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国学与传统文化散文旅行·在路上
孔门四圣:克念作圣好学生 ——复圣颜回

孔门四圣:克念作圣好学生 ——复圣颜回

作者: 散翁 | 来源:发表于2019-05-01 10:23 被阅读205次

克念作圣好学生

       ——复圣颜回

称颜回复圣,老不习惯。远不如叫颜回同学显得亲近、自然。

感觉他就是坐在前排的小学弟。瘦瘦的,弱弱的,整天一副不言不语,埋头苦读的样子。感觉他还有些怯懦,有些逆来顺受。见了谁都是浅浅一笑,受了委屈也不加辩解。别人冤枉他,他也像没事儿一样,该记笔记记笔记,该做作业做作业。是呀,在颜回心里,什么事能比得上听孔老师讲课重要呢?

而同学尤其是子路和子贡,多少是有一些瞧他不起的。

同学丢了东西,像笔墨纸砚了啥的,大家便异口同声说是颜同学偷的。为了还颜回清白,孔老师特意找来一块黄金,并且用纸条写上“天赐颜回一锭金,”放在颜回上学的路上。颜回当然经受的住考验。他不但没有拿走黄金,还在纸条背面写上“外财不发命穷人”几个大字,然后扬长而去。

"子路、颜回浴于洙水,见五色鸟,颜回问,子路曰:"荧荧之鸟。"后日,颜回与子路又浴于泗水,更见前鸟,复问由:"识此鸟否?"子路曰:'同同之鸟。'颜回曰:"何一鸟而二名?"子路曰:"譬如丝绡,煮之则为帛,染之则为皂。一鸟二名,不亦宜乎?"。颜回随子路去洙水洗澡,看见一只五色鸟,便问子路是什么鸟。子路回答说:这叫荧荧鸟。过了些日子,两人又去泗水洗澡,又在河中碰见五色鸟,颜回再次问子路:子路答曰:这是同同鸟。颜回反问:为什么一种鸟有两个名字呢?子路说:就像我们这里出产的鲁绢一样,用清水漂洗就是帛,用颜色染就是皂,一种鸟两个名字不是很自然吗?这就明显有了戏弄的意思。当然,我们也可以理解成师兄弟之间的玩笑话。子路大颜回几十岁,和颜回他爸爸差不多,开玩笑哄骗一下呆萌的小师弟也无可厚非。

陈蔡绝粮时,颜回在破房子里做饭。一块土灰落在了锅里。丢了可惜,颜回便挖出来吃了。正巧被子贡看见,便气冲冲的去找老师理论。

子贡问:仁人廉士穷改节乎?

孔子说:改节还能叫仁人廉士吗?

子贡又问:颜回也不改节吗?

孔子说:那是当然了。

子贡就把看到的情形告诉了孔子。孔子说,你先别急,咱来试探一下他,看是不是有隐情。饭熟以后,孔子让颜回先盛一碗来祭祀。颜回便把实情说了出来。

其实也难怪同学们误解他。颜回穷啊。穷就难免气短心虚,穷就难免腰杆不直,穷就难免被人欺负。这一点古今同理。虽然孔老师再三表扬他“一箪食,一瓢饮,居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但乐也只能偷着乐。在别人眼里,你都穷到用草筐盛饭,用破瓢喝水了,还有什么值得乐的?如果这也叫贤的话,那叫花子、流浪汉不就成了学习楷模了吗?

弄得孔老师也没办法,只好标榜自己也给颜同学一样:"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并且还强调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关键是你也只是说说,你谈的是志向和境界,而人家颜回却是实打实的就这么活的。再说了,有学生们的干肉供着,有国家的小米养着,你也不可能穷到那个地步啊。

其实我们都曲解了颜回。颜学弟并不是苦乐、瞎乐、傻乐。君子谋道不谋食,他这是安贫乐道。如果没有对道的追求,谁也不会安于贫困,乐于贫困的。孔老师也是一样,之所以能够粗茶淡饭,枕着胳膊睡觉还不亦乐乎,也是因为有对道的谋求在作支撑。想想史上那些高僧大德,为了求道悟道,住破洞草房,穿补丁烂衫,不也同样安之若素,处之怡然吗?

去宁阳讲课,多次下榻复圣公园内的朴园和明心小院。多次与颜回同学近距离接触。可谓神交已久,仰慕已久,心有戚戚焉。也多次萌生过写写这位小学弟的想法。但总感觉捉摸不定,无处下手。把他写作圣人,找不到灵感;把他写成凡人,又怕辱没了圣名。后来想圣人也是凡人,凡人也能成圣,也就没什么可担忧的了。

无疑,颜回是好学生的典范。起码在孔老师眼里是这样。

颜回好学。鲁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回答说:"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这评价够高。出自老师之口,自然不会有假。“不迁怒,不贰过”。仅此两条,就把颜回从凡人堆里挑出来,归入了圣贤。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有过不可怕,怕的是同样的错误犯两次。关键还有后面的话,颜回死了,就没听说有好学的人了。要知道,孔老师可是号称有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的。这么多弟子和贤人,竟然就没有一个好学的吗?不知道孔子当时说这话是出于什么心情,依的什么标准。我更愿意理解成是他对颜回短命的惋惜,是对楚材难遇的感叹。

光好学不行,还得善学。颜回亦可谓善学矣。孔老师夸奖他: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表面木讷,实则聪慧。回家以后还能对老师教的学问有所发挥。这不是典型的大智若愚吗。"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我们常说“举一反三”,可人家颜同学竟能做到闻一知十。难怪智巧如子贡者,都不敢与颜回相比。甚至连孔老师都说,比不了,比不了,咱两都比不了他了。

好学善学,还得会用。“学习的目的全在于应用”。颜同学可不是死读书,读死书的书呆子。在“学以致用”上他也是高人一筹。

有两个小故事为证。

其一是颜回善于闻声识人:

孔子在卫,昧旦晨兴,颜回侍侧,闻哭者之声甚哀,子曰:回!汝知此何所哭乎?对曰:回以此哭声,非但为死者而已,又有生离别者也。

子曰:何以知之?对曰:回闻桓山之鸟,生四子焉,羽翼既成,将分于四海,其母悲鸣而送之,哀声有似于此,谓其往而不返也,回窃以音类知之。孔子使人问哭者,果曰:父死家贫,卖子以葬,与之长诀。子曰:回也,善于识音矣。

《礼记•乐记》里面说: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

声音是表达内心的。喜怒哀乐皆可通过声音表现出来。由此而知,颜回善于通过声音窥测人的内心世界。这不是一般人能所够达到的,必须有对生活的详细观察,有对人情世故的精心揣摩,还必须有对声音常识的研究积累。

辩声识人,在《春秋左氏传》里面也有记载。

叔向的儿子伯石刚生下来,他嫂子跑去告诉婆母:“大弟妇生了个男孩。”婆母去看他。走到堂前,听到了孩子的哭声就回去了,她说:“这是豺狼一样的声音啊。豺狼一样的孩子有野心,将来是会灭亡我们羊舌氏的。”

同样的故事还发生在楚国。司马子良的儿子斗越椒出生时,子良的哥哥子文说:必须把他杀了。这个孩子,有熊虎之状、豺狼之声,不杀,必定会灭掉我们若敖氏。民谚说:“狼子野心。”这孩子就是狼啊,怎么可以养呢?子良不同意。子文临死的时候,就把全族的人召集来说:如果将来越椒掌握了楚国的政权,你们要快速逃离,省得跟着遭难。

这两则故事后来都有下文。结局就是果如他们所料,羊舌氏和若傲氏因为这两个孩子遭受了灭族之灾。

曾国藩在《冰鉴》里面专论人的声音。他说:人的声音,跟天地之间的阴阳五行之气一样,也有清浊之分。清者轻而上扬,浊者重而下坠。声音起始于丹田,在喉头发出声响,至舌头那里发生转化,在牙齿那里发生清浊之变,最后经由嘴唇发出去,这一切都与宫、商、角、徵、羽五音密切配合。看相识人的时候,听人的声音,要去辨识其独具一格之处,不一定完全与五音相符合,但是只要听到声音就要想到这个人,这样就会闻其声而知其人。

他还说:贫穷卑贱的人说话只有声而无音,显得粗野不文,圆滑尖巧的人说话则只有音而无声,显得虚饰做作,俗话所谓的“鸟鸣无声,兽叫无音”,说的就是这种情形。普通人说话,只不过是一种声响散布在空中而已,并无音可言。

    闻声识人,辩物识性。这是圣贤之人才能有的造化。

其二是颜回善于喻政。

颜回陪鲁定公在台上,看东野毕在台下驾驭车马。定公说:“东野毕的驾车技术很好。”颜回说:“好是好,但是他的马将会逃跑!”定公听后不高兴,对旁边的人说:“我听说君子不中伤别人。难道君子也中伤别人吗?”颜回退下后,不大一会儿,管理马棚的人就报告说东野毕的马跑了。定公从座位上站起来说:“快去把颜回叫来。”

颜回到后,定公问他,你怎么知道东野毕的马会跑掉啊?颜回回答说:“我是从治国的道理上知道的。从前舜善于任人办事,造父善于驾驭马车。舜不竭尽民力,造父不竭尽马力。因此,舜没有逃跑的百姓,造父没有逃跑的马。现在东野毕驾驭马,上车时把马缰绳勒的太紧,使马身过于挺直。他让马左盘右旋,前后进退已经耗尽了体力,然而他还不停的鞭打它。马自然就会逃跑了。”

定公说:“不错,继续讲下去。”颜回说:“兽穷则啮,鸟穷则啄,人穷则诈。自古及今,穷其下能不危者,未之有也。诗曰:‘执辔如组,两骖如舞。’善御之谓也。”定公曰:“寡人之过矣。”

从马被逼急了会逃跑,谈到老百姓被逼急了会闹事。这得多大的智慧啊。真不愧子贡夸他闻一而知十。

艰难困苦没能限制颜回的心智,没能影响颜回的德行,但却损害了颜回的健康。

回年二十九,发尽白,蚤死。孔子哭之恸,曰:"自吾有回,门人益亲。"二十九岁头发就全白了,明显的营养不良啊。孔子对他的早逝感到极为悲痛,不禁哀叹说;"噫!天丧予!天丧予!"

孔子之所以如此悲痛,不光是因为痛失良才,而且还因为少了一个知音。"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从这句话来看,孔老师是把颜回引为知己的。

因为颜回同学最了解老师,最敬佩老师,最支持老师。他十四岁进入师门,深知老师学说的精深博大。对孔子的尊崇超出了一般的同学。《论语·子罕》: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这段话可谓是对孔子品格、才智、学识最准确的概括,没有深刻的体会,真挚的情感,是不可能总结出来的。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正由于如此,在少正卯与孔子争夺弟子,使"孔子之门三盈三虚"时,才只有颜回未离孔门半步。因而后人评价说:"颜渊独知孔子圣也。

陈蔡绝粮期间,随行的同学产生了怨言。孔老师为了安抚军心,就给大家出了一个题目,让同学们回答:《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意思是,不是犀牛也不是老虎,却在旷野中游荡。是我的主张不好吗?不然怎么落到这个地步呢?

子路认为:主张不被采纳,是因为自身仁、智修为不到家,所以别人看不起。子贡认为是:老师把标准定得太高,别人接受不了,应该降低要求。孔子当然不满意,又问颜回。颜回同学的回答是:老师的主张是伟大的,别人不接受,那是他们的责任。如果我们没有好主张,这是我们的耻辱;我们有了好主张而不被采纳,那就是掌权者的耻辱。不被采纳,仍坚持下去,这才显出君子的修养。这话才算是说进了老师的心眼里。孔子喜笑颜开的说:好好干,颜同学,等将来你发了财,我替你当管家。

人生得一知己足已,斯世当以同怀视之。颜回同学与孔老师的感情是尤如父子一般的。

遗憾的是孔老师的愿望没能实现,小他四十多岁的颜回竟然先他而去。不过令孔子感到欣慰的是,颜同学用短暂的一生,实现了自己“克念作圣”的非凡志向:"舜何人也,禹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孔门四圣:克念作圣好学生 ——复圣颜回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dpin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