农用挂车,市场趋于饱和,仅靠承接一些外协机加、维修等活来维持,企业开工不足,有时连工人工资都开不出。为了帮助企业摆脱困境,财政分局主动为他们牵线搭桥,促成了该厂与长春拖拉机厂联合,挂上了“长春拖拉机厂三岔河分厂”的牌子,长拖为该厂提供技术服务,镇财政投资20万元,帮助贷款10万元,支持这个厂进行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为长春拖拉机厂生产40车大箱体、大架子前梁、轮鼓等零部件,扩大了生产能力,厂子由吃不饱到满负荷,由微利到年利税60万以上。

    三岔河纤维板厂是1982年建立起来的国营企业,有1200平方米的厂房和一套完整的、自动化水平较高的生产流水线,产品有广阔的市场。由于经营管理不善,产品质量差和原材料不足等原因,企业负载累累,连年亏损,银行停贷,职工停薪,企业停产,已濒于倒闭。为了帮这户企业寻找活路,镇财政会同有关部门到这个厂进行调查、测算、清产核资,最后提出由技术力量雄厚,经营管理水平较高的农业机械厂兼并这个厂的建议,镇政府采纳了这个建议,1988年把原纤维板厂并入农业机械厂,变成农机厂一个生产车间,单独核算,镇财政又借给他们15万元,支持其开辟了五个原材料基地,这项举措,是纤维板产量增加,产品质量、经济效益明显提高,当年就完成产值118万元,实现利税10,7万元。

    (三),积极筹措资金,大力扶持镇办企业的发展,开辟新财源。

    为了振兴经济发展新的财源,镇财政在支持预算内企业发展生产,搞活经营,努力涵养现有财源的同时,大力扶持集体、个体企业,特别是镇办工业的发展。

    三岔河镇医药机械厂,是1987年由外地迁入的一户集体企业,该厂在搬迁和恢复生产过程中遇到了选厂址难、资金又不足。镇财政对这个厂认真进行考察,认为这个厂生产的医药机械设备销路好,经济效益好,很有发展前途。就积极帮助他们选址建厂,先后投入资金50,5万元,支持他们扩建厂房,增添设备,开发新产品,该厂独家承担了国家医药总局和上海医药局的科研新产品“蒸圆瓶洗瓶机”的生产,试制成功了“粉体自动输送装置”并已批量投入生产。这个厂生产的药用压力容器“浓缩锅”、“蒸煮罐”等产品畅销全国各地。目前,这个厂的产品已纳入国家“八五”计划,厂子也成为省医药工程承包公司集团成员,并加入全国医药协会,被批准为全国十四个生产药用压力容器定点厂家之一。近年来,这个厂发展很快,并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1990年实现产值215万元,实现税利30万元,比改造前增长一倍。

    几年来,为了支持镇办工业,财政分局通过各种渠道,共筹措资金123万元,先后上了彩印、网皮、轻型被复线、台虎钳、新型胶鞋等新项目,目前,镇办企业已达32户,1990年实现产值1830万元,利税137,7万元,已成为镇财政不可忽视的一块新财源。

    现在,在三岔河镇以二酒厂、二机厂等国营为主体,以镇医药机械厂、电线厂等龙头的工业体系已初具规模,特别是后兴起的镇办企业,生产的新产品,在市场很有竞争力,有的产品已打入国际市场。企业的发展,促进了该镇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三、增强服务观念,在完善功能上做文章,大力发展社会公益事业

    三岔河镇是一个有多年历史的集镇,过去,在传统的统收统支的财政体制下,由于财政拮据,入不敷出,没有充足的财力支持小城镇的市政建设,许多公益事业长期上不去,欠账较多,行路难,供水难,排水难,入厕难的问题一直得不到解决。为了配合小城镇综合改革,镇财政从增强服务观念入手,努力在完善城镇功能上做文章,为人民做好事,办实事。

    一是修路。三岔河镇街内原来大多是土路,坎坷不平,群众诙谐地称之为“晴天是洋灰路,雨天是水泥路”从1987年开始,镇财政筹集资金,逐年对街路进行改造,现已修筑渣油路面23,5公里,在主要街路两旁安装了路灯,并修建了9540延长米的排水沟。现在,行路难和排水难的问题已基本上到解决。

    二是修厕所。几年来,镇财政先后拨款59,1万元,新修了56个厕所,还对原有的厕所进行了整修改造,基本上解决了入厕难的问题。

    三是解决城镇供水问题。1987年以来,镇财政先后拨款22,3万元,并向省市争取投资154,5万元,修建了一座日供水能力5000吨的自来水厂。

    四是装备了镇卫生专业队,为了改善镇内的卫生环境,美化镇容,镇财政先后投资125.2万元,装备了有120名清洁工人的镇卫生专业队,修建了办公室和车库、购置了20台各种清洁车。

    此外,还拿出591.9万元,用来发展文化、教育事业。新建和维修了校舍、更新桌椅和教学设备,改善了办学条件;1988年,为缅怀在解放战争中英勇牺牲的三岔河籍的战斗英雄、特等功臣梁士英烈士,镇财政拨款修建烈士塑像和纪念碑,建了陵园。为了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镇里还兴办了图书馆,更新了电影院的放映设备,新建了电视转播台。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镌在改革的丰碑上(六)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cxkc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