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别人的脸容易,打自己的脸是最难的。
不知道是什么原因,这两年互联网上突然兴起了一种打脸文化,大家非常乐此不疲的关注在其中,并且作为我们日常沟通的一个重要的内容,总是要时不时的用一些别人被打脸的案例作为自己的谈资和笑料。
但我们非常的欢乐是看别人被打脸或者是打别人的脸,真的到打自己脸的时候,会立刻觉得面子上挂不住,用我们小学作文中的一句话就是:恨不得找个地缝马上钻进去。
毕竟中国人是好面子的一个群体。
但被打脸真的就那么重要吗?尤其是在今天的互联网商业时代,打脸和被打脸是经常发生的事情,而所谓企业的面子,归根结底无非就是品牌的价值。
那么如果一个品牌不幸被打脸了,无论是别人打的还是自己打的,真的对品牌价值会产生灾难性的影响吗?
1、死要面子活受罪,这是品牌衰亡的一个重要原因
我们先从一个故事开始。
在美国南北战争期间,有一位北军的将军叫塞奇威克,他是一名作战勇敢的将领,并非常讨厌在战场上怯懦的人。有一次在双方激烈的战争中,北军的官兵都趴在掩体里不敢露头观察敌情。少将勃然大怒:一帮胆小鬼!这么远的距离,他们连头大象也别想打中!
话音刚落他就被爆头了,这成为了战场上活生生的秒被打脸系列。他也成为是美国内战期间,在战场上身亡最高级别的工会官员。
塞奇威克将军的脸被打的丢了性命
我想这位将军可能过高的估计了战争中勇气的作用,同时也低估了对方射手的精准度的水平,这样盲目乐观的不恰当举动,最终导致被打脸的结果,所付出的代价是非常惨痛的。不能够准确的评估整个环境和局面,不能够准确的判断对方水平的实力,这样被打脸往往是致命的。这样的案例,还有知名的品牌诺基亚。
诺基亚在非智能手机时代,一直引领移动通信行业的发展,并且一度成为我们这一代已经渐渐老去的80后们的集体回忆。但是因为在过去的时代过分的成功和自信,所以导致了诺基亚品牌在面对新时代到来的时候,显得对局面缺乏判断。当苹果推出自己的iPhone手机的时候,诺基亚还专门的购买了这部手机去进行研究,但是他们的研究结论却与市场上的结果完全相反,这样的打脸,让诺基亚付出了品牌差点覆灭的惨痛代价。
诺基亚被打脸可是代价沉重
其实从商业角度而言,被打脸是一件根本不丢人的事情,可怕的事被打了脸,反而一直在坚持认死理的。
在快速发展的市场经济条件下,新的技术和创新,总能够给市场带来全新的机遇,或是商业模式上的,或是一种全新的产品。总而言之,在如此变化莫测和快节奏的现代世界,各企业可能会在某一个时刻,针对当下情况的某种局面作出一个判断,而这个判断极有可能在今后的商业世界演变过程中,被证明是错误的。
被打脸总是要付出一定代价的,但是如果认死理,一直还在坚定的把原来自己认定过的事情一直奉为真理,那就距离死期不远了。
2、不认死理被打脸,豁出老命也值
在福布斯最近揭晓的品牌价值榜单上,苹果依然雄踞榜首,继续成为对世界影响力最大的品牌。我们印象中,好像苹果是一个一直坚持创新和突破的企业,但其实苹果在发展历程中,被打脸的事情也是比比皆是。
最经典的莫过于关于手机屏幕尺寸的问题。
帮主乔布斯曾经认为,手机必须要适合单手操作,3.5英寸屏幕是最适合的。但在今天,随着手机应用的多元化和功能的丰富性,手机的屏幕一步步变大,就连苹果自己也提出“Bigger than Bigger”。苹果打脸了,然后围观群众就开始高兴的说,看看,苹果终于也有脸上挂不住的时候。
但到今天为止,苹果还是这个世界上最为成功的商业品牌之一。苹果是被自己说过的话打脸了,但是当时乔布斯在强调3.5英寸的时候,智能手机时代才刚全面开启,手机应用还不像今天这样丰富多彩。因此苹果并没有拘泥于乔帮主的断言,而是勇于面对市场的发展,用自己的行动给自己打脸。
不拘泥于死理,不受制于所谓的面子,其实反而获得了更大的市场与更具有优势的品牌价值。
再看一个和乔帮主同时代的英雄。
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
“没有谁的电脑需要超过637KB的内存,640KB对任何人来说都应该足够了。”
1981年,比尔盖茨这样说。
这位世界首富、IT界的超级英雄,在1981年的时候居然也说出了现在看起来完全打脸啪啪响的话,并成为了现在网络上人们嘲笑名人被打脸系列中最经典的笑话之一,常常被人们拿出来讲。
但其实在1981年,还属于个人电脑普及时代到来之前的日子,任何一个IT行业人士对于行业发展的判断,都是基于当时实际的应用情况来做的判断。事实上是,微软显然没有受到这句话的干扰,并随后创造出个人电脑时代的经典作品。最近微软发售的新版surface上,我想微软也不会只安装637KB的内存。
不拘泥于过去的认知和知识水平,面对时代的发展勇于学习和抛弃过往经验,与时俱进的面对世界,这才是一个品牌企业面对挑战应该做的工作。
打不打脸这种事情,最好忘记掉。
3、在品牌营销的世界中,犯错误和不断被打脸,是一种常态
在这几年的手机市场上,有个知名的手机品牌创始人说:我的手机价格绝对不能低于某一个价钱。但实际上,最终随着市场的变化,这个品牌的手机还是最终降价,并且低于了他说的这个价格。于是竞争对手和不看好他这个品牌的人一片惊呼,终于打脸了!
还有一位知名的中国互联网大亨曾经说过,他不会涉及手机游戏行业。但是话音未落过了两年后,这家企业就开始进入手机游戏行业。于是很多人笑呵呵的说:呵呵,不就是为了钱嘛,这就把之前说过的话矢口否认了。
市场重要?机遇重要?被打脸后的面子重要?
这真的是检验一个品牌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志。
我曾经接触过一家传统的服装制造企业老板,他告诉我:自己既看不懂新媒体,也不愿意去做新媒体,努力做好传统的线下渠道就可以了。但是这句话说过还不到一年时间,他就开始专门组建成立新媒体和电商营销部门,并且一度找到我帮助他物色团队人选。在别人看来,这家老板是被打脸了,而我看来,这是企业正在面向市场,勇于改变自我的一种积极态度。
4、不放弃品牌迭代和与时俱进的追求,哪里被打脸,就忘记哪里
现代企业进行品牌营销建设的进展速度到底有多快呢?而我们原来针对某一项传统业务所积累和建立起来的品牌营销知识又能发挥多大的价值呢?从新媒体逐渐发展向融媒体的角度而言,现在品牌和营销的进步,就是一个不断迭代、不断刷新认知、不断重新学习的一个过程。
2010年,我们的品牌营销很关注在电商互联网的崛起,所掌握的品牌营销方面的知识,都是通过进驻大的流量电商平台,进行活动的组织和导流价值为导向的;
2017年,打开现在的电商app看,内容营销、买手模式、直播销售、场景营销等创新销售方案已经大行其道,甚至说起众筹,都觉得有点土了。
2010年,我们还在研究一个企业的品牌网站应该如何去搭建,用什么样的技术手段去实现,在百度上如何做好关键词的优化;
2017年,我们已经不得不要去面对移动互联网时代带来的全新品牌推广思路,新媒体分发、多平台运作、短视频营销,早就让企业的普通官网处在绝对尴尬的位置。
2010年,品牌广告的文案还在去强调高大上和绝对的产品卖点的包装和输出,那时候用的词语,恨不得将新华字典中最高大上、让人觉得最有逼格的词语全部融会贯通一遍;
2017年,今天的品牌文案广告上的内容,已经如此的接地气和如此的通俗易懂,看不到太多复杂的词语,看不到太多令人费解表示,有的都是想尽办法拉近品牌和用户之间距离的策略。
这些年的变化,真的可以用翻天覆地来形容。如果你没有经历过从2010年到2017年品牌营销策划的几个阶段,那么就无法去充分的认知这些年所发生的快速变化所导致的对人的认知观和知识体系的改变。
我想这个速度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将会越来越快,不仅仅是每个品牌人和广告人,对于身处在互联网时代的每一个有志于职场上取得成绩的人而言,都需要越来越快的提升和学习。
因而今后,打脸不仅仅是常态,而且将会越来越多。弥足珍贵的,不是打脸后的坦然,而是不再去理会打脸后的痛感以及忘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