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想,世间之恶究竟有多大?
这两天一位知名博主趁着淘宝农民店家的操作失误,将价格错标成二十多块买4500斤橘子,于是鼓动粉丝刷单多达二十万致使店家倒闭。
二十多万下单,金额高达七百万人民币,店家无法发货,这位知名博主也就可以顺理成章的要求赔偿金。在得到赔偿金后还在粉丝群大言不惭:“先到先得,我先下车了。”
这不是这位知名博主第一次做这件事。在其发布的五百多个视频中,几乎每个都是关于褥羊毛,被他弄倒闭的也不只这一家。
这种事情屡试不爽,他的心也就黑了。他的双眼满是利益的蛆虫直往外涌。
这不由让我想起多年前读过的《罗生门》。
极端利己主义带来了人性中的恶,只要符合自身利益的事,哪怕是人血馒头也照吃不误,哪怕是是违法犯罪也要照做不误。
《罗生门》这篇小说发表于1915年,距今已有百年之久,但小说中描述的极端利己主义或者说人性中恶的一面,对于今天的我们依然有着莫大的警醒。
今天,我们就聊聊百年前的经典小说《罗生门》。
1,“我”周围所见,皆是恶
芥川龙之介出生于1892年的东京,但不幸的是在出生九个月之后,芥川的母亲就精神失常,于是他被送到舅舅家收作养子。
这种寄人篱下的生活是压抑痛苦的,在他给好友的遗书中写道:“我是个养子。在养父家里,从未说过任性的话,做过任性的事。”
芥川身体弱且有些神经质,加上寄居的生活,内心得不到丝毫慰藉。在养父母反对他和心爱之人在一起之后,芥川意识到了人的自私,这种所谓好意之下的自私让他痛苦不堪。
他想,这世间究竟有没有无私的爱,如若没有,那人生真是痛苦无比。
这之后,芥川于1915年写下了《罗生门》。
那时的日本表面上一片繁荣,但实际是贫富的巨大悬殊给这个社会蒙上了厚重的乌云。罗生门的一边是高速发展的资本主义带来灯红酒绿的现代生活,另一边是饿殍遍野如同炼狱。
芥川在往后的写作生涯中,用鲁迅先生的话说,作品的主题多是希望之后的不安,或者正在不安时之心情。
这种不安就是对善绝望的向往。
所以芥川的文字像是水,那种寒冷刺骨却不成冰的水!
他并非为了揭露恶而揭露,为了批判恶而批判,而是为了唤起人们对善的追求。这也正是《罗生门》伟大的意义所在。
2,天下熙熙,皆为利来
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这是一个说不尽的话题。
小说《罗生门》中的主人公没有姓名,作者只写作“家丁”。
家丁一开始并非什么大恶之人,相反是个值得我们同情之人。他是经济萧条中的失业游民,是时代悲剧中可怜之人的缩影。无助、彷徨、心灰意冷。我想这就是作者只唤作“家丁”的原因吧。
在被主人家辞退后,走投无路的他来到了罗生门。
罗生门是个什么地方?
那里堆满了无主尸体,是蟋蟀、狐狸、乌鸦的聚集之地,那里空无一人气氛毛骨悚然。大雨中罗生门俨然成了人间和地狱的分界。
令人绝望的是,站在罗生门前,回头是无法生存的社会,前进是无边无际的地狱。
这里没有道德,没有法律,只有人性。
作者花了大量的笔墨来描写家丁变恶的过程。他挣扎,左思右想,决心当个强盗,但没有勇气。甚至在他看到有个老太在罗生门城楼上拔掉死人头发,他怒不可遏,对老太厌恶至极,觉得自己心中的正义感在熊熊燃烧。然而就在转瞬间,正义之人就成了恶人。
这促使他转变的勇气是何物?是利益!
当涉及自身利益时,人类利己的本性就暴露无遗。
当他听到老太拔掉死人头发的原因竟是不这么做就只能饿死,所以就做了。
于是家丁抢走了老太身上可以抢走的一切东西。理由就是:这是不得已而为之,不然就得饿死。
老太的结局仿佛是在告诉读者,利己的最后必将被利己所吞灭。
3,恶就是恶,不值得原谅
我们对恶的宽容,就是对善最大的恶意。
想想那个大连被杀害的小女孩,凶手进了少管所,她却永远失去了生命。
想想那些被送进豫章书院的孩子,这些所谓的问题孩子被家长送进去,在他们所谓好意之下不过是将教育的义务抛给了社会。
想想被杨永信电疗的网瘾少年。
我曾经看到这样一句话,说当社会把你逼到走投无路时,不要忘记你身后还有一条路,那就是犯罪,记住这并不可耻。
我在想,是谁说出这样混账可耻的话。
恶就是恶,不值得原谅。哪怕你有一万种理由变坏,我们也得维护好人该有的尊严。
我特别喜欢电影烈日灼心中段奕宏的一段台词。
他说:“人是神性和动物性的总和,它有你想象不到的好,更有你想象不到的恶,没有对错,这就是人。”
喜欢我的朋友动动可爱的小手指关注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