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我以为运动就是锻炼,锻炼就是运动。相信不少人和我一样对这些概念是模糊的,似乎这样的概念即使不清楚也不影响我们的日常生活。可如果知道,那么对我们掌控身体、更好的生活就是赋能选项。
搞不清运动和锻炼,我以为打篮球就是锻炼,锻炼就该去打篮球。 从高中开始接触并爱上打篮球,一直到现在有16年了,篮球在最难的时光里,给了我些许的快乐,看到自己一点点进步的成就感让自己一直坚持热爱到现在。除了快乐,也让自己的身体更强壮、似乎身高也因为打篮球长高了不少,老妈162、老爸170,我182。
可因打球带来的痛苦也相伴而生,受伤是不可避免的。高中因打球几乎每个手指都挫伤过,而且之后也不可避免。脚掌外侧骨折过几次、脚踝崴过几次,最严重的是高二的一场比赛,才开始就被人把鼻骨撞折了,做了鼻中隔矫正和鼻骨切除手术,一直到现在对自己的生活都还有影响。之前身体比较单薄瘦弱,在对抗和冲撞中积累到2015年变成了自发性气胸,做了微创的肺大泡切除手术。术后恢复的不是太好,有段时间满脸都是痘痘,加上自己还依旧去球场上肆无忌惮的冲撞,所以现在打完球后总感觉右边胸口后背会有些疼痛感。
球场的碰撞与激情,让我痴迷其中。那种突破进球后或者组织进攻后的快感让我也深陷其中,我为什么打球?我该如何在保持身体健康的基础上再去打球?我该怎么打球?这一切成了我现在必须要面对的问题。
看现状,现在年龄逐渐增大,身体的恢复能力在逐步下降,五月底扭伤了脚踝三个月都没有恢复的很好,这给我提了很大一个醒———硬件已经今非昔比了。必须要找到适合目前状态的运动方式。所以我开始读《锻炼》和《跑步治愈》。
首先纠正认知。撇清概念的模糊,锻炼是为了让身体保持健康和强壮,体育运动是为了竞技争输赢。而现在的我更需要的是,通过动起来保持健康和更加强壮,而不是在场上争输赢。
其次是找到合适的锻炼方式。既然明白了运动不是为了健康,就没必要以健身为名去打球,因为运动往往会伴随带来伤病,反倒对健康是极大的损害。所以要减少以健身为目的的打球,增加更安全的健身方式,从书中我了解了很多的知识,跑步是首选,其次是肌肉锻炼。
其三要找到适合自己的节奏和正确的方法。似乎说跑步谁都会,有腿就行,但有很多跑友却是因为不懂正确的跑步方法,却也给自己带了伤病,比如膝盖损伤、筋膜炎。正确的跑步要从认知上调整,有时候休息比运动更重要,这就是节奏的重要性,并非报复性的跑步打卡才叫热爱。科学的跑步就要学习科学的跑步姿势,进行科学的跑步,不仅不会伤害膝盖,反倒会治愈我们的情绪、身体。
最后要有目标形成闭环和习惯。比如说先来一个月的休闲跑,然后目标定为3公里跑一个月,再定到5公里,等身体一个阶段一个阶段的改善和适应,就可以定个半马的小目标了。在跑的时候,要关注自己的跑姿和呼吸心率等基本指标,然后逐步提升在每一个阶段的数据。跑步姿势也很有讲究,要避免“坐着跑”,要变为“重力跑”。
跑步是最安全和高效的锻炼方式,半小时以内就可以完成3公里的整个环节,时间更可控,在跑步的时候我们可以想很多东西,但我选择什么都不想,关注自身感受。加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