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三国演义》的影响,不少人对周瑜的印象停留在“既生瑜,何生亮”,“诸葛亮三气周瑜”上,认为他是一个小气的人。然而真实情况又是如何呢?我们通过三国志的记载来看一看历史上的他。
雅量
周瑜器量宏大,性情率真,以谦逊服人。三国志载:
“性度恢廓,大率为得人,惟与程普不睦。”
公瑾与程普不睦可能多半是程公方面的原因,因为毕竟老资历,对后辈有些意见也是正常的。然而即使是这样,程普最后也改变了看法。
江表传曰:普颇以年长数陵侮瑜。瑜折节容下,终不与校。普后自敬服而亲重之,乃告人曰:“与周公瑾交,若饮醇醪,不觉自醉。”时人以其谦让服人如此。
与公瑾交,如饮醇醪(美酒),不知不觉就醉了。这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就连一个对他多次欺侮他、对他颇有微辞的人,也不得不在交往中渐渐为他折服,公瑾的气度可见一斑。所以“三气周瑜”这些故事在历史上是绝无可能发生的。
担当
早年周瑜与孙策为友,结兄弟之义,倾尽一切追随孙策。在他死后,周瑜又倾力辅佐孙权。三国志载:
五年,策薨,权统事。瑜将兵赴丧,遂留吴,以中护军与长史张昭共掌衆事。
周瑜与孙策同年,只比孙策小一个月,两人自总角相识,互引为知己。难以想象周瑜在孙策死后将兵赴丧的情形,那时当他的心中该有多痛?
然而,他咽下血泪,勇于担当,默默继续着他们的事业,扛下江东重任。实乃好男儿,真汉子!
重义
英雄重义轻死生。
三国志里面记载曹操密派蒋干游说周瑜,周瑜不为所动,他说了什么呢?
“丈夫处世,遇知己之主,外托君臣之义,内结骨肉之恩,言行计从,祸福共之,假使苏张更生,郦叟复出,犹抚其背而折其辞,岂足下幼生所能移乎?”
知己、君臣、骨肉,好一个祸福共之!他戎马倥偬,倾尽一生,为了情,为了义,为了他们心中的理想。丈夫处世,但求无愧于心!
干但笑,终无所言。干还,称瑜雅量高致,非言辞所间。
蒋干无功而返,他说公瑾雅量高致,无法用言语来说服。其实周瑜早已下定决心,又怎么可能被说动呢?
在他临死之前给孙权的信件中,他写道:
人生有死,修短命矣,诚不足惜,但恨微志未展,不复奉教命耳。
因为是给孙权的信,用词比较恭敬。他说,人生有命,死不足惜,只可惜我命短,志向尚未实现,不能再听命(为您效力)了。
非瑜背诺,天不假年!当他写下这些文字的时候,心中将是怎样的悲怆?人之将死,犹念江东大业,公瑾之义,实在令人动容!
文韬
公瑾多次在大事上有着准确的判断,其才华不言而喻。以送人质这件事为例。
江表传曰:曹公新破袁绍,兵威日盛,建安七年,下书责权质任子。
关于送人质这件事,张昭、秦松等人都犹豫不决,唯独周瑜明确分析大势,有理有据地指出如今江东六郡富饶,兵精粮多,没必要与曹操为伍,一旦送质将为人所制,而应静观其变。由此可见其独到的眼光。
瑜曰:“昔楚国初封于荆山之侧,不满百里之地,继嗣贤能,广土开境,立基于郢,遂据荆扬,至于南海,传业延祚,九百馀年。今将军承父兄馀资,六郡之衆,兵精粮多,将士用命,铸山为铜,煑海为盐,境内富饶,人不思乱,泛舟举帆,朝发夕到,士风劲勇,所向无敌,有何逼迫,而欲送质?质一入,不得不与曹氏相首尾,与相首尾,则命召不得不往,便见制于人也。极不过一侯印,仆从十馀人,车数乘,马数匹,岂与南靣称孤同哉?不如勿遣,徐观其变。若曹氏能率义以正天下,将军事之未晚。若图为暴,乱兵犹火也,不戢将自焚。将军韬勇抗威,以待天命,何送质之有!”
武略
公瑾戎马一生,所参与战役不可胜数。其中最为著名的莫过于赤壁之战。
十三年春,权讨江夏,瑜为前部大督。其年九月,曹公入荆州,刘琮举衆降,曹公得其水军,船步兵数十万,将士闻之皆恐。
曹操大军来势汹汹,众人都言应当迎曹,唯独周瑜(和鲁肃)主张抗操。
瑜曰:“不然。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将军以神武雄才,兼仗父兄之烈,割据江东,地方数千里,兵精足用,英雄乐业,尚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况操自送死,而可迎之邪?请为将军筹之:今使北土已安,操无内忧,能旷日持乆来争疆场,又能与我校胜负于船楫可乎?今北土旣未平安,加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且舍鞌马,杖舟楫,与吴越争衡,本非中国所长。又今盛寒,马无槀草,驱中国士衆远涉江湖之闲,不习水土,必生疾病。此数四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将军禽操,宜在今日。瑜请得精兵三万人,进住夏口,保为将军破之。”
他审时度势,指出四点理由:曹操之不义(作者按,时年曹操废三公,置丞相和御史大夫,自己担任丞相一职,独揽大权,古来出师须有名,这一点非常重要),江东之实力(地方千里,兵精足用),曹操之后患(关西的马超、韩遂),敌我之短长(曹军不擅水战,不习水土)。他说服众人,激励将士,领兵拒曹。
他说,“保为将军破之!”——他做到了!赤壁之战,以少胜多,旷古烁今。
赤壁之战广义来说是孙刘联军抗曹所打的一系列战役。虽说是联军,但是孙为主、刘为辅,看双方实力对比和实际交战过程便可知。而通常所说的的赤壁之战则是乌林“火烧连锁船”那次,周瑜用黄盖计,将曹操大军付之一炬。(关于火烧连锁船,不少人因为三国演义的缘故,以为诸葛亮发挥了很大作用,其实不然。而周瑜作为这次战役的总指挥,他的作用自然是不言而喻。)
建安十三年的赤壁,火光冲天,遥想公瑾当年,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血性
镜头切到南郡之战,周瑜中箭那一幕。
瑜亲跨马擽阵,会流矢中右胁,疮甚,便还。后仁闻瑜卧未起,勒兵就阵。瑜乃自兴,案行军营,激扬吏士,仁由是遂退。
周瑜中箭,身负重伤,起身至军营激励将士,都督壮哉!每每想起这个场景,笔者都不禁唏嘘不已。公瑾雄烈,好一个血性男儿!
顾曲
瑜少精意于音乐,虽三爵之后,其有阙误,瑜必知之,知之必顾,故时人谣曰:“曲有误,周郎顾。”
周瑜精通音乐,曲误必知,知之必顾,是不是有点可爱呢?后人有诗曰:“欲得周郎顾,时时拂误弦。”顾曲周郎的传说让他更具一层传奇色彩,不禁引人遐思。
姿貌
也许有人会好奇周郎的相貌,三国志载:
“瑜长壮有姿貌 ”。
“有姿貌”、“有仪容”在历史上记载还是比较普遍的,不算很特别,相比之下,三国志对孙策的记载则是“美姿颜”。所以实际上,公瑾他应当是相貌不凡的,但并没有绝世的颜。我想,他的相貌不凡也定与他的非凡气质分不开。不过话说回来,我觉得无论他的长相如何,他都是一个充满人格魅力的人。
好男儿当如周公瑾
周瑜破魏军,曹操说:“孤不羞走。”
将称尊号之时,孙权说:“孤非周公瑾,不帝矣。”
公瑾文韬武略,雅量高洁,有王佐之资,乃万人之英。奈何将星陨落似流火,人道是自古英雄如美人,不许人间见白头,可惜可叹!
如瑾似瑜,君子翩翩,重义轻死,铁骨铮铮。做人当如周公瑾,秉君子之义,展恢弘之志!
作者言:公瑾是我最喜爱的历史人物。每当害怕迟疑的时候,寂寞孤单的时候,遇到挫折的时候,我都会想想公瑾,想想如果是他会怎么做。虽与他相隔千年之遥,但我从他那获得了力量,他的品格鼓励着我砥砺前行。高山景行,遥而思之,君子德馨,吾犹慕之!
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后记:公瑾一生锐意进取,逆势而行,果敢勇毅,有智有谋,奈何天年不待,壮志未酬,然而短短三十六载,却已在历史上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最后逝于巴丘,止于征途,何尝不是一种悲壮?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