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意谓根基;底气,根基表现出来的气场。
权势使人贵气,财富使人豪气,卑下使人谀气,穷困使人酸气。一个人的气质,天生就带了倾向,譬如一个周岁婴儿,固然大多一模一样地混沌未开不差上下,但是确有些看起来便清清秀秀地小斯文,或者周周正正地小深沉,招人爱见;而有些小东西一看便觉其面相眼神之憨顽,令人想见得到其父母家世的粗与陋。好在,后天还多的是优化与修正的机会,这便是教养与读书、历练。
只是,教养多赖于父母与家境,历练,也要看机遇看环境,唯余读书,是大可以自己把握的咯。
中年女人,大半生光阴中,所经所历,功底与修为,一出场,“底气”便会将你的过往与将来,不语而白。
一
表姐,大我几岁,从小到大,知根知底不远不近地相伴了几十年光景。
小时候,家在乡下,生活清贫,记忆中,每年秋天,邻村的表姐会㧟一篮子红红的柿子到我家来,而我和姐姐,偶尔也会到大姨家,看到过她们村边的柿子树林,跟表姐一起在她家后边一个好大好大的池塘边玩儿,池塘边林木丛薄峭岸临深,池塘里水藻如织,有北方少见的菱角,当然,听说还有蛇,这挺吓人的。
那时只懵懂地觉得表姐生得好看,脸是大大方方的长圆形,眼睛大大的,双眼皮,是那种清亮的、知命的但微微抗争的眼神,只是家境不好,听说她家祖辈是地主,挺富裕的,可是到我们小时候,这出身反让子孙坠下社会的最底层,卑微而穷困。表姐一路努力奋斗,凭了做经营的天分和悟性,也许还有稍稍一点的厚颜,踏波踩浪采掇江湖,如今过了知天命之年,已然中产不足小康有余,可见天道酬勤,老天从不辜负任何人的努力,只是沧桑心路与锱铢算计也便印在了容颜上。
有一次,谈笑间,表姐忽然感叹:“我要是也多读些书多好!”
原来,与客户在饭局,把酒言欢气氛融洽,对方突然说:“凭你的天分,要是有学历,绝对会有大作为!”
表姐一意外,忙笑问:“你咋知道我没学历?”
对方也直爽:“一听你说话,就听出来了。”
表姐只读到初一,便辍学了,以后的岁月中,基本与书本无缘,与冶容养气的古典美文更是风马牛不相及,与人交谈之下,做人的底气的瘠薄,让人如对浅溪一览无余,除了对金钱的兴趣,对财货的追逐,一切精致的情趣,人文的情怀,这些可使人风雅厚重的品藻,她的言谈中没有,气质中没有,生活中没有。
二
谷於是个“中人”,中人之智,中人之姿。平常的际遇,平常的学识,平常的职业。年少时也曾轻狂不羁不问天高地厚,中年之时,蓦然惊觉生活已是四面楚歌烽烟滚滚,“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黯淡萧瑟的况味,其中千般无可奈何不足与人语,春老花尽,秋深叶落,不息流年,汤汤逝水,而前路依然“漫漫而修远兮”,一望天地苍茫。
心下已是万千的风声鹤唳狼奔豕突,狭路相逢的,但见日复一日的一地鸡毛蒜皮满天飞,当年的“鲜肤一何润,秀色若可餐”,对阵烟熏火燎,岁月浩荡,怎一个黯然失色仓惶怆恍!
《红楼梦》是一本百读不厌的书,其间大道未遑领会,其中的风雅却心向往之。小儿女辈的才情风情自不必说,单是几位妇人,当然早过了骋才使气之年,平日给人印象是虽雍容和雅但多道家常,直到第四十回《史太君两宴大观园 金鸳鸯三宣牙牌令》,薛姨妈、贾母诗词典故皆信手拈来出口成章,“十月梅花岭上香”,“六桥梅花香彻骨”、“一轮红日出云霄”,虽文才一般,但酒令乃临场急就,最能昭彰一个人的底蕴,大家闺秀的诗书教养,早化入了人品的底色成就为深厚底气,含敛不露又于言语行止中无处不在。
几十年人生遭际,她们一定也有过兵荒马乱鸡飞狗跳的时刻,然而却没有让她们成为赵姨娘那样满面戾气满面庸碌的烟火妇人,也许不仅得益于她们的高阶出身更得益于她们读过的书,她们的时代与家教不允许她们读那些旎旖香艳乱人心性的坊间杂书,而正经的、严肃的史书典籍、诗词曲赋,于养人心气,使人庄严、克制、沉静、文雅,不必引经据典崇论闳议,而这些浸滋入心的学养,却又无时无刻不在支持着她们不一样的魅力。
培根在《论读书》中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论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人之才智但有滞碍,无不可读适当之书使之顺畅。”
那都是很好的。
只是,有些书籍,可用以养才;有些书籍,可用以养技;而古文典籍,可用以养气。
三
“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
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这是南北朝时一位诗人陆凯赠友人范晔的小诗,一位翩翩佳公子,在料峭清寒时节,用心地折下一枝清清淡淡的梅花,将江南初春的音信寄与远方友人——品读之下,仿佛自己也清雅了起来。
《战国策·齐策》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书未发,威后问曰:“岁也无恙耶?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耶?”——一个春秋战国礼乐式微时代的贵妇人,口语如斯贵重典雅,且简短问候之下即彰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治国理念,品读之中,自己的气度感觉也会被潜移默化了。
东汉范滂因党锢诣狱,必死,范母与之诀:“汝今得与李、杜齐名,死亦何恨!既有令名,复求寿考,可兼得乎?”——一个见识卓绝、训辞端雅的母亲,母子同存千古令名于《后汉书》中。
看《康熙大帝》,康熙指责一小臣:“你不读书不养气,一辈子休想脱胎换骨。”
读书养气,古文之美,岂止风雅你的底气?
人生至此,不再年轻,但依然时尚;事务繁琐,但依然平稳,中年女人,活的是一种姿态,一种仪态,一种风韵,一种气韵,成熟,娴雅,宽和,端庄,高贵,淡然,气度雍容,仪态万方。
![](https://img.haomeiwen.com/i7469562/2b439dbbf8ca585f.jpg)
网友评论
生活不善待他们,他们只能改变自己!隐约记得鲁迅先生曾提起的一件事~大意是:在前沙皇俄国时期~一个贵妇人的很小的小孩夭亡了,妇人将孩子抱在怀里嚎啕大哭~旁边的一个农夫知情后,木然地说~小孩子死了有什么可哭的呢?因为在他们自己或同一阶层中,死于饥寒病灾的小孩是常有的事!早以不以为意了~这也是一种人生!!!陀思妥耶夫斯基常将笔锋指向“抹布一样”人生的描写~醉汉~流氓~妓女~杀人犯~但是~他从那些灰暗的人性里尽量去发掘人的最终的善,和他们的人性“余烬中的闪光点”!!!这种视角~是我们中国古典文学中少有的~中国古典文学,多的是一种唯美和对人世无常的喟叹!而欠缺一份对于真实人生的血肉担当!所以,我们目前的对于文学的普遍感受力,仿佛与上世纪新文化运动之后相比,并未能超过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