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的《中庸章句》由三个部分组成,首先是《中庸章句序》,其次是破题,最后是正文33章。
中庸何为而作也?子思子忧道学之失其传而作也。盖自上古圣神继天立极,而道统之传有自来矣。其见于经,则“允执厥中”者,尧之所以授舜也;“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者,舜之所以授禹也。尧之一言,至矣,尽矣!而舜复益之以三言者,则所以明夫尧之一言,必如是而后可庶几也。( 《中庸章句序》 )
朱熹在序言中说,子思担心道学失传特意作《中庸》。道统,源自上古万民之君师伏羲、神农、黄帝、唐尧、虞舜等圣神。《尚书》记载,尧帝禅让给虞舜时,传“允执厥中”之道学心法,舜帝传位给大禹时,又授以“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十六字心法。
朱熹说,尧帝“允执厥中”一言,至矣,尽矣!舜帝在尧帝的基础上,增加了三句话,是用来阐明尧帝一言的,只有懂得“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的道理并践行之,方可做到“允执厥中”。
至,就高度而言,达到了极点;尽,从范围来说,非常完备,彻内彻外。
朱熹在此专门强调“允执厥中”四字,乃溯《中庸》源流于上古圣王,以明道统。
“道学”二字,最早见于《礼记·大学》:“如切如磋者,道学也。”这里的“道学”是作为动词使用的,与“自修”并列。
“道学”作为名词,即“道”的学问,汉代泛指儒学经学;三国两晋时期则把佛教、外道、道教称为“道学”。
自宋人王开祖始,将尧舜之道、孔孟之学,称为“道学”,并得到广泛认可。周敦颐、邵雍、张载、二程等都以倡导道学,弘扬三代之道为己任,《宋史》有《道学传》,周敦颐被尊为道学宗主,朱熹为道学的集大成者。
后人则把宋代理学称为“道学”。
而现代人说“道学家”常带有贬义,专指处事迂腐,维护封建礼法之人。
“道统”一词,是朱熹的创造,他将道学的传承脉络和系统称为“道统”,道统所传承的内容就是道学。道统,儒家正学之传统,显然有正统之意。
但道统思想古已有之。
孔子说:“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孟子以继承孔子自任,他说:“由尧舜至于汤,由汤至于文王,由文王至于孔子,各五百有余岁,由孔子而来至于今,百有余岁,去圣人之世,若此其未远也,近圣人之居,若此其甚也。”
唐代韩愈为了维护儒家在政治生活中的主导地位,专门写了《原道》一文,他认为佛老杨墨都不是真正的“道”,儒家的仁义之道才是道,并以孔孟正统自居。
《原道》云:“斯吾所谓道也,非向所谓老与佛之道也。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荀与扬也,择焉而不精,语焉而不详。由周公而上,上而为君,故其事行。由周公而下,下而为臣,故其说长。然则如之何而可也?曰:“不塞不流,不止不行。人其人,火其书,庐其居。明先王之道以道之,鳏寡孤独废疾者有养也。其亦庶乎其可也!”
韩愈的意图很明确,他认为,周公及以前,君王倡导儒道,故能用于国家治理,周公以后传承儒道的都是臣子,儒道虽然流传了下来,却不能融入现实政治。必须堵塞、禁止佛老学说的传播,命和尚、道士还俗,焚毁佛经道书,改佛寺道观为住宅,然后儒家之道才能推行。
宋儒不承认韩愈在道统中的地位,朱熹认为,周敦颐、二程上承孟子,而自己继周程为儒家正统。
陆九渊明确表示自己直接继承孟子,二程等不能与曾子、子思、孟子相提并论,不足以继任道统。
王阳明则以十六字箴言作为心学之源,宗孟子,推崇周敦颐和程颢。
总而言之,儒家道统之“道”,可以用“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十六字概括,其传统则以四书五经为经典,以圣人人格为依托。
------ 《中庸章句》审读01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