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情绪有很多种,但最需要控制的大抵上只有一种:痛苦。而通常我们好像并不需要控制自己的快乐(尽管有时得意忘形也不是什么好事儿)。无论是谁,一生中充满了各种各样的痛苦,包括肉体上的、精神上的,甚至是同时来自于两个方向的、并且还可能是莫名其妙的痛苦,挥之不去。从小时候害怕打针的痛苦,到被小朋友们孤立的痛苦;从欲望不能被满足的痛苦,到精神上不被理解或者同情的痛苦;包括但不限于自己躺在病床上承受痛苦的同时还要忍受被护士们的欢声笑语放大的痛苦……
对痛苦的深刻感受,会扭曲或者抹杀我们感知其他事物的能力。当一个人身处极大痛苦之中的时候,甚至有可能完全丧失对外界的感受。如果真的是孟姜女哭倒长城,那么我猜那时候你用针去扎她,她可能根本体会不到皮肤上的刺痛,因为她所有的心智正在全部用来把那长城哭倒呢。
即便是在正常情况下,我们对我们的痛苦往往并不十分了解。最常见的误解就是,当我们觉得自己痛苦的时候,总是不自觉地把自己想象成全世界最痛苦的人。我经常这样提醒自己,我再痛苦,在目前这种状况下,肯定还不是最痛苦的人。这里举个例子。
心理学家斯科特·派克曾经详细记录他所遇到的最为严重的、最具戏剧性的案例。
那是一个14岁的男孩。8岁那年的11月,他的母亲突然去世。9岁那年的11月,他从梯子上掉下来,摔断了胳膊。10岁那年的11月,他骑自行车时发生车祸,造成头骨断裂,还伴有严重的脑震荡。11岁那年的11月,他从天窗跌了下来,造成臀部骨折。12岁那年的11月,他从滑板上摔下来,导致手腕骨骨折。13岁那年的11月,他被汽车撞伤,造成骨盆断裂……
当我感觉自己痛苦的时候,总是从笔记本里翻出这条记录读一遍。到现在为止,我也没像那个男孩儿一样不幸——他太不幸了,甚至有规律地不幸!
痛苦就是这样,一旦我们能运用心智把自己的注意力转移到其他地方去的时候,痛苦就会几乎自动消失,在你重新注意它之前,它不会回来。
另外,我们不必过分害怕痛苦的原因在于,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我们的大脑有一种自我保护功能——遗忘痛苦。如果想了解一下你自己的大脑有没有这项功能,很好办:拿出纸笔来,罗列一下那些昨天曾使你觉得痛苦的事情,前天曾使你觉得痛苦的事情,上周曾使你觉得痛苦的事情,上个月曾使你觉得痛苦的事情,去年曾使你觉得痛苦的事情……你会发现,你能列出来的越来越少。
作为一个可以运用自己心智的人,了解了我们大脑所拥有的这种遗忘痛苦的机制之后,就可以解决另外一个因为反复出现而无法遗忘的痛苦。
尽管“遗忘痛苦”是我们大脑的自我保护功能,但是,这种“善意”的功能也同样会有副作用。比如,你作为学生要准备留学美国,就要考TOEFL、SAT、GRE或GM AT之类的考试,这就意味着,你要牢记起码一万两千个英文单词——这是很多人一辈子也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很多人并不了解自己大脑的机制,所以,他们不由自主地被自己的感觉所控制。他们把背单词当作一件特别痛苦的事情,他们不知道,正因为他们把背单词当作痛苦的经历处理,结果每个单词的记忆都包含着痛苦——我们的大脑为了保护自己,最直接的方法就是把这些单词遗忘!
所以,背单词的时候,事实上,在做所有类似的必须记住大量信息的工作的时候,一定要想办法由衷地把这件事当作快乐的事情来做。
推迟满足感
提出“情商”(Emotional Intelligence)概念的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戈尔曼(Daniel G oleman)曾做过一个关于“推迟满足”(Delaying Gratification)的实验。
找来一批四岁孩子,给他们每人一块糖,并告诉他们若能等主持人回来再吃这块糖,则还能吃到第二块糖。戈尔曼悄悄观察,发现有的孩子只等了一会儿便不耐烦,迫不及待地把糖塞进了嘴里;而有的孩子则很有耐心,而且很有办法,想出做游戏、讲故事之类种种方式拖延时间,分散注意力,最终坚持到主持人回来,得到了第二块糖。戈尔曼又对这批孩子14岁时和进入工作岗位后的表现进行了跟踪调查,发现晚吃糖的孩子数学和语文成绩比早吃糖的平均高出20%,而且意志坚强,经得起困难和挫折,更容易取得成功。
这个实验说明的是,要取得大的成绩就不能急功近利,不能为当前名利所诱惑,能按社会需要不怕挫折,坚持不懈奋斗是取得成就的重要因素。
可是,我看到的是另外一回事儿。“大多数孩子没有等到主持人回来,已经把糖吃掉了”这样一个事实能够完全证明的或者说明的也许只有两件事儿:a.希望自己的欲望马上获得满足是大多数人的天性;b.野心永远是少数人的天性。
尽管大家都知道不是每个欲望都能被满足,但是我们都有无穷无尽的欲望是个确定的事实。于是,不劳而获成了每个人心中的诸多愿望之一,甚至可能是其中最大的愿望。如果达不到不劳而获,少劳多获也可以接受,而且最好是“劳” 尽量少,“获”尽量多,多多益善。从这个角度更进一步地说,大多数人都抱着类似这样的想法:如果收获的可能性很大,最好马上看到成果;如果收获的可能性很小,最好马上知道结果。每个人都有这种欲望,差别仅在程度或者表现上。
这种差别也可以解释为什么一些人比另外一些人更容易迷恋赌博——因为这些人比另外那些人更想要甚至更需要马上知道结果。
在各种赌博形式中,老虎机可说是赌鬼们的最爱了。这里说的仅仅是赌鬼,赌王是不玩老虎机的,因为他们在这种纯粹的赌博中得不到乐趣,也不能保证收益。而赌鬼们不同,尽管和赌王一样有着强烈的赢利欲望,但是,赌鬼们潜意识里还有另外一个更需要满足的欲望——马上看到结果。老虎机可以满足这个欲望,而且操作极为简单——拉一下手柄,5秒之内就能得到结果。是输是赢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5 秒之内就能得到结果”!
同样,酗酒疯狂无度的、嫖娼乐此不疲的、吸毒罔顾死活的,都是这种“希望自己的欲望马上得到满足的天性” 使然。更要命的是,几乎整个社会都在用各种各样的方式刺激人们发挥这种天性,并愈演愈烈。电视上的减肥广告告诉你,减肥药都功能神奇,当天见效。有一个防身术学习班期期火爆,看看它的名字就能够明白原因——一招制敌!
最善于利用人类这一天性的商业机构也许就是银行了。 想住大房子?好!我给你办贷款,慢慢还,不着急,30年之内还清就好。想买新轿车?行!我给你办贷款,慢慢还, 不着急,5年之内还清就行。房子有了,车子有了,还想要什么?说出来,没关系。没有钱可以办信用卡,先透支嘛,给你10万元信用额度,想买什么就买什么吧!这是一个“享受在先”的时代,并且人人如此。至于最终如何对付那些欠债不还的人,银行可从来不会在广告上提及,也尽量不对外公开。
其实,承认“希望自己的欲望马上获得满足”是自己的天性就好办了。因为,平静接受并且正确认识自己的天性是改变天性的第一步。就算有些时候天性难移,无法彻底改变,那么也起码还可以稍加控制,略微改善。
控制这种天性正确的方法是,仔细审视一下自己在哪方面这种天性尤为强烈?再一次拿出纸笔罗列。经过几天甚至几个月的长期反复审视,你会发现那个列表变得越来越长。别怕,相信我,谁都是这样的——至少99.9%的人是这样的。然后从列表中挑出一个最重要的(如果你有野心的话,再挑出一个也很重要的),写在随时可以看到的地方,不停地提醒自己在这方面一定要控制这种天性。
个人觉得,在工作和学习上控制这种天性是最重要的。为了能在这方面控制住自己的天性,有的时候,在其他方面稍微放纵一下是非常有必要的。相信我,偶尔大醉一场没什么不好。偶尔连续打上两天两夜的牌不仅有助于身心健康,也是一种很好的社交活动。但是,在工作和学习上,坚决不要放纵。工作和学习都是艰苦的,路程都是漫长的,都不可能一蹴而就。经验告诉我们,在工作和学习的过程中当然需要技巧,但是,当场见效的技巧少之又少,而且,就算找到了,也只不过是两种情况之一:a.寻找这个技巧已经花费了太多的时间;b.这个技巧可能有后遗症,只不过是现在还不知道而已。
事实上,“推迟满足感”是心智成熟的人必备的能力,也是需要挣扎和锻炼才可以习得的能力。掌握了“推迟满足感”之技巧的人早就有因此获得极大的、只有少数人才会获得的利益的经历。于是,他们最终表现为比绝大多数人“更有耐心”——甚至,惊人的耐心。这些耐心被用来不动声色地承受更多的打击和挫折,轻松坦然地面对更多的威逼和利诱;甚至,可能会仅仅因为他们惊人的耐心,那些打击和挫折对他们来讲不再称得上是打击或者挫折,那些威逼和利诱对他们来讲根本并不存在……
耐心有着神奇的力量。当每个人都在拖延,最后又手忙脚乱的时候,你的生活却非常从容。因为你从一开始就知道你今天的所有轻松安逸,都可能是未来的成本;所以,你早就把一些轻松安逸安排到未来的某个时段,而心平气和地每天完成相应的工作。于是,你不仅从容,而且快乐。你会变成一个守时的人,一个生活有规律的人,一个身边的朋友都信赖的人。你会定时去健身房,从不为自己瘦得太慢而烦恼,不会去选择用节食甚至吞食泻药的方法减肥,因为,在那些因为无奈而抱怨的人面临绝望的时候,你早已持续锻炼了许多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