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候,同样的人面对的同样的矛盾,处理的方法也不一样。比如,有些书,我喜欢的,你可能不喜欢,所以我也不知道怎么选择书籍,只要求符合当时当地的内心心境。
有看书的欲望,其实有这方面的欲望很重要的。我们都有一个选书标准,因为时间有限,所以不要读那些垃圾书,读一些适合自己学习前进的书籍,就好了。当我们面对众多书籍的时候,可以挑选一下,根据自己的想法和思考。其实就是辩证取舍,同意的观点就采纳,不同意的观点就舍弃,也没必要反驳。分享资料,只是希望,我们都能多少得到点益处。有时候坚持做一个事情,也挺难的,尤其是长久坚持,会被各种各样的事情干扰。
学习国学,以前古人就是基本功特别扎实,18岁前四书五经都熟读熟背了,我们的教学和现在的环境决定了我们的学习内容,所以如果对国学喜欢的话,可能要花一辈子的时间去学习了。所以,找到读书的顺序还是蛮重要的,都是由易到难,不然就是一片混乱,也挺麻烦。这是对的,很多时候,国学书都是言简意赅,中国人喜欢说暗语,隐语,话中有话。
10岁看一本书,20岁看同一本书,40岁看同一本书,60岁看同一本书,得到的感受都不一样,心境不一样了,看事物角度也不同了。其实人一辈子贴心知己不超过七个人,影响我们至深的也不会超过七本书,我们从小到大,留下印象深刻的不超过150人,给我们带来感悟的书籍也不会超过150本。
我们时常有这样的感觉,看书有时候很少回味的,甚至有时候看过一段时间后就忘记书中的内容了。有时候看了就当时有点感悟,事后也没好好记录,也没有总结和反思,于是就不了了之。我们很多时候都一样,阅历不多,故事不多,共鸣不多,所以引起回味的也不多,所以我就觉得这是个问题,需要解决,需要记录和反思,需要来体会和感悟,所以就反复读一些书。所以就是,旧书常读出新意,旧书需要常读,才能得出一些新意。
平时写写自己的随笔,总结自己的思考,同时锻炼自己的文笔,也挺好的。但是也要减少那些不必要的消极情绪,以及一些无病呻吟。也不能总是沉迷在书中不自拔,也要多和身边的亲戚朋友家人多交流。从生活中得来的更真切一些,从书中得来还隔了一层。有时候,产生一些矛盾和不一样的看法,都是正常的。站在客观的角度来看待,对错不重要,启发思维才重要。不能总是站在自己的角度考虑问题。做事情的时候,我们是当局者,但是我们更要转换角度,作为旁观者,可能看得更清楚。
我一直崇尚一种生活方式,就是生活外物简单,思想特别复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样的生活方式,也许更能给我们带来快乐。平时多一些交流还是蛮重要的。我们有时候做了决定就会朝着哪个决定去做,没考虑过其他的。其实也不用考虑那么多,考虑别人或者太多因素,只是负担,其他都是参考答案,决定不了你自己的选择。
当经过了长时间后,回过头想想,会释然很多,会原谅开心的不开心的事情,更重要的是原谅内心的自己,更加努力的珍惜当下,和未来的自己。所以,希望你能做到尽心尽力吧,不留遗憾就好,作为朋友,作为兄弟,希望我们都能尽力不留遗憾,尽力做好自己,如果留下遗憾,也能坦然接受,不卑不亢。坦然面对以前留下的那些遗憾,认真的过当下的生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