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每天写1000字想法心理
行为背后的控制感,影响的是积极信念

行为背后的控制感,影响的是积极信念

作者: 王明鹏 | 来源:发表于2019-04-28 17:51 被阅读1次

    这些故事表达都是控制感对于个体生活的积极作用,重要的不是控制,而是通过控制体会到的积极感受,“我的地盘我做主”,由此产生自我效能感,而非习得性无助。

    积极应对压力的人有个明显认知特点,心理学家称之为“坚强3C”,即控制、挑战、责任,这三个英文单词首个字母均为C。可以解释为视压力为挑战,把问题变作责任,把解决困难变成控制感。

    控制感重在“感”受,而非“控制”,比如一个能力并不差的人,具有控制事情发展的能力,但是一旦自己认为无能为力,则就是缺乏控制感,应对压力的能力大打折扣。

    训练大象的故事说明了这个问题。一头成年象能够轻易举起一吨重的物品,然而立在地上的一根短木棍就可以系住这头大象,大象不会试图挣脱逃走,虽然这对于它来说非常简单。原来人们训练小象时候,会用结实棍子拴住,当它一次次试图逃走时候,发现无能为力,也就慢慢适应了这个被控制感,当小象长大也就画地为牢,再也不去尝试逃跑。

    心理学家进行过类似试验,把几个猴子放进笼子里,一旦有猴子尝试打开笼子门逃走,就给予笼子电击,反复如此后,全部猴子不再试图逃走。即便后来笼子门不再锁住,猴子也不会打开逃走。更引人思考的是,当把笼子里猴子逐个换成新猴子,新来猴子试图打开门逃走,虽然并没有电击,别的猴子也会立即死死拽住,直到这个猴子放弃。如此循环后,笼子的猴子全部换成新猴子,这些猴子无一例外形成惯性思维,即笼子门是万万不可以打开的。

    通过学习,学会了学不会,这就是心理学上的“习得性无助”,本质就是失去了自我控制感。这种人格特点就是把控制放在了外部,而不是自己身上,即内控型和外控型两种区分。

    现实生活中,我们由此可以反过来运用这个习得性无助特点,通过主动控制自己行为来适应环境,从而改变无能为力感,增加控制感,带来不一样的生活。

    一个心理学试验是针对养老院老人的,这个养老院服务到位,比如衣食不需要老人自己动手,起居生活全部被服务人员包办,即享受所谓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待遇,但是这些老人表现并不幸福,且死亡率也较高。后来心理学家要求服务人员适当让老人参与养老活动,包括制定饮食计划,参加三餐制作活动,自己动手做力所能及事情,适当决定自己休息与锻炼时间,即具有一定的生活支配权,结果老人的精神面貌,以及寿命全都得以明显提升。

    其实,这个道理不难理解,我们都会体验到自己生活具有较高控制权,就会精神状态良好。

    与此同时还有一个试验,心理学家给养老院两组老人送花,同样的花但是不同的话语,对一组老人说这些花不用管只要服务人员管理就行,对另一组老人说需要自己适当管理,否则花会死掉的。结果自己动手管理花的老人,他们的死亡率从30%下降到了15%,降低了整整一半!

    这些故事表达都是控制感对于个体生活的积极作用,重要的不是控制,而是通过控制体会到的积极感受,“我的地盘我做主”,由此产生自我效能感,而非习得性无助。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行为背后的控制感,影响的是积极信念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eujn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