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的空 (共五章)
文/林海
互相依托向前行,智慧玄门智慧明。道德经书知道德,有无万物旅同程。
道家的无和佛家的空一样吗?不一样。佛家的空,是绝对的,是对所有现实存在的否定。佛家的空,只有完全放弃,才能脱离苦海,进入极乐世界。而道家的无,是有的另一面。有无相生,互为依托。无,无所不在,无的作用甚至比有更大。
老子曰: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古代的车轮是用木头做的,由三十根辐条与轮毂连接而成,三十根辐条之间是空的,什么也没有,所有这些空,都是无的存在,看似没有用,但是如果没有这些无呢?所以车之所以有用,是因为有了这些无。
泥土烧制的陶罐,乃至所有的容器,中间一定是空的,如果做成实心的,怎么能装得下东西?容器之所以有用,还不是因为有了中间的无?房子有门窗,其价值也就在于这个无。如果没有这个洞,人怎么进去呢?洞不就是无吗?而房子,不是更大的空洞吗?我们买房子,买的是有形的建筑,用的是无形的空间,同样的建筑面积,是不是使用面积越大越实用?使用面积是什么?什么也没有嘛。无,是不是无处不在?是不是都很有用?
所以,有,是看得见的存在,无,虽然看不到,但的确也存在着,而且还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老子曰:无赖有以利,有藉无为用。有和无相互依存,其作用互相彰显,缺一不可,这也就是老子说的: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七绝】道德经的空
文/林海
互相依托向前行,
智慧玄门智慧明。
道德经书知道德,
有无万物旅同程。
平水韵八庚

道无形
文/林海
欲知天地是何形,智慧玄门智慧经。道德成书言道德,有无万物万年青。
道,到底是什么样的?道德经开篇:道可道,非常道。道,其实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无影无形,却无处不在。老子告诉我们,看不见的叫做夷,听不到的叫做希,摸不着的叫做微。
道,是真的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吗?不是。是因为我们的能力达不到,感觉不到它们的存在。这就是道。我们总执着于看到它,感受它,掌握它,但是如果到不了一定的境界,是没有办法看到、感受和掌握的,而等到悟出了的时候,也就无所谓看到、感受和掌握了,因为那时候你已经与道融为一体,道就是你,你就是道。老子曰:视而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
致诘,就是探究。探究目的性太强,太注重方法,太在意结果,这就是为什么徒劳无功的原因。道,是不可以通过探究得到的,只能随其自然去体察和感悟。在老子看来,自然的安排就是最好的安排,顺应自然,就等于找到了道。
道,既然是浑然一体,没有什么形状,说它没有吧,它确实存在,说它存在吧,又漂泊不定,忽隐忽现,不可捉摸。老子称它:惚恍。老子曰:其上不徼,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为什么称惚恍?人在心神不定的时候,患得患失的时候,就会恍恍惚惚。所以,老子告许那些执着于道的形状的人听,因为他们总是试图找道的形状,而把自己搞得神神叨叨。而对于真正悟到了道的人,早已经不纠结于这些了,也就不惚恍了。
道,是只可意会、不可言说,那为什么还要说呢?是为了引导大家去思考和感悟。想明白的人就会豁然开朗,获得内心世界的思想开放,获得大自由大快乐。想不明白的人,就会陷入神秘,成为偏门左道。老子的意思,我们不要专注于道的形,更何况人的能力有限,所看到、所感知的世界,仅仅是世界的一小部分。但是,只要掌握了道,就可以洞察世界,通古博今,明了始终,无所不知,无所不达。老子曰:能知古始,是谓道纪。道纪,自然规律。一旦掌握了自然规律,就可以根据这个自然规律预知未来。
【七绝】道无形
文/林海
欲知天地是何形,
智慧玄门智慧经。
道德成书言道德,
有无万物万年青。
平水韵九青

外界的诱惑
文/林海
几多诱惑一层层,智慧玄门智慧灯。道德经书知道德,有无万物互相兴。
老子曰: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再靓丽的颜色,看多了也会眼晕;再美妙的声音,听久了也就成了噪音;再丰盛的食物,吃多了也会倒胃口,色有五色,音有五音,味有五味,无可否认,只要配比合理,都不失为一种享受。
但是,每个人的需求都是有限的,承受能力也是有限的,不讲原则的过度摄取就成为一种伤害和负担。追求五色、五音、五味的生活,是奢侈,是炫耀,更是媚俗,看似是自己在享受,其实还不是为了给别人看?还不是为了在别人的羡慕中获得的一种自我满足?为此,人们进入了追逐欲望的赛道,个个奋勇,人人争先,唯恐被甩在身后,所以就有了各种炫富,就有了欲望难以满足的焦虑,有了一心渴望成名的狂躁,多少人为此而疯狂!
好东西多了也不是好事,而是负担,会影响到人的行为。有人会因此忘乎所以,有人会因此患得患失,有人会因此欲壑难填,更会惹人妒忌,老子曰: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总之,是要招来灾祸的。
人是感情动物,只是有的人,能够克制自己的欲望,保持一份理智和平静。而有的人,却被欲望驱使,迷失了自我,沦为欲望的奴隶。其实,欲望并不可怕,有些欲望如果加以引导,还能成为奋发向上的动力。关键在于,是做欲望的支配者,还是被欲望支配?
看清这些外界的诱惑,专注内心的安宁,而不在意别人怎么看,别人怎么说。所以,老子曰: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七绝】外界的诱惑
文/林海
几多诱惑一层层,
智慧玄门智慧灯。
道德经书知道德,
有无万物互相兴。
平水韵十蒸

宠辱若惊(一)
文/林海
若惊宠辱不停休,智慧玄门智慧留。道德经书知道德,有无万物共风流。
人有七情六欲,怎样才能自由把控这些情感和欲望,并且将其无限降低,乃至于无。这个世界诱惑太多,看得见、听得到、品得出、摸得着的物欲的诱惑,还有赞扬、歌功、颂德,这些无形的虚荣心,诱惑当前,又有多少人能够超然物外、心如止水?
不要说财和杈了,就是几句表扬的话、吹捧的话或者遥遥无期的许诺,就可以忘乎所以了。如果得到君主的欣赏和肯定,那一定是感恩戴德,表忠心和感激的话有一箩筐。
转过身来在平民面前呢?那种得意之色恐怕想掩饰都难。在意得到,就在意失去,所以期待被赏识的同时,就会很担心君主不满意、哪怕君主眉毛一抖、脸色一拉,就心惊肉跳。这叫什么?这就叫宠辱若惊。既希望得到认可,又害怕被人小看,既怕得到,又怕失去,得到了兴高采烈,失去了郁郁寡欢,天天在这种谨小慎微、患得患失中度过,时间长了,这就成了人之“大患”。
别人对自己好,就是宠;对自己不好,就是辱。宠、辱,来自哪里?来自地位比自己高的人那里,所以,被宠的人一定处于下位,老子曰: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七绝】宠辱若惊(一)
文/林海
若惊宠辱不停休,
智慧玄门智慧留。
道德经书知道德,
有无万物共风流。
平水韵十一尤

宠辱若惊(二)
文/林海
清空欲望自由音,智慧玄门智慧深。道德经书知道德,有无万物共栖林。
为什么把宠辱看的这么重?乃至于成为大患呢?大患的根源又是什么呢?因为太在意我们自身的感受了,或者说太把自己当回事了!老子曰:贵大患若身。贵,看重,而大患的根源就是自己。
看别人的颜色,活在别人对自己的看法里,为了所谓面子活着,用别人的标准评价自己的成败得失,把快乐建立在别人对自己的态度之上,慢慢就失去了自己。所以,宠辱,其实来自于自己内心的一种渴望,而这种渴望,违背了自然和无为的思想,带来的是内心的忧患。
宠辱之所以成为大患,是因为自身的存在,是因为总也忘不了自己,忘不了内心的欲求。老子希望人们能够舍弃虚荣,清空欲望,回归自然状态,达到忘我、无我的境界。一个忘我的人,任何荣耀、财富和名利不足以打动,任何侮辱、失败和苦痛不足以伤害,所以,老子曰: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每个人来自于自然,最终也还要回归自然。一种是身体的回归,那是要等到生命结束。还有一种是内心的回归,也就是忘记自己的存在,顺应自然,放弃违背自然的执着,使自己真正回归自然,与自然融为一体。
过于看重一己之私利,这个世界就小了,天下也就小了,这是小我。寄身自然,忘记自我,无欲无求,自己便是天下,天下也便是自己,这就成就了大我。老子曰: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老子追求的超凡脱俗,彻底无欲,这对于大部分人来说似乎有点难度。但是,在宠辱面前保持一份清醒,不迷失自我,应该大部分人可以做到。
【七绝】宠辱若惊(二)
文/林海
清空欲望自由音,
智慧玄门智慧深。
道德经书知道德,
有无万物共栖林。
平水韵十二侵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