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跟着张文质写作每天写1000字想法
苏行书省记(二):一半艰辛 一半幸运

苏行书省记(二):一半艰辛 一半幸运

作者: 欧小丽 | 来源:发表于2019-07-31 06:56 被阅读122次

选择坐在那扇水幕玻璃墙的对面,方便我不时抬头看看它们流动的样态。

眼睛看累了的时候,那些流动的水会幻化成一个个文字,飘飘悠悠的往下掉。偶尔抬头仰望玻璃屋顶上,那些还带着枯叶的树枝。有轻柔的音乐声,这一切在简陋中体现出诗意,哈,一半简陋,一半诗意。

止语静读五个半小时,交流分享两个小时。这样的时间投入那一定是保证了——读了。

(一)会友

1.自我介绍:我是一位40岁后才明白向内生长的含义、把阅读和写作当做最重要的事情来安放好自己的、教过小学语文现在在教小学数学的老师(据说写长句子的人身体健康,虽然这个句子最终没有示众)。

2.分享:第50页,第2辑的导读语的最后一段。

我有一个梦想。我梦想有一块地,不要太大,但也不能太小;有一两条小河,有一个小山坡,有几大片树林。最重要的是,有一笔资金,可以为来自世界各地的孩子精心打造一座充满惊奇的校园。我有信心让这所学校成为奇特精美倍受孩子们欢迎的学校。

之所以选择这样的一个片段,是因为这个片段里也有我的梦想,我把它看为是我的教育的乌托邦,而李校长将这个梦想已经实现了。

(二)会书

1.分析:对于我来说,本书的独特价值有哪些?

我所读到的本书的独特价值,有三条。

第一,更加理解了当校长的不容易。

书的序里的第一句话是这样说的:创办一所新学校,尤其是创办一所民办国际学校,历程非常艰辛。

我将艰辛两个字圈了起来,并且不时的在文章里面去找到和艰辛呼应的文字。

比如在第18页到第19页,老师们的回忆里面,那第一年的学校创办,一定是累的,又是苦的。个中滋味,只有身处在里面的老师,才能有更深切的体会,而旁人看到的,就是一个表达艰辛的陈述句而已。

比如在书的第29页,第一年的时候,学校的招生之艰难,陪着一些人喝酒,喝个没完没了,喝的人不像人,但是问题还是没有被解决。在那样的时刻,好像已经没有什么尊严可谈。包括后来在写他的伤痕的时候,也是为了招生出去做讲座,发生了车祸。这样的情况也只有读到李校长写的文章,我们才能够体会,才知道作为一个校长的不容易之处。

比如在第47页,他写到学校发生的安全事故,后来导致有半夜电话响了他都有恐惧症。

包括整个第4辑,题目是学校的伤痕,都在讲作为学校的不容易,也就是作为校长的不容易。

当一名校长确实很不容易,而我们是配合校长做事的人,所以一些事情我们是执行,并且是创造的执行,才能减轻校长的负担。

第二,有了理想,如何把它与现实接轨呢?

李校长给出了他的答案。那就是想了就做,要做就做最好,不断的挑战自己,不断的把自己的思考去付诸实践。用李校长的话说,那就是“杀出一条血路来。”

校长,有校长的追求,中层有中层的追求,班主任有班主任的追求,一线老师有一线老师的追求,所以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把自己的思考与行动连接起来。少抱怨,多行动。

第三,这本书让我知道了一个好的校长的模样。

用这本书的框架做例子吧。第1辑的名字是学校的DNA,相当于顶层设计;第2辑是走在我们的校园里,这是校园的文化建设;第3辑是“月度微论坛”背后的故事,这是在做教师培训;第4辑是学校的伤痕,这是学校的成长;第5辑是圈内人密谈,我认为这是校长的远见和卓识。

好校长有好校长的模样,好老师也有好老师的模样。站位也要高,视野也要开阔,带着自己的生命体验,才有资格站在学生面前。

2.质疑:我对某些内容表示不解或质疑。

没读之前,觉得自己可能提不出来问题。

真的是读了再说,读了,也就有问题产生。

第一,学校要成就谁的梦想?

在书的第三页有这样激励家长的话:以长者之心呵护孩子的心灵,以专业精神成就家长的梦想。

What?谁的梦想?家长的梦想?书里不是有篇文章专门写清楚了“学生是学校的核心利益者”吗?为什么不是成就的孩子的梦想呢?

家长的梦想是什么呢?书里也有描述,那就是升学,虽然目前家长的梦想在发生变化。可是我们要成就是哪位家长的梦想呢?或者是部分家长,还是所有家长的梦想呢?

第二,修正与滋养是对立的吗?

在书的第11页有这样一段话:我把学校分为两种。一种是所谓的“修正型”的学校,就是看学生是不是符合学校的标准。一种是所谓的“滋养型”学校,这样的学校是适应学生,不准备修正学生什么。

如果,他真的都在“滋养”也就罢了,但是事实上要做到全部的滋养,谈何容易。我认为,滋养是修正的一种方式罢了。育人的方式应该是修正和滋养都要有,如果光有修正,教育会少了温度,如果光有滋养,学生就会成为温室的花朵。只是各自的比重到底是多少,那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修正不一定等于说教,修正不一定等于灌输,修正不一定等于强制,修正也可以等于滋养。

第三,为什么要排队?

他的小标题是《为什么一定要排队?》,从题目就可以看出他的答案是:不用排队。当他把这个问题抛给老师们时,老师们的回答有安全、好看。然后他说:我回答不出来,说明在他那里,以前的决策就是不理性的,是经不起推敲的,是值得怀疑的。然而他这个问题的前提是:学生去操场、去食堂要不要排队走?晨跑要不要保持方队?

可是,为什么要排队呢?有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公共空间尊重他人的需要,一种社会秩序感的需要。

后面的文字里,他写到:平时学生从教室到宿舍,从宿舍到餐厅,都不用排队行走。也就是说在上述问题里,应该仍然在排队。

不要见到排队就认为是在“整齐划一”,不要认为“整齐划一”就是抹杀孩子的个性。

3.创想+计划:我们的教育教学可以这样创想+我接下来准备这样行动。

因为改善和行动是连在一起的,所以我们也就放在一起来分享。

仍然是分享三点。

第一,给予教师成长更多平台。阅读、写作,筹建共同体,课堂研究,学生关系研究,等,给予更多教师专业上的心态上的支持。这一条源自此书的第三辑。

第二,在拥有儿童立场的同时还要拥有教师立场。勤沟通,关注沟通方式,多从事情的意义出发,尽量改换命令和强制的工作作风,站在教师立场思考问题。这一条源自李校长的《学校的DNA》。

第三,对学生充满智慧又温情的爱。将所学转化到班里的一些孩子身上。这是作为老师的本分。

三)会自己

要求“撰写越读微日记”,100字以内。

而我的应该称为大日记了吧。

说点另外的:昨日中午时分,乐小虫和我分享“越读和悦读”的区别,还是认为“越读”要好些。可能我们之前都比较喜欢“悦读”,现在想来这个词语更多的是注重感官的感觉,而“越读”的“越”,带有超越之意,更多体现读书这种行为的精神追求,有一个不断的持续的连贯的动作在里面。乐小虫说“阅书悦己,越读越美”,也是这样的道理。

这一天,阅读小村一半安静。

这一天,阅读小村里的人一半涌动。

而我们从李海林校长的书里读到了他的一半艰辛和一半幸运。

愿我们都能在一半艰辛里修正,在一半幸运里滋养。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苏行书省记(二):一半艰辛 一半幸运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dlar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