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品:正信希有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否?”
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何以故?是诸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何以故?是诸众生,若心取相,则着我、人、众生、寿者。若取法相,即着我、人、众生、寿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着我、人、众生、寿者。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以是义故,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翻译:
须菩提对佛陀说:“世尊,后事的许多众生,能够闻听您所说的这些道理,生起相信之心吗?”
佛陀告诉须菩提说:“你不要有这种怀疑的说法。当我寂灭之后的第五个五百年,如果有持守戒律,广修福德的人,能从这些言说章句中产生真实的信心,相信无住无相的般若是真实的妙法。应当知道这样的人已不止是在一佛、二佛、三四五佛那里种下了善的种子,而是已经在千千万万的诸佛那里种下许许多多的善的种子。这样的众生能听到这些话语章句,只要一念之间生起清净的信心,须菩提,如来完全知道,完全能看见。这些众生将会获得无量无边的福德。这是什么原因呢?是因为这些众生不再有自我、他人、众生、一期生命延续不变等种种身相了,他们不再执着于事物的因缘起而决定的空性的名相。进而言之,这些众生如果心里还执着于一切相的自性实有,那么这些众生就会继续为执着于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这些枷锁所困扰;这些众生如果执着于空性之相,这些众生就会继续为执着于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这些枷锁所困扰;为什么呢?如果这些众生执着于断灭见或者常见,那么也会被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这些枷锁所困扰。也就是根据这个道理,佛常常教导说:你们这些比丘,应该明白我说的这些道理,就如同帮助你们渡河的舟筏一样,当渡过了河到达了彼岸,就应该把舟筏舍弃了。一切现象的都是无自性的这种空性道理尚且应该舍弃,何况是那些认为一切相是有自性的,或者是断灭见的偏见呢?”
注释:
后五百岁
关于后五百岁,有两种说法。
一种说法是指现在五浊兴盛的末法时代,五百不是具体数字,而是一种抽象的时间概念;
另一说法是佛陀的教法共有2500年,从佛陀灭度后平均分为5个500年,“后五百岁”是最后一个500年。如今距离佛陀灭度已经2500年左右了,按这种观点,现在正是在“后五百年”时期。
持戒修福
指能够适当的约束自己,平息狂妄的心,通过自我修养和布施等行为渐除我持,增长智慧,从而有机会能亲近善知识、相信佛法。在义净的金刚经版本中,此处为:具戒、具德、具慧。义净的翻译在这里比鸠摩罗什更全面一些。
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
从佛教的观点,认为人是有轮回的,那些现在能够对佛法感觉亲近,并且能够较好的领悟佛法的人,都是在前面若干个轮回中,曾经和佛陀或者佛陀的弟子、教法,曾经有过缘分,种下了因缘种子的人。这辈子于佛法一见之下,才会似曾相识,倍感亲切,甚至的一念生起真实的信任。
一念生净信
见到佛法之后,马上感觉非常亲切,如醍醐灌顶,豁然开悟,对金刚经的空性道理没有一丝一毫的怀疑,完全的相信,而不是一种存疑,有可能有,也有可能无的状态。
无法相
无法相是指不执着于事物的空性,就像我们前面的瀑布的例子,如果不承认眼前这个瀑布的当下的实有,就是执着于空性了。或者说类似于西方哲学中人连一次也不能踏入同一条河一样的观点,也是非法相的观点。
亦无非法相
亦无非法相,就是也不执着于相的实有。就像前面瀑布的例子,如果执着的任务一直有一个独立不变的瀑布,这个假名的瀑布永远是一个有自己独立性质及组成的实体,就是非法相,或者类似于西方哲学中认为人可以两次踏入完全相同的同一条河流一样的观点,也是非法相的观点。断灭见也是非法相的一种。
心得:
1、为什么须菩提会怀疑“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否”
须菩提在第二品中提出过“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也就是我们前文所分析的,是两个层次的问题:
第一个层次,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追求幸福生活的男人女人,要看到自己内心本来就具有的趋向一切美好幸福的原动力,并且如果一直保有这份原动力,活在当下,放下那些标签式的我相,既不卡在过去的我相中出不来,也不因担忧存在于未来的我相而失掉当下,干扰当下的努力。这样的生活就是一种积极向上,豁达,阳光的生活,以这种原动力一直去趋近那些美好的目标,这本身就是一种美好的生活。
幸福的感觉,有时真的不在于你处于什么位置,或是否能最终达到某个目标之上,如果一个人,处于不断上升、超越,越来越好的状态中,这个人就是幸福的。否则,如果一个人止步不前,或者在不断的倒退、萎缩,那么无论他拥有多少,他都会感觉是不幸福的。幸福,在于你是否在向上的趋近状态之中,而不在于你站在哪里。幸福,是一个动词,而不是一个名词。
原来我在社区工作的时候,曾经参与过对社区居民的入户调查工作。当时我们调查的社区是一个大型国有煤矿遗留下来的社区,这个地区在上个世纪50年代末建立起了大型的国有煤矿。当时这个地区周边都是农村,而煤矿非常红火,煤矿工人的工资很高,煤矿社区的居民相对于周边的农村,就类似于80年代初的香港对于还是小渔村的深圳。那时候的煤矿工人及其家属都非常具有优越感,连煤矿工人的子女找对象都非常抢手,因为当时煤炭系统的工资不但比农村高的没法比,和当时地方政府工作人员的工资比起来也是要高好几倍的。而且煤矿的福利待遇、医疗教育条件、都比地方政府的好,煤矿子弟可以有内部招工或者接班的机会,到了就业的年龄就自动会有工作。当时的煤矿工人及其子弟,和周边的农村人比起来,简直就是贵族啊!
后来时光流逝,岁月变迁,到了本世纪初的时候,煤矿开始资源枯竭,大部分的矿井都进入破产程序,矿山职工的收入急剧降低,也不再为矿工子弟提供内部就业机会。很多煤矿职工下岗,靠社会最低保障生活,而煤矿工人的子弟由于失去了内部就业的机会,大量的在家里待业,高不成低不就,大钱挣不来,小钱不愿意挣,就在家里吃父母。而与此同时,地方政府的职工的工资大幅上升,周边的农村的农民也做买卖,外出打工,过的红红火火,这一切都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在我们入户调查的时候,一部分煤矿职工已经随着矿山的破产疏散走了,这个社区的居民已经有大量的农村外来务工人员了,他们先是在这里打工,然后开小商店,做小买卖,积累了资金,然后在这里买下了这里空闲房子,成了社区的正式成员。
我入户调查时一个印象非常深的感受是,走进那些煤矿留守人员的家庭,大部分的家庭里,充斥了抱怨、牢骚和各种夫妻矛盾,婆媳矛盾,家里冷冷清清,怨声载道。由于年轻一代都在家待业,吃父母啊,当然婆媳关系就不容易处好,离婚率也很高。但到了那些新进城的农民打工者家里,则是另一番景象,虽然房子还是那个房子,家具也不豪华,吃的穿的都差不多,但是这样的家庭里充满了满足和幸福。他们早出晚归,忙着自己的小买卖,憧憬着对未来的计划,一家人都有着一股朝气蓬勃的气息。
按现实条件来说,这些煤矿子弟应该是比这些农民工强的,起码比他们多了一份最低生活保障的每月收入,还不用自己再去花钱买房子,但两种家庭的氛围却正相反。我想这就是因为,在农民工那里,正处在一个不断上升的状态中,而在煤矿遗留人员里,正处于一个不断下降的状态中。所以虽然住一样的房子,穿一样的衣服,吃一样的饭,但对于幸福的感觉,也就是说幸福指数却有极大的区别。
幸福,真的在于你是处于一个趋近上升的状态中,还是处于一个止步不前或者趋近下降的状态中,而不在你现在拥有什么。用金刚经中的道理来说,就是如果你一直拥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能发现自己的这份趋向美好的原动力,并且按照这份原动力去自然的行动,放下被卡在过去的那个我相,那么你就会一直保持一种不断趋近上升的状态中,你就是幸福的。而对于那些下岗失业的矿工,以及他们待业的子弟,一直在想着自己以前如何如何优越,一直想着自己原本应该获得内部就业的机会,就是一直活在过去,被卡在过去的我相之中了,离开了当下,离开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离开了当下,所以他们的生活就失去那趋向美好的原动力,生活中只存在于过去对比的失落和抱怨了。我们且不说国家造成煤矿工人这样的境地是否公平,但既然你身处这个境地,那么与其抱怨、哀叹,何不找回那份趋向美好的原动力,从当下开始做积极的改变呢?
放下对于独立不变的我相的执着,解放出被卡在过去的自己,发现自己的趋向美好的原动力,并从当下开始脚踏实地的去改变,那么虽然不一定会达到怎样的完美目标,但从这个当下开始,你一定是处于不断趋向上升的状态,幸福也就不请自来了。这样的道理,表达起来容易,但如何能够让那些矿工子弟相信,却是非常难的。我们社区的工作者曾经做过很多努力,联系劳动部门进行劳动技能培训,联系本地、外地的就业机会,等等。可是很多待业的矿工子弟总是觉得自己不应该去做那些工作:我怎么可以去做瓦匠呢?我怎么可以去做保姆呢?我怎么可以去做厨师呢?我怎么可以和那些农民工一样呢?
为什么不可以呢?
我本来应该是内部就业的,现在却让我和农民工一样的去做那些工作,这公平吗?合理吗?
我才不干那些活呢!
我是城里人,我应该被安排大型国企的工作!
很多人每天就想着这些,在家啃老。他们也明明知道这样下去是不行的,但总是幻想着自己能做一个什么样的大买卖,然后一下子就发财了,或者哪个老板发现了自己这个“人才”,于是一下子就做了体面的白领,或者干脆不去想,就这样混一天算一天。很多人把父母的钱忽悠出来去炒股,结果赔的底掉,还有一些人沉迷于彩票事业,各个彩票站里常年充斥着这些人的身影。。。。。。
很多人尝试了很多“大买卖”的努力,一直也没有成功;
那些期待老板发现自己“人才”的人也一直没遇到伯乐;
炒股经过多次惨痛割肉的人,终于认识到股市只是一场骗局,依靠炒股发财是不可能的;
只有一些忠实的彩民,还在那些低矮的彩票站里埋头“计算、分析”,同时也时常哀叹自己可能没有财命的悲惨事实。
但是,为何不换一种方式去思考呢?为何总是把现在的自己,一直定位在原来的那个我相上呢?不错,原来的你是可以内部就业的,但现在已经不是了,这已经是铁的事实了,你已经不是原来的你,世界也不是原来的世界。
为何不换一种途径去改变命运呢?为何非得要求迅速暴富,然后马上达到自己给自己树立的那个未来的我相呢?
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一年又一年的流逝,为何不从卡住的过去出来,从虚幻的未来回到现实,从当下开始做哪怕是微小的一点点的改变呢?
就是不改变!我不应该做那样低层次的人!
好像不知道哪个上帝,在什么时候为他规定了,他必须是上等人,能够不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就可以发达,好像别人都得一点点的积累,而他却能够直接做“大买卖”直接发财。并且在反复挫败证明之下,这样的想法依然不改,或者干脆不去思考,麻木的混日子。
当我们下去做工作的时候,面对这样的人的这样的思维方式,真的很无语。这真的仿佛是一种宗教信仰般的执着思维啊!对于过去的我相的执着,对于必须马上要达到未来我相的执着,何时能有一个转身反省?执着于过去,执着于马上就成为未来的那个美好未来相,独独遗忘了当下!
怎样去改变这些人,让这些人起码的某一个瞬间看到自己应该反省,应该从当下出发,以一个小人物的姿态去从细微处改变自己?怎样哪怕是在一个瞬间让他们相信,发现自己的趋向美好的原动力,然后一直在这种动力之下去持续的改变,就会处于不断上升的状态中,就会积少成多的改变生活,就会处于幸福之中呢?
这也正是须菩提的这个疑问“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否”的意义所在:一个没有看到自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的人,是否有机会能看到自己当下的力量,是否有幡然醒悟,开始改变的机会。
做到了这一点,才有须菩提所问问题的第二层“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因为即使我们当下醒悟了,看到了自己这个趋近美好的原动力,也知道一直活在当下,按照这份美好原动力的驱动,不断的去做好当下,就能够获得幸福,但是在实践的过程中,旧有的习性还会来不断的侵扰我们,让我们再次迷惑、麻木,遇到较大的负面事件,我们的心还会狂乱起来,失掉原来曾经有过的醒悟,这时才需要想办法“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让我们的心一直住在当下这个趋近美好的动力之中,让我们的心在生活的风暴中不会狂乱迷惑。
但这是第二个层次了,在此之前,要首先解决第一个层次,也就是如何醒悟,如何“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那么佛陀是怎么回答的呢?
2、佛陀的回答:“莫作是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
对于须菩提所提的,怎样实现转身醒悟,生实信的问题,佛陀第一句话说“莫作是说”,你不要这样说!不要有这种怀疑的想法!这句话有轻微的批评之意,也是对作为在迷茫狂乱之中的人,一定会有转身的机会的非常坚定的肯定。
那么怎么做到转身,佛陀给出的方法是:持戒修福。
持戒, 就是“诸恶莫作”。
适当的约束自己,不让自己处于过度的狂乱之中。在佛门弟子而言,持戒会有很多要求,最基本的有五戒:就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如果简略的说,佛门戒律的根本核心就是:众恶莫做。
对于普通人的持戒,即适当的约束自己,其核心要旨与“众恶莫做”是一致的。普通人为什么要众恶莫做呢?因为仇恨只能带来更多的仇恨,极度的仇恨也会让我们沉陷情绪之中而丧失理智观察的机会。对于神经症、焦虑症和抑郁症而言,这些人一般都处于比较敏感的状态之中,生活总是处于一种过度防御的状态。这种状态会造成过多的伤害,持续激化当事人与环境关系的恶劣,从而使当事人深陷其中,让其越发觉得自己的敏感是必要的,激发起更大的防御,如此恶性循环。所以,适当的约束自己,减少以恶意对待他人,是截止这种恶性循环的第一步。
修福,就是“众善奉行”。
适当的约束自己,减少以恶意对待他人,截止了仇恨的恶性循环之后,适当的主动做一些与人友善的事情,是改善人际关系的开始。在初期,可能要强迫自己去做一些表现友善的事情,在这个过程中当事人可以有机会体会到,对方对于这种友善的友好回应,从而使人际关系走向良性循环。这里的行善,改进人际关系的主动友善,一定要以前面所说“无住相布施”为前提。对他人行善,在本质上就是一种布施。如果在对他人主动友善的时候,抱有强烈的目的性,就不是布施,也不是行善,而是一种企图强加给别人的交易了。在心理咨询的实践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事情,来访者经过咨询师的开导,决定要主动去改善关系,但在这个主动后面抱有强烈的,甚至的焦急的目的在里面,不但这种主动的“友善”做的很勉强、做作,而且要求对方立即给予很大的友善的回报,如果对方的友善反馈不如自己所要求的那样大,或者不够及时,当事人会非常恼怒,认为我这么主动了,对方还不领情,对方是不识好歹,简直是不可救药。进而对心理咨询的建议也嗤之以鼻:我都按你说的做了吧?你看根本不管用!
其实,如果一个人抱有很强的功利性去主动友好的时候,这种虚假的友好会被对方很敏感的察觉到的,当然也就起不到很大的作用。而且主动示好的人所预期的对方的反馈,往往又会很高,这样就会造成新的矛盾,不但起不到好的作用,还会让主动示好者丧失改善关系的努力,继续坚定原来的防御打击策略。
所以,不住相布施的思想,非常重要,这种思想也是整部《金刚经》所反复强调的一个基本原则。不住相布施,详细的解读一下就是,按照内心的趋向美好的原动力,也就是保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去做当下的趋向美好的动作,但不要执着于未来如何,也就是不要执着于未来的我相;同时也要放下过去的仇恨,不执着于已经永远成为过去的过去的我相,只是活在当下,做当下,和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在一起。以我个人的理解,不执着于过去的我相,也不执着于未来的我相,这两种合起来也就是不执着于寿者相了。
如果在人际关系中,能真正的做到无住相布施,不抱有功利目的的去示善,那么对方一定会敏锐的感受到你真心实意的友好,也一定会有所回馈的,这种回馈将会是一种自然发生的反应,甚至是对方自己都无法控制的,因为这是人的本性之一。没有一个人愿意活在与爱,友谊和信任相反的地方,如果有人是特例,那么这个人很快就会被自然和社会淘汰的。友谊、信任和爱预示着安全的环境,反之则是充满危险,对生命生存极为不利的环境。在夫妻关系中,没有哪个夫妻在一结婚的时候就立志要吵架离婚;在单位的人际关系中,绝大多数的人也没有谁刚一认识就想着要翻脸成仇。自我和他人之间,在大多数情况下还是具有共同的利益,具有共同的合作共生关系的,只是由于我们各自的习性不同,生活理念不同,在权利义务的定位中出现偏差,所以才会积累起矛盾,但无论如何我们的共同利益还是比那些矛盾要大的,尤其是在亲近关系中更是如此。如果我们把注意力聚焦于这些矛盾,并且把矛盾和防御进行恶性的循环,那我们就会陷入越来越深的仇恨的深渊。
在我曾经的单位里,我亲身体验到的一件小事,让我至今记忆犹新。当时我们单位有一个老同志,这个人为人非常刻薄自私,是70年代的大学生,但在单位里面一直郁郁不得志,快到退休了还没熬到重要岗位,平时牢骚满腹,看谁都不顺眼,好像满单位的人都欠着他的,都要为他的不得志而负责似的。我也非常讨厌这个人,平时尽量不和他接触。有一次我去他办公室找资料,这时他正在给上大学的女儿打电话,在电话里细心叮嘱,那个说话的语气和表情啊,真是慈父啊!我在一边找资料,一边听他打电话,忽然间我竟然很感动,多好的一个父亲,多好的一个老头啊!这样一个刻薄自私的人,竟然也有这么慈祥可爱的一面!人人都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啊!
我听他在电话里说,为了给女儿弄个狗皮褥子而犯愁,因为女儿去的是南方的学校,空气比较潮湿,急需一床狗皮褥子解潮。正好我亲戚家有一床很久以前的狗皮褥子没人用,于是我就自告奋勇说包在我身上了,当我第二天把狗皮褥子送到他手上的时候,他千恩万谢,和原来的他简直判若两人了。后来一来二去我们竟成了好朋友,平时在一起聊天喝酒,交往深了也慢慢能理解他的苦衷了,和他一起毕业的同学现在绝大多数都当了领导了,就他一个还是小兵,每次开同学会都很自卑,而且当年他年轻的时候也没少给单位卖了力气,同学很多时候会取笑他是“老干部”,老婆和亲戚也经常说他没出息,在这样的环境中,他能开心的起来吗?虽然他刻薄自私,但是在刻薄自私的背后,也有着一颗渴望成功,渴望美好的心啊!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就是渴求爱、友谊和信任以及一切美好的心念,而且施与别人爱、友谊和信任也是每个人都具有的本性,甚至是必不可少的需求,很难想象一个人一生之中都没有机会去施与别人真挚的爱、友谊和信任,这个人的生命会是阳光、幸福的。即使你在人生的战场上一直是个胜利者,但如果你的整个人生全都充满了战斗和杀戮,那么这个人顶多是个成功的刽子手,绝不会是一个幸福安详的人。在物欲横流、充满的竞争与仇恨的世界中,看到了这颗心,怎样去培养无住相布施的习性,让仇恨抱怨的恶性循环,转变为善于合作的良性循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有时候不但需要在道理上明白,还需要在长期的实践中去逐渐培养。
3、“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一句的解析。
要“一念生净信”,就需要“持戒修福”,而持戒修福则是一个缓慢的过程。按佛教的说法,是需要无量劫的无数轮回的积累的。当然这里的积累所要达到的是“一念生净信”的程度。不过我们此书的读者,能由于我的因缘接触到《金刚经》,也是由于平时积累了大量的善根的缘故,至今为止,还没有哪一本著作,为您讲述破一切烦恼,而不被一切烦恼所破,了脱生死,获得彻底的自由的,从道理到实践的完整论述。而《金刚经》就是您所遇到的第一部这样的经典。
在佛教经典中,有一个人闻佛法如盲龟浮木的比喻:
在辽阔的大海之中,生活着许许多多的水族。它们有的身躯庞大如船只,有的微小如丸石,有的寿命长如天地,有的寿命短如昼夜。
其中有一只盲龟,住在幽暗的大海深处。它的寿命长得无法计算,但是它的双眼却瞎了,看不见一丝光明。在漆黑的深海里,它生活在永无止境的黑暗之中,而每经过一百年,这只盲龟才有一次机会浮出海面,呼吸海面的和风。
浪涛汹涌的大海中,飘浮着一根长长的圆木,浮木的中间有一个 般大小的洞孔。从无限久远的时间以来,浮木就随着惊涛骇浪忽东忽西。瞎了眼睛的乌龟,要凭藉它的感觉,在茫茫的大海中,追逐浮木不定的方向。每当一百年才浮到海面一次的盲龟,只有使它尖尖的头恰巧顶住浮木小小的孔穴,把握千载万载难以逢遇的机缘,才能够重见光明,获得人身。
不知过了多少个一百年,乌龟一次次地浮出了水面,又一次次地错过了浮木。终于有一次,盲龟漫无目的地随波逐浪,寻找它那不可测度的未来。它游呀游呀,突然觉得头部好像触到了尖硬粗糙的东西。喔,原来这正是浮木!盲龟欣喜之至,拼命地追逐着浮木,用头部奋力一顶,希望能嵌入浮木的洞孔。眼看就要成功,忽然一阵巨浪排空打来,浮木随着水流从盲龟的身边滑了开去。千载难逢的机遇,就这样逝去了。
失望之极的盲龟,再一次跌入深暗的海底,重新等待着绵绵无止期的一个个百年。
潮来潮去,潮去潮来,一百年一百年的岁月更替流逝,盲龟依旧浮沉在生死的洪流大海,找不到那带给它幸运的浮木。
也不知过了多少个一百年,当盲龟再度浮出水面,刚接触到清凉的海风时,突然一头嵌进了浮木的小小洞孔,轰然一响,眼前霎时霞光万丈,盲龟终于脱离了旷古以来笨重的躯壳,变成一个俊秀的童子,睁开眼睛,笑看滚滚的红尘识浪。
在佛教看来,您今天能和《金刚经》在此相逢,必定是您在不知多少轮回中,积累了非常多的福德的结果,或许也是您苦苦追寻了不知多少轮回,今日终于到了脱胎换骨的时刻了呢!抛开轮回不说,您现在能够读我这部和《金刚经》有关的书,并且耐心的读到这里,也是和你今生的因缘积累所分不开的,你由于比较喜欢自我反思,探究人生的道理,所以才会来读这部具有哲学意味的书,你也一定是不那么执着于我相,不会非常固执偏见,所以才会对宣扬无我空性的佛学并不反感,从而肯耐心的读了这些章节。你是怎么做到比较喜欢反思、思索,怎样做到不那么执着于我相呢?这不正是你平时几十年来在成长历程中,积累下来的优良习性吗?从这一点上说,你起码是:不于一事、两事,三四五事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事所种诸善根了!
4、取法相和取非法相的解析。
法相,就是事物的空性的道理,任何事物都是缘起无自性的道理。取法相,就是执着于事物的空性。既然万事万物都是无自性的,是空性的,为何却不能执着于空性呢?因为执着于空性,就意味着把空性也当成了一种相来执着。空性,意味着无限的可能,是无法执着的。
在日常的生活中,佛法禅修的教法要求人们,做好当下的每一件事,而不问未来的结果如何。有些人会误解这样做是不负责任,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这也是对于空性的执着,把空性也当成一种相了。事实上禅修的人也是有目标的,并且也会制定一些中期,短期的计划,在制定了计划之后,在实际做的那个时候,就不再执着目标一定必须实现了。活在当下,放下执着,也不意味着不去调整计划,计划可以随时根据实际需要的变化而调整,做好当下,只是针对那个在做的当下的动作。如果你在做当下的每一个动作的时候都想着是否能最终实现目标,那就是背着包袱在前进了,就像奥运大赛中的乒乓球运动员,只是打好当下的每一个球,用她们的行话说就是“放松打”,如果在每一次挥拍的时候都惦记着得不了冠军怎么办?那肯定会被高手淘汰掉的。再比如我前面说的煤矿待业的子弟,正因为在做每一件创业的事情上,都焦急于何时才能发达,所以才会专选那些迅速暴富的“大买卖”。事实上,越是聚焦于未来的目标,就越容易失去当下。
非法相
非法相,就是和法相相反的思维,看不到万物都是缘起的,无自性的,或者认为世界和人是断灭的。他们眼中的世界,人物都是僵化的,不变的。比如我上面说的煤矿子弟,一直执着于过去那个可以自动在内部就业的自我相,认为那时候的我相,才是真正的我。如果得过且过,麻木生活,看不到因果,就是坠入断灭相了。看不到自我是不断变化的,世界是不断变化的,或者因看不到因果而坠入断灭相,就是“取非法相”了。取法相是不对了,取非法相就更不对了,所以佛陀在后面才说“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究其根源,取法相和取非法相,在实质上都是一样的,都在一种执著,执著于有,或执著于无,在性质上都是对实相的执着。因为空性,是超越有和无,是超越“相”的。下面引用一段我写的关于“有我和无我”的小文章,供大家参考一下:
说说“有我”和“无我”》
在普通人的理念里,“有我”的反面就是“无我”,而“无我”的反面就是“有我”。或者是有我的,或者是无我的,两者必居其一,非此即彼,这就是普通人的思维,也是普通人在理解佛学里面“无我”概念时最别劲儿的地方。
在佛学里面,“无我”是相对于“有我”而说的,为了驳斥有我的论点,提出了无我。其实,在佛学中,再进一步深究,不但是无我,而且是“无无我”的。这是怎么回事呢?
因为在我们讨论“有我”和“无我”的时候,这里面先期已经预设了一个共识,那就是有“我”这个概念存在,然后我们才可以去讨论它有没有。如果连“我”这个概念都是虚妄的,那么以后所有的讨论,也就都必然是虚妄的了。
“我”是一个概念,是一个名相,而任何名相产生的前提,就是有一个观察者,世界是二元的,这个观察者在观察着客观世界,然后观察到这个客观世界的某些物体的性质,性状,进而把这些性质、性状归为这个物体的本质属性,也就是这个物体的“相”。
所以,在你承认了有“我”这个概念,这个相的时候,你也就是预先承认了世界是二元的,存在一个独立于客观世界的观察者。而佛学所着重破解的,就是这个世界是二元的错误认识。这个预设的观念,本身就是错的。
举个例子:
比如我是富人,我有钱,我的兜里有两张钞票,一张是100的,一张是50的。你是穷人,你兜里一张钞票也没有。
现在我要和你讨论一个问题,你是偷了我100元的钞票,还是偷了我50元的钞票?这里面就预设了一个前提:你偷了我钞票。有这样一个大前提在,就造成了这样一种困境,如果你没有偷我那张100元的钞票,那你必然就是偷了我50元的那张钞票。或者正相反,如果你没有偷我50元的那张钞票,你就必然是偷了我那张100元的钞票。这样,不管你怎样选择,你都会进监狱。普通人对于“有我”和“无我”;对于“生”和“死”的认识,都和这些类似。所以,普通人无论做何种选择,也逃不出轮回的监狱。
佛学的解决方法是,通过归谬法,来让人们清醒。你既不是偷了我一百块钱的,也不是偷了我五十块钱的,应该是你根本就没有偷我的钱。这个没有偷我钱的概念,就是既没有“我”,也没有“无我”,或者说既没有“生”,也没有“死”,无我,无无我。
因为任何语言都是以名相为基础的,而名相是二元世界,是世界分裂成观察者与被观察者之后的产物。所以,佛教中的说法,都是勉为其说,因为你在二元的世界里无法理解你没有偷我钱的事实,你可能会不屑一顾,或者大声质疑:我怎么可能没偷你钱呢?!(怎么可能无我呢?)。佛陀没有办法让你相信你真的没有偷钱的事实,他只能是反复的告诉你,你没有偷我100块钱,你也没有偷我50块钱。。。。。。以此希望你最终能领悟到,你本来就没有偷我的钱。领悟到:无我,无无我,无死亦无生。
这个“无法相,亦无非法相”,就类似于:你没偷我50块钱,也没偷我100块钱。
这就是佛陀的反复告诫,让人们最终领悟到,你偷了别人钱的大前提是不存在的,从而也就避免了进监狱的命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