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应回首,为我沾衣

作者: 吉山比尔 | 来源:发表于2021-02-09 11:26 被阅读0次

    人的一生中,有一位知己良友,也许这种情缘只可遇而不可求;人的一生中,有一位会心好朋,清风明月对酒当歌,快哉之余,当是说道:人生得一知己足矣,足矣!

    苏轼的人生轨道上,便有这么一个人。在恰如其好的时间里,相识相交;在颠婆流离的岁月里,相陪相助。他们都有着非同一般的风骨;他们都有着脱离世俗的性情;他们走在一起,犹如鲜花绿叶的相衬;他们走在一起,似如山水相依的和谐。苏轼人生得意,他便消退于无形;苏轼被贬谪荒凉之地,他便坚定紧密地陪同苏轼左右。他就是参寥子。

    参寥子,宋僧道潜是也,字参寥,浙江人,年龄比苏东坡小七岁。参寥子自幼出家,经学文史,无所不读,因诗句清绝,颇得苏东坡的赏识,随即成为好友。参寥子是出现在苏东坡诗句里最多的僧人,由此可见二人之间的关系友好。

    熙宁十年(1077年),苏东坡任徐州太守,此时的苏轼,因欧阳修已经去世,文坛盟主之名便当之无愧地落在了苏东坡头上,其名广播,远近皆知。参寥子通过当时的“苏门四学士”之一的秦观,正式前来拜谒苏东坡,并请求列入苏东坡的门下。

    元丰三年(1080年),苏东坡因“乌台诗案”被贬谪黄州。死里逃生的苏东坡到了黄州后,开始了参悟佛经,深思人生的意义。为避免受到牵连,一帮亲朋旧友都忙于与苏轼撇清关系,竟是不短的时间内,除了参寥子以外,没有接到任何的书信安慰。以至于,苏轼在给参寥子的回信中写道:

    “仆罪大责轻,谪居以来,杜门念咎而已。平生亲识,亦断往还,理故宜尔。而释、老数公,乃复千里致问,情义之厚,有加于平日,以此知道德高风,果在世外也。”

    元丰六年(1083年)三月,参寥子又从杭州跋山涉水来看望苏轼,两人相见悲喜交加。他们在“东坡乐园”的雪堂对饮谈心,在此期间,他们游遍了黄州山水,吟诗作赋,亦是快哉。临别之时,参寥子留别苏轼一首《留别雪堂呈子瞻》:

    策杖南来寄雪堂,眼看花絮又风光。

    主人今是天涯客,明日孤帆下渺茫。

    琴幽

    元祐六年(1091年)苏轼由杭州知州召为翰林学士承旨,将离杭州赴汴京时,作词《八声甘州·寄参寥子》赠予参寥。

    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无情送潮归。问钱塘江上,西兴浦口,几度斜晖?不用思量今古,俯仰昔人非。谁似东坡老,白首忘机。
    记取西湖西畔,正春山好处,空翠烟霏。算诗人相得,如我与君稀。约它年、东还海道,愿谢公雅志莫相违。西州路,不应回首,为我沾衣

    钱塘江上,卷卷风浪迎面而来,浪潮追随徐风,徐风伴随着江浪,他们互相支持,互相依偎,互相眷恋,似如款款的情人,手挽着手,轻轻而来,恩爱至深。只需短暂的时光,却落下了江浪的孤独,寂寞与落单,独自回走来时的路,一路的消沉,一路的阴郁,一路的心情落魄。

    总想问问朦胧宏阔的钱塘江,在你的南岸,西兴渡口,有多少次,你我两人共同享受这夕阳斜晖的美好?有多少次,你我两人共同见证过这里曾经的美好?又有多少次,你我两人在此游荡乐而忘归?

    看着眼前的物是人非,感受着脚下的沧海桑田,只需一俯一仰的光阴,你不再是前一刻的你,我不是前一刻的我。只是我苏轼,早早地白了头发,忘却了世俗的欲望,淡淡无为的活着。

    记住那西湖西岸,记着那春日最美的山隈,空明的翠微,如烟的云霏。这等风景与云雾,见证着你我相处的和谐与温馨,你我之间,应该算是诗人之中相处得最是得宜。你我之间的深厚情谊,在这个俗尘现世之中,也算是弥足珍贵的了。

    东晋宰相谢安,虽贵为大臣,“然东山之志始末不渝”。待日后约定,也能像谢安那样,沿着长江航道,向东隐逸归去。切不可辜负了这般志向,切不可违背了自己回归自我、回归山水的一番志向。你无需悲痛于西州路上,更不需有凄惨悲凉的心情而失声痛哭,不要为了我而沾湿衣襟,洒落热泪。

    “不应回首,为我沾衣”,我人生的旅途上,能有你参廖子一个好友,何其幸哉;能有你这么一个好友,何其心满意足,夫复何求。此刻,不应回首,为我沾衣。

    文字之光专题】秉持“为好文找读者、为读者找好文”的价值理念,目前不接受投稿。

    金色梧桐】是其优选专题,欢迎投稿荐稿。

    主编韩涵微语携全体编委人员恭候你带着优秀的文字找到我们。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不应回首,为我沾衣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dnqx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