辑佚的巨轮

作者: 钤花客 | 来源:发表于2016-12-13 17:05 被阅读80次

    翻阅历史,感知过去,思绪便不慌不忙地潜入书的世界,曾有的世界,这更像是心境的悄然转换,从无到有,从浊到清,想要真正读懂读透,并非容易,却并不阻碍心的探求。

    每每读到深处,或意犹未尽时,我…就会沉浸其中,如同沉湎于酒,一种浅浅的意识催眠自灵魂油然而生。细细品读时,难免要摘章寻句,又不愿做书的随从,想保持一份清醒,又怕否定了那份清醒,似醉非醉,似醒非醒,而这份微醺的醉意之后,带来更多的是心境的爬剔,去伪存真,祛污除垢,不为辩证,只为在浩渺的孤寂心河里找清人生向度。

    即使这些都做不到,也要寻求一点可靠的东西,这时的心境便坠入一处幽谷,熹微的光会从暗藏的石缝里凑过来,那是未知的光明,醒睡的大门也会在这一刻无声开启,思忖之余,一只脚惶惶迈入的同时,却将另一只脚留在了门外。

    门里的光自然是放大了的,它照见谷中的浮壁,那些虚无缥缈的东西像极了诸多文字所构成的画面,几十种,上百种,不计其数,在不断构想与推求中,确定了所谓的答案。

    而门里的世界,书中的世界,在“门”前、“门”后置换了景象,思维国度或有明、暗之分,或是缱绻、相融,抑或是纷乱、相斥。

    友人曾说:“有人一辈子都在研究《庄子》”,另一位友人说过:“希腊是哲学的摇篮,德国是哲学的归宿”,也说过:“未读柏拉图,岂能算哲人?未读巴门尼德,岂能算读柏拉图?”。一本本书给了人诸多思想,知识的反馈一方面可以看作是心灵的升华。

    一本书,一段音乐,一部电影带给人们的精神感受或有不同,感官所收纳的觉知,无论美丑,都会有不同意见产生,最终影响了思维的倾向,甚至成为推进其人生之路的源动力。

    恶贯满盈的希特勒,在世常以艺术家自诩,谁曾料道这名沾满鲜血的人仅就艺术类的藏书就多达一千五百余册,当时维也纳艺术学院的“不收容”,许是间接造就了这个祸害人类的纳粹狂人。可历史哪有这么多也许呢。

    “瓦格纳音乐”又曾让伍迪.艾伦说出:“一听到瓦格纳音乐,就想入侵波兰!”的鬼话。

    “大象无形”,万般相,都可以如知识一样溯本求源,其奥义却深不可测,人、物皆如此。老子有言:“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浑融一体自是和谐,反之,“道”也就无所谓“道”了。知识的获取是认知的过程,从蒙昧到看清,甚至再到蒙昧,如此折转,或无休止。

    漫漫人生路,也如同走了无数次心境。想看到什么,能看到什么,又怎会明了于心。时光反复雕琢的情绪形成石筑的面容,又仿佛彰显着一颗颗鲜活的心,它们和着血液、灵魂一起在心灵的揪扯中慢慢演化,相信躯体可以变成其他的东西,哪怕是一粒浮尘,而原本停留的东西,随记忆带走。

    一抔黄土洋洋洒洒随情思藏匿,辑佚的巨轮却始终愿意追溯那些徜徉在精神长河里的逸士,他们摇曳风雨,而我才慢慢了解那本书中的你。

    岁月搅动心海,打翻记忆的帆,人们惊觉不语,趋之若鹜。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辑佚的巨轮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ddbm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