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拆书籍——《生活中的助推》
所拆片段——P150
R:(阅读原文)
I—我理解(用自己的语言阐述原文)
你有没有关注过这样的现象:同样一份两荤两素的快餐,倘若放在家门口的快餐店里,一份卖30,你会嫌贵;倘若放在高铁上,卖60,你会觉得可以接受。
除去商品本身的稀缺程度有别,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心理账户在影响我们的感觉,在左右我们的消费决策。
所谓心理账户就是我们在安排和经营自己的生活时,会在心里建立起不同的账户,人对不同账户中的金钱会产生不同的态度,做出不同的决定。
家门口的快餐,你觉得贵,是因为你会把这30放到日常花销的账户中去衡量;而高铁快餐的60元,你则不自觉地将它放到差旅花销的账户上去考量。
你可能不知不觉进行着一段自我对话。——
“什么60,太贵了吧?”
“也还好啊,出门在外已经很辛苦了,要对自己好一点。难得在高铁上吃快餐,贵就贵点吧!”
“心理账户”能解释很多看起来很奇怪的行为。
比如众所周知,投资大师巴菲特虽然富可敌国,但非常节省,常年住郊区,开二手车,吃最廉价的可乐汉堡。
但看过他的传记,你就会发现,巴菲特出手也是很阔绰的,每年在豪华游轮,乘坐私人飞机上花销不菲。
其实呢,节省是真的,出手阔绰也是真的。这恰恰说明,巴菲特不是财富的奴隶,而是财富的主人。他对不同的心理账户有不同的态度与主张。简单来说,该花花,该省省。
A1——我联系(相关过往经历)
在生活中,能找到很多心理账户存在的证据。很多商家也会主动的利用客户的心理账户促进消费行为。
比如我经常在二手书app多抓鱼上,买书卖书。
多抓鱼收到我的卖出的书后,并不会直接把书款打进我的银行账户,而是暂时存放在我的多抓鱼账户上,我可以用账户上的钱继续购买多抓鱼上的书,也可以提现。但一般我是不会提现的:一则转来转去嫌麻烦,二则反正还要继续买书,比如用账户上的卖书款直接消费。
经过几次买书卖书,我发现,我会在卖书款到账不久,迅速以继续买书的方式花掉。原因很简单,这笔钱在我的心理账户里面属于意外之财,花起来也格外不当回事,格外畅快。
看来多抓鱼深谙客户存在“心理账户”,它收了你的书,又毫不费力地继续把书卖给你。一举两得。
A2——我行动(将新知用到未来的场景)
目标:我要让儿子了解心理账户,引导他为自己的零花钱建立不同的心理账户,合理安排储蓄与消费,成为金钱的主人。
现状:我在儿子一年级时,给他读了《小狗钱钱》,结果他没有掌握书本的精髓,反而开始了“少年葛朗台”的做派,他从不主动花费自己的一分一厘,甚至任何事情首先考虑“要花多少钱”,而不是怎么选择更有利于长远,更有利于事情本身。我觉得他误入了歧途。
改进:
给儿子讲一讲“心理账户”的概念和对人的行为的影响。引导孩子做金钱的主人,不是一味存钱,守钱,而是要让钱为自己的人生目标服务。
可以把手里的钱放进不同的心理账户。比如你手头有2000块。
那么将可以1000放进一个账户——名为要储蓄的钱,剩下的1000放进另一个账户——名为可以花销的钱。
花销账户可以继续细分——
用于自我成长的钱(买书,买课),
用于享受的钱(买零食,买卡牌),
用于维护社会关系的钱(请朋友吃雪糕之类,给长辈买礼物等)。
这样你花钱的时候不会觉得特别难受,而且也不会因为钱而影响当前的生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