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金刚经》对现代人的启示 - 3

《金刚经》对现代人的启示 - 3

作者: 佛学正念 | 来源:发表于2020-03-11 18:48 被阅读0次

    祝各位缘友,福慧常驻。

    下面来解说《金刚经》第三品 大乘正宗

    第三品:大乘正宗

    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服其心;所以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翻译:

      佛陀告诉须菩提说:“诸位大菩萨,应该这样降伏其虚妄的心念。对一切众生,不管是从卵壳里出来的生命;母胎里孕育出来的生命;因潮湿因缘而形成的生命;还是因业力而变化出来的生命;不管是身体有形状的生命,还是身体无形状的生命;也不管是有思维的生命、没有思维的生命、还是既有思维又无思维的生命。所有这些生命,我都要度脱他们,使他们进入永无苦报、烦恼,进入不生不灭、生命绝对自由解脱的境地,照这样度脱无量、无数、无边的众生,事实上自己还要知道没有一个众生是因为我而得到解脱的,这是什么原因呢?须菩提,如果菩萨在度脱众生的时候,心里还执着着有自我、他人、各种众生、生命延续的种种相状的话,这就不是真正的菩萨了。”

      注释:

      摩诃萨:梵语的译音,对菩萨的尊称。

      李文会注曰:摩诃言大,心量广大,不可测量,乃是大悟之人。

      众生

      这里不仅仅指人类,而是包括一切有生命的东西。

      卵生、胎生、湿生、化生

      古代印度人,通过对生命产生的形式的观察,总结出的生命出现的四种形式。卵生、胎生好理解,所谓湿生,就是印度人认为在潮湿的环境中可以生出生命来,而化生就是忽然之间一下子从无到有生出来的。个人认为这是古代印度在自然科学不发达的情况下,对于生命产生形式的简单总结。

      有色、无色

      除了胎生、卵生、湿生、化生四种之外,另有一种生命为“有色”,是有形象,有物质可以看见的。另有一种生命是“无色”,不为我们所知,也看不见,可是它确实存在。佛教认为欲界和色界的众生是属于有色的,有有形的身体形象,无色界的众生是无色的,没有有形的身体形象。

      说到这里,需要补充一下三界的知识。在文艺作品中我们经常听到所谓:“跳出三界外”,在三界之内再没有对手之类的话。大众语言中的三界,一般是指道家的三界,也就是人、神、魔三界。而佛教里面的三界则比这个范围要广,在佛学里面三界指的是:欲界、色界和无色界。

      欲界:欲,就是欲望,也就是说生活在这个层次的人,欲望特别的强烈。什么叫欲望呢?佛经里对欲望的定义是需求,一方面是生理的需求,另一方面是心理上的需求。关于欲望的内容,佛教里面通常说有五欲,就是对财物需求的财欲;对男女房事需求(或对同性之间的爱恋)的色欲;香欲,鼻子希望嗅到好嗅的气味;味欲,舌头希望尝到可口的味道;触欲,身子希望感觉到美好的感觉。在欲界里生活的众生,对五欲都有非常强烈的需求,所以,这个世界就叫欲界。在佛教中,人,恶鬼以及很多低级别神仙,都是欲界天里面的。这样的分法,一个欲界天基本就包括道教里面的三界了。

      色界:色界位于欲界之上。相传生于此界之诸天,远离食、色之欲,但还未脱离质碍之身。所谓色即有质碍之意。由于此界众生没有食色之欲,所以也没有男女之别,生于此界之众生都由化生,依各自修习禅定之力而分为四层,分别是初禅天、二禅天、三禅天、四禅天。按这样的说法,色界的众生,是比神仙还牛一点的了。但究竟色界是怎样一回事,神仙的状态我们还勉强能理解一点,到了比神仙还牛的境界,就实在是不好理解了。

      无色界:“色”是质碍的意思,无色就是没有质碍,即指超越了物质世界的束缚,所得到的自由状态。是通过修习厌离物质的四无色定,或称四空处定而获得的天界果报。无色界中,也因修行的深浅而分四种差别,即一空无边处,二识无边处,三无所有处,四非想非非想处。此四处称为四空处,四空天,或四无色处、四无色天等。

      在我研读《金刚经》之初,曾经决心下大力气搞清佛教的三界到底是啥意思,后来发现这基本是徒劳,这应该是到了一定的禅定境界之后才能理解的,这里也只能给读者介绍这么多了。

      无余涅槃

      无制约的涅槃世界,完全真实的涅槃,完全脱离肉体束缚的状态,消灭了烦恼而获得永远平安、寂静的境界(好诱人啊!)。当人断绝一切烦恼,从而使未来生死的原因业已消灭,但肉体尚存时,成为有余涅槃;当人连其肉体也已经消失的状态,则称无余涅槃。具体地说,就是不仅已断尽一切心惑,而且连肉体也消失的状态,在完全无迷的状态中死去,而与永恒的真理归于一体。

      相

      相:就是性质状态,所显现的属性,认为事物有一个独立不变的实体在。

      我相

      自我观念,认为有作为实体的自我存在的妄相。由于在妄想中出现的形态与我相似,人们就把他当做实我,即指灵魂。

      人相

      人我观念,指他人。

      众生相

      以他人为独立不变的实体的观念。即认为生者本身就意味着灵魂或者人格主体的存在,指众生。

      寿者相

      个体,生命观念。个体就意味着灵魂或者人格主体的存在。

      心得:

      1、须菩提在开篇询问的发心主体是:“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佛陀在回答的时候,为什么说:“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

      在须菩提那里,本来提出的是针对善男子、善女人的问题,但佛陀回答时针对的对象则是菩萨,而且前面还冠以摩诃萨的尊称。个人以为,这是佛陀对于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的重视,在佛陀眼中,只要是发起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均已经步入了菩萨的初步境界(发心菩萨),而且是一种很大很高的境界,所以冠以摩诃萨。这充分说明,发起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是非常重要的,是走向解脱的第一步。

      2、关于“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这句话的涵义

      这句话包含三层涵义:

      (1)、佛教之中,所要度化的对象不仅仅是包含人类,还包含了一切有情,也就是一切具有情感的生命体,在佛陀眼中,动物,包括低等的动物也在度化之内;

      (2)、所有的有情生命体,在最本质上和人类是一样的,都具有佛性;

      (3)、传统意义上的神仙鬼怪,也一样是有情生命,也是需要度化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传说中的天帝一类,也还没有达到彻底解脱自由的状态,还是需要继续努力修炼的同志。

      3、关于相的概念的重要性。

      什么是相?这是一个重头戏!也是理解整部《金刚经》最关键的所在!以我个人的观点,整部《金刚经》都是以对“相”的理解为基石而展开的。

      相,是一切有性质属性可以显现的东西。引申一下,凡是事物的性质、形状、属性的显现,都可以叫做“相”。反问一句,存在没有任何的性质、形状、属性可以显现的东西吗?如果一个东西,没有任何的性质、形状、属性可以显现,那这个,还能叫做“东西”吗?应该干脆就是一种不存在的状态了。所以从这个角度上说,“相”就是事物本身,所有的“东西”和存在,都可以叫做“相”。

      这是从外在表现上去描述什么是相,也就是说:

      (1)、事物的性质、形状、属性叫做相;

      (2)、无性质、形状、属性,则无事物;

      (3)、性质、形状、属性就是事物本身,也是相。

      但如果要从深层次上去讨论相的本质是什么,就需要引入佛学中“缘起”的概念了。

      4、什么是缘起

      以下问题将比较哲学化,也较难理解,希望读者能耐心阅读。

      什么叫缘起呢?

      宇宙间一切事物和现象的生起变化,都有相对的互存关系或条件。简单的说,就是万事万物,都是因缘组合的显现,没有一件事物,没有任何一个“相”,有自己独立的性质,事物都是依赖于其他事物而存在的。用佛陀的话说就是:有此故有彼,此生故彼生。

    我们进一步做以下探讨:

    (1)、如果世界只有单一物质存在,会是什么样子。

    请想象一下,满眼都是纯粹的,无差别的“蓝色”,那么,你看得到蓝色吗?

    看不到的,你什么也看不到。

    西哲曾经说过:一片光明,就是一片黑暗。

    如果没有了黑暗做背景,光明无法显现,一片光明,也就是一片黑暗了。既然一片光明就是一片黑暗,那么如果只有黑暗,就没有光明,也就无所谓有“黑暗”了。

    同样,如果世界满眼都是无差别的,纯粹的同一种颜色(包括也没有明暗的对比),你将看不到任何。

    所以,当世界只有一种纯粹单一属性的物质存在时,你将感受不到任何。

    (2)、最初的图像的出现

    我们归纳一下,产生感觉的必要因素:

    (A)、存在属性的差异,这是因;

    (B)、两种差异有机会遇到一起,产生交汇,这是缘。

    两个条件合起来就是:因缘

    5、缘起和相的关系

    以上叙述,用禅修的语言来说就是:因缘,创造了感觉;感觉的本质,是因缘。再简单点说:世界的本质,是因缘。世界的本质,是缘起的。由我们前面叙述可知,相就是事物的性质、形状、属性,也就是事物的本质,事物就是相本身。那么由此可知,相的本质就是缘起,一切相,都是缘起的产物,没有一个独立于它物而存在的相。

    6、我相的深入探讨

    深入探讨了相的本质,对于我相的探讨就有了基础。我们分成以下几个步骤讨论:

    (1)、当失去一切感觉之后的状态

    假设,我们失去了一切感觉:听觉、嗅觉、视觉、触觉、味觉等,我们将不再能够感觉到任何东西。而且同时也失去了关于过去的一切记忆。(准确的说,失去关于过去一切的记忆,和失去感觉是一回事。因为我们关于过去的一切记忆,也都是通过听觉、嗅觉、视觉、触觉、味觉获得,或者说,我们关于过去的一切记忆,都是过去时间里所发生的听觉、嗅觉、视觉、触觉、味觉的记忆)。

    想一想,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

    如果失去了一切的感觉,以及记忆,我们还拥有什么?

    什么也没有了。

    这是一种“无”的状态,也就是死亡的状态。也就是自我消失的状态。

    (2)、自我依赖他物而存在

    既然自我的存在,依赖于感觉的存在。而感觉的存在,必须以被感觉的外物存在为前提条件,比如,没有了外界的刺激,我们将失去视觉。虽然我们的眼睛还是好好的,但我们已经是瞎子了。如果不存在被感觉的外物,则不会有感觉,而自我也不会产生。

      如图中所示,如果没有外物“狗”的存在,则不能产生狗的视觉。

      (3)、我相的本质

      所以,可以推论:

      自我、我相,必须依靠外界而存在,没有外在,就没有自我。

      用禅修的语言来说就是:自我,是依它而起的,自我(我相)是缘起的产物。

      7、我相的缘起性与灵魂

      从上面论述中可以知道,我相、自我,并非是一个独立存在的东西,我相、自我是依它物而起,是缘起的,没有外在,也就没有我相、自我的存在。而且由于外物是不断变化的,所以由外物而起的自我也是不断变化的。如果以上假设存在的话,可以推导出的结论是:没有一个独立永恒不变的灵魂存在。在心理学的角度上,人格特质的背后,没有一个独立不变的自我在承载着这一切。

      话题说到这里,越来越趋近哲学化。这里所树立的观点和普通大众的信念以及与牛顿、笛卡尔为代表西方传统的哲学有很大不同。

      在牛顿与笛卡尔为代表的西方传统哲学中,认为人具有一个独立不变的灵魂,这个灵魂观察、感受着外界的一切,这个灵魂不会因外界的改变而改变。而从以上所论述的佛学的观点则是:自我无法脱离外界而存在,自我是外界属性的缘起,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自我就是外界本身,外界就是自我。

      在中国民众的传统认知中,也认为佛教的学说是主张人是有一个独立不变的灵魂的,这个灵魂或下地狱,或上西方极乐世界,或者在尘世中一次次的轮回。而真正的佛学的观点,是无我的,没有一个独立不变永恒的灵魂在。从这一点上说,佛教的观点反倒和唯物论更接近了。既然无独立永恒的我,又是谁在轮回?

      但佛教的观点与纯粹的唯物主义的观点又有所不同,纯粹的唯物主义观点认为物质决定意识,当人的身体消灭之后,就别无所有了,就像俗话所说“人死如灯灭”。而佛教不是这样认为的,人死如灯灭的说法被佛教斥责为断灭见,是外道见解。佛教中关于人死了以后,既不认为还有一个独立不变的灵魂在,也不认为什么都没有了,那么佛教认为人肉体死亡之后,还会有什么呢?

      《大佛顶首楞严经》中佛陀与波斯匿王的一段对话,可以说明一些佛学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大佛顶首楞严经》第二卷,第二章中记载的对话原文如下:

      此时波斯匿王站起来对佛说:我过去没有接受过佛的教诲和指示,见到迦旃延、毗罗胝子他们都说:我们现前的身体死後就完全消灭了,一切都消灭了,就名为“涅槃”。我今天虽然听到了佛的教诲,但还有些疑惑不明的地方。怎样再把这个道理更深入的阐明一下,使我们能确实证明知道这个妙明真心,确是不生不灭的。现在在座的大众中,凡是没有证到“无漏”的,都希望能听到。(编者注:解迦旃延和毗罗胝子是印度有名的两家“断见外道”。“断见外道”都有一个共同的看法,认为人死後神随气散,就一切都消灭了。佛家称之为“断灭见”。或称为“断见”凡是持这种观点的人,最大的危机就是否认因果。认为此身死後就一切都消灭了,无所谓善恶果报。既然善恶都没有果报,那麽,只要於我有利,就可以无恶不作。这种错误的理论,可以把人引向堕落的途径,入地狱的危险。波斯匿王过去受了这种邪说的影响,今天虽然听到了佛说此心不灭,还不能真正认识到。因此希望佛能再深入的阐明一下这个道理)

      佛告诉大王:你的身体现在还在,我试问你?你现在这个肉体,到底是像金刚一样的永远常存而不朽坏呢?还是最後仍然终归於消灭?

      世尊!我现在这个身体,最後终归於消灭。

      佛说:大王!你的身体现在并没有消灭,你怎麽知道将来会消灭呢?

      世尊!我现前这个不能常住终於变坏的身体,虽然还没有完全消灭,但是,我看我现前的这个身体,哪怕是一个念头与一个念头之间,都不断的在迁移变化之中。旧的被新的所代替,新的刹那之间又变成了旧的。又被更新的所代替,永无停息。如像火烧成灰,逐渐销毁而灭亡。销毁而灭亡从来没停息过一时一刻。因此我决定知道我这个身体,终有一天会全部消灭完。

      佛说:正是如此!大王!你今天的年龄,已走向衰老,你的容颜和像貌比你童年时如何?

      世尊!我从前还是一个孩子时,皮肤和腠理都很润泽;等到我成年时,身体的气血充满;而今年龄巳到衰败的时候,一天一天接近衰老的耄年;形貌和颜色都已枯槁而憔悴,精神也昏暗不明;头发也白了,面皮也皱了,我看我这个身体已不可能存在多久的时间。怎么能和年青壮盛的时候相比呢?

      佛说:大王!你的形貌和容颜,该不是突然朽败的吧?王说:世尊!这个变化,微密潜移,我自然没有什麽感觉,然而寒来暑往,时光不断的变迁,逐渐就到了今天。何以呢?当我在二十岁时,虽说是年少,但是容颜像貌已比我十岁时老了一些;到了三十岁时,又比二十岁时更老了一些;到今天我六十二岁了,回看我五十岁时,觉得比现在强壮多了。

      世尊!我见这个微密潜移的代谢现象,虽然今天看来,有很大的变化。但其间的变易,哪里限於十年!假如让我仔细思考,这个变化哪里是一纪二纪的变化,实在年年都在变;岂但年年在变,月月都在变;岂止月月在变,实在天天都在变;再深入更仔细的观察,每一“刹那”,每一念念之间,从未停止过变化。因此,我知道我身体,终有一天会彻底销灭。

      佛告诉大王:你看见这个变化现象,刹那不停。就悟到你的身体终有一天会彻底消灭。你还知不知道在你身体消灭时,你的身中,另有不灭的东西存在?

      波斯匿王合掌对佛说:我的确不知道。

      佛说:我现在把不生不灭的自性,给你显示。大王!你多大年龄看见恒河水的?

      王说:我三岁时,慈母带我去朝礼耆婆天,经过这条河,当时即知道是恒河水。(注:这是梵文译音,“耆”当读“尸”。不能依原字音读。耆婆天意为长寿国。是印度教奉祀的神。朝礼他为了求长寿)。

      佛告诉大王:如你刚才所说,二十岁时,比十岁时衰老。一直到六十岁,每日每月每年每时,念念不停的变化迁改。那麽,你三岁时看见这条河水,直到十三岁时,这水有什麽不同?

      王说:和三岁时一样,没有什麽不同。甚至今天我已经六十二岁了,这水仍然没有什麽不同。

      佛说:汝今天自己哀伤你的头发白了,面皮皱了。可见你的面皮必然比孩子时候皱一些。那麽,你今天看恒河水和你幼小时候看恒河的“见”,有没有年青和衰老呢?

      王说:没有!世尊!

      (编者注:波斯匿王六十多年中,尽管身体的变化不停,而“见”依然不变。有人说:年老的“见”性,亦有变化,比如老眼昏花,看不清楚。但是,如果戴上眼镜,依然能见,即证明见性不变。看不清楚,只是眼花,眼睛变坏,而见性是永明不昏的)。

      佛说:大王!你的面皮虽然皱了,然而你精微的“见”性并不曾皱。皱的在变化中,不皱的就不在变化中。在变化中的自然终有消灭之时,不在变化中的,本来就没有生灭。既然没有生灭,身体的生死,又怎麽能影响到它呢?如何还举未伽黎他们的说法来说“现前的这个身体死後,就一切都消灭了。”(注:末伽黎也是印度的断见外道之一,认为身体死後,就一切都消灭了)。

      波斯匿王听了这话後,确知此身死後,并不是完全消灭,舍掉了现前的生命,又走向了新的生命。於是和在座大众一样,都欢喜激动到极点,从来没有这样高兴过。

      以上是《楞严经》中的故事,较好的说明了佛教对于肉体死去之后还有什么的观点。佛教认为:显现中的我相,自我,并不是真正的自我,他们是因缘的组合,没有独立自性,而且是不断变化的、生灭的。真正的自我,是能见到这一切的“能见的性质”,这个“能见的性质”,是不生不灭的。见性就像是一块空白的银幕,而我相则是在银幕上放映的电影,电影可以一场又一场的轮换变化,而银幕则是一直不变的。在佛教中也把这个“银幕”叫做“空性”,真正不变的自我是那块银幕,是空性,而表面上代表自我的那个我相,实际上不是真正的我,是假我,是因缘的暂时组合,是虚妄不实的,把那些将我相当成真正自我的观点,叫做“我持”。

      8、为什么佛陀不允许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

      经文中佛陀说:“如是灭度无量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这里的“有我相”,指的是“我持”,是将依他而起的我相当成真正的自我的意思。也就是说,如果一个菩萨,将我相这个虚妄的自我,当成真正的自我的话,那他就还没有真正的领悟佛的大道,也就不是真正的菩萨了。

      下面的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的意思,也是说将人相当做独立不变永恒的他人,将众生当成独立永恒的众生,将生命的存续当成实实在在可以独立永恒存在的东西。这些都是持虚妄为真实,也是一切烦恼所产生的根源。既然无我,那么肯定也无人了,所以才:“如是灭度无量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

    关于为何有我持是一切烦恼的根源,我在下一品会详细说。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金刚经》对现代人的启示 - 3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uuhj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