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

作者: tomlong98 | 来源:发表于2018-12-23 04:09 被阅读222次

很久没有写新的随笔了,回头望,加入简书一晃也有两年多了。今天就来简单回顾一下这两年多的经历吧。

最早加入简书是在2016年8月,在我的朋友聪聪(@CCSB)的推荐之下,想要找到一个可以自由发表自己看法的平台。前两个月一直只是看,没有写作,直到10月份稍有余兴,这才随便写了一篇总结过去写作经历的文章作新平台的为开篇,也就是《咒怨》。四天之后将原本在曦儿家里写作的《青春》码了出来,不过删去了其中最大尺度的桥段以及一小段和后面有关宴席中间的对白。相信不只有一个人觉得最后把信子这个人物和以我的好朋友身份出场的小叶、小谢相提并论很突兀吧?这就是作品“剪辑”带来的问题,删去的那一段话就是关于信子的事情。

《忏悔》就如文中所说,是为了记住自己的优点的同时鞭策自己改正缺点;但是最早产生写这篇文章的念头却是在《青春》发布之前,只是因为一直以来都没有收集到足够的对于我的优缺点的意见,所以才拖了很久。顺带一提,作为思修课作业的作品《我的理想》也是在同一天发布的。同为思修课作业的《读<美丽新世界>有感》就没那么幸运了,因为是在家里写的所以码字过程中为了规避父母而一波三折——这里需要解释一下,我的父母并不喜欢我表达我自己的观点,他们非常害怕我被某些人当枪使了(笑)所以我在家里几乎都是偷偷码字的。

如果大家经常关注我的“议论”“随笔”这两个文集,就会注意到聪聪经常作为人物出现在我的作品中和我讨论一些有些不明觉厉的东西。事实上聪聪的作用绝不仅仅是作为我的文章这个高难度副本里的一个NPC引出我的一些思考过程而已,他是我最好的朋友和学术、思想交流最主要的对象而里面记叙的谈话就是我们在各大平台甚至当面讨论的东西。《真假对错》和之后的《对错新论》便是这样的头脑风暴的成果。它们的写作由头则在《一道面试题引发的血案》里有所记叙,可以说这两篇文章是我思维和价值判断中最底层的部分,想了解我的想法的简友,不妨先把这两篇文章啃进去吧哈哈哈!

不过在那段时间我还没有摆脱考场风议论文的影响,因此没有主题的情况下即便自己有写作的欲望往往也会写出一些莫名其妙甚至不明所以的东西。这其中最典型的产物莫过于《粉与黑》《中国人变得不努力了吗》。现在回过头去看,其实我对这两个话题辨析得远没有那么清楚的时候就开始动笔作文,这才让它们的论点论证论据都显得错漏百出了。不过也正是从《中国人变得不努力了吗》开始,我第一次尝试在文章中建立了评价体系,这种模式后来一直沿用了下来,在《对错新论》《现代化进程与是否发生过暴力革命有关吗》《一道面试题引发的血案》《科学技术研究与人伦道德》乃至《脑洞书房:谁才是最适合京介的那个姑娘》中这种模式都为我的论证增添了不少光彩。从《对错新论》里的空间直角坐标系到《脑洞书房:谁才是最适合京介的那个姑娘》里的雷达图,建立模型和评估体系成为了我论证的有力手段(这里预告一下,以后还会有三相点模型的文章发布,敬请期待)。

在此之后,更了很长一段时间的随笔,《高考》是纯粹为了更文而更文的产物因此作为演讲稿其主题很不明晰;《访谈》则是对访谈录这一文体的尝试——当然随后游戏群里就开始吐槽我YY自己的游戏技术了,为此我在下一篇《游戏》里还专门加进了一大段讲述《访谈》创作原因等的吐槽。幸得这两篇文章虽然投稿去了热门专题但是点击量很少,也算给我留了一点面子吧233.

《念白》是我相当得意的一篇作品,倒不是因为和女同学聊天(别误会,我跟她不是男女朋友)的经历而是因为第一次能够将几次不同的事件无缝衔接并且穿插我自己的心得体会。得益于不断地分享安利,《念白》成为了我喜欢数最多的随笔。

细心的读者可能会注意到我很喜欢把长文中相对独立的部分节选出来独立成文;是的,这是我不浪费关键idea的法子。《文艺作品的现实与虚幻:守望先锋(一)》《技术与观念与伦理与权利》《有感于<移动迷宫>》便都是这么创作出来的,它们分别节选自《游戏》《科学技术研究与人伦道德》《对错新论》三篇文章。这种方法非常有利于把一些和主题有关但是又跟文章核心观点无关的重要idea拿出来让读者们注意到当然也可以用来刷高总字数显得我很高产。但是《该不该在<请求判处陈世峰死刑的请愿书>上签名》《关于江歌案的一些不太成熟的看法》之间并不是这种关系,因为基于与上面相同的目的我还有一种类似但相反的写作方法:将短文添加几个相对独立但是话题高度相关的部分拼凑成一篇长文。不过,本来期望《该不该在<请求判处陈世峰死刑的请愿书>上签名》能够因此获得更多的关注毕竟是第一次正儿八经地写时评(事实上也正是靠着它我得以接触简书独立时评团也第一次在班级公众号投稿)然而反倒是《关于江歌案的一些不太成熟的看法》因此莫名其妙地受欢迎了起来……真是太尴尬了……

在2017年下半年,我的必修课中有一门毛泽东思想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论,毛概老师观点新锐充满了人文关怀而且有着很独到的教学方法,因此获益匪浅。《豫章奇谭》便是毛概课小组展示的讲稿和PPT拼凑的成果。应该说作为一篇文章它其实奇烂无比因为我并没有能给出一个解决豫章书院问题的方案或者找到最最根本的底层原因。

《岁末》写作的由头仅仅是作为2017年终总结,也就没有寄予很高的期望(这两千多字我不到一个小时就码完了你们敢信?)。倒是受毛概老师上课讲到的观点而引发思考最终成文的《现代化进程与是否发生过暴力革命有关吗》花费了很多时间精力来写作,当然主要还是因为中二病发作想要打脸而已(有兴趣的读者可以拜读一下《告别革命》一书,这本书的观点真的是让我感觉到知识分子能够有多么脱离现实了)。事实上我发现很多理工科的判断模式或者认知方法很适合用于议论文中评估体系的建立和相应的论证。很巧合的是这个暑假我妹妹曦儿给我安利了她在学校科技创新社团师兄的演讲《文科生的理科思维》,基于这一点便想要写一篇介绍这种方法论的文章《理科生的文科思维》然而到现在还没有完工……

《性的多样性》原本是一篇我写的社团公众号推文,因为在2017年10月底我们社团举办了一个青春健康知识宣传周,不过直到次年2月份才下定决心将它码了出来。类似的还有《不认同意味着反对甚至歧视吗》,这篇文章便是同性恋相关话题最沸沸扬扬的时候的准时评作品(同样有投稿在班级公众号),有了前者探路,后者的发布就顺利多了。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觉得很多主流观点其实并不合理的时候,我经常有,上面提到的《中国人变得不努力了吗》就是为了反驳班主任为代表的很多所谓的教育界人士的观点。但是我真正意义上正面挑战一个主流观点却是从《科学与辩证》开始的。这篇作品完工的时候我真的非常自豪因为我居然从科学体系的角度入手打脸了中国人最经常滥用的辩证法!当然其实我也被打脸了,因为最后我也得出了科学具有自我否定趋势即所谓辩证性的特点。但是科学会自我否定这一点其实早在2016年高考完我就推导出了这个结论,只不过一直到这个时候才拿出来作为文章的内容罢了。

也正是从《科学与辩证》开始,我逐渐爱上了和主流观点对着干(俗称杠精)。从《技术与观念与伦理与权利》《滑坡逻辑真的一无是处吗》再到《细节不能决定成败》直到《存在即合理……吗》,我先后“洗白”了乱伦(先声明我真的不是妹控或者萝莉控我喜欢御姐)和滑坡逻辑又“抹黑”了“细节决定成败”和“存在即合理”这两句被用烂了的名言。在未来,你们会看到更多的反驳主流观点的文章;做好三观被刷新的准备吧“愚蠢的人类”!你们对思维与逻辑的力量一无所知!

熟悉我的读者应该知道我有一个关系很好的表妹,因为我们分在两地平时还都住在学校难得一见,上高中的她又没机会用手机,所以我们经常书信往来。平时她会寄明信片给我而我则用电子邮件回复(她每周有电脑课可以借这个机会登录QQ和邮箱,偶尔我没课的时候要她正好在线我们也会聊会儿天)。那次收到的明信片几乎让我热泪盈眶(可惜早就哭不出来了),《见信如晤》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诞生的。它让我被更多的简友注意到然而也带来了很多误会(下文会讲)。后来曦儿来我家过暑假,回到家之后又寄出了明信片,这才有了《见字如面》。其实我也考虑过要不要把更多的书信往来放到简书平台上来把这个系列扩充为一个文集然而在简书平台上活动的一个熟人注意到了这两篇文章……嗯……“老龙是个妹控”这样的传闻立刻不胫而走……也就因此打消了这个念头。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一门很烦人的课,《从利己到利他》便是我的马原作业。而《公理为什么成为公理》则是一篇檄文,因为当时我在知乎上和几个主张性别是社会建构产物而非客观事实的文化女权主义者吵了起来,同时社团赞助方的人也怼了我的看法,因此专门作文讨檄。关于这个话题我在《科学技术研究与人伦道德》的补充说明[6]里也有提及有兴趣的读者不妨一看。

《我的游戏人生》是对我过去打游戏的经历的回溯,《还原论不是幽灵》则是对公众号推文的开撕。本来想着投稿到高中同学的个人公众号,结果……“文章太长……一万多字没有人想看的……而且我个人是不太认同这种逐字逐段分析批判的写作方式的,因为这和媒体上的断章取义没有区别。况且文章的语言艺术是需要结合整体判断的,拆开一句句辨析正误其实是一种挺meaningless的手段……”不过说实话,如果真的和原文作者撕起来我也是不怕的毕竟ta诋毁科学在先,我还击自然也底气十足了。

在学院义工队2018年招新面试之后,又当了一次面试官的我回想起当年面试的岁月,感慨万千,便起出当年的面试题重新分析写作,便造就了《一道面试题引发的血案》这篇文章,它给我带来了人生第一笔只有两块钱的打赏[耶]。

我并非RNG粉丝,更多是路人,但是看到RNG夺得夏季赛冠军之后依然激动不已。因此即兴创作了一篇不算精彩的小说《广播响起》来表达我的想法。然而此后RNG在S8却折戟沉沙,不能不说这是一种遗憾了。

《也谈环保主义》也是一篇骑脸开炮型的文章,反驳的原文链接附在了文章里。与此同时,我又开了一个新的系列:脑洞书房。主要用于记录一些瞬发的灵感和一些纯粹脑洞大开的产物,绝大部分都与我那个一直对我发动降维打击的妹妹有关,《脑洞书房:推举执剑人》《脑洞书房:那就同归于尽吧》《脑洞书房:谁才是最适合京介的那个姑娘》是仅有的三篇文章然而说好的第四弹降维打击相关却一直没有更新,差评

如果说有什么“坐实”了“我是个妹控”这个传言,那就是《旅人》《你只管享受岁月静好,负重前行,有我》了。在我妹的安利之下我先后看了《我的妹妹不可能那么可爱》和《我的妹妹是黄漫老师》,从此沉迷妹系后宫番不能自拔经常熬夜看到两三点钟

世界上有一种很特别的存在叫做游戏群里的宅男宅女。他们可以说是世界上最牛逼的人了因为他们可以帮你们解决小到游戏设置带来的故障大到要不要向男神/女神表白的一切问题。但这也导致游戏群里很容易就一些很偏门的话题撕起来。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我创作了《科学技术研究与人伦道德》,结果后来独立成文的产物《技术与观念与伦理与权利》反倒更受欢迎……在我把《技术与观念与伦理与权利》的豆瓣版链接(我在豆瓣上偶尔会发一些文章,账号ID也是tomlong98)发到缘之空吧之后居然得到了一众吧友“发现大佬求常驻缘吧”的惊呼和一个真正大佬的认可——

瞬间觉得自己牛逼了起来,我膨胀了哈哈哈!

期间有一段时间很忙也很颓,就随手抽了两篇高中的作品《化学与生活》《沉吟》来凑数。意外地很受读者欢迎,此时相对于初来乍到之时,我已经积累了一定粉丝了,这才有了这两篇文章的不错数据。

然而我并没有停止思考与创作。在之前范冰冰事件期间我新写了一篇准时评《科学家与戏子》。之后的新作《滑坡逻辑真的一无是处吗》也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可我的文章也一度让我陷入了原著党和考据党的麻烦中——对,就是《有一种遗憾,叫与对的人擦肩而过》。在我将这篇文章的豆瓣版转发到我的妹妹不可能那么可爱吧之后就引起了大佬的关注然后……嗯作为没看过小说的我被大佬怼了还因此招来一打原著党的嘲弄……真不知道是福是祸吧……

也就是在《有一种遗憾,叫与对的人擦肩而过》《脑洞书房:谁才是最适合京介的那个姑娘》之后,我逐渐停止了二次元话题的文章创作以减少麻烦。不过还有很多相关的idea不写出来浑身难受,比如《我的妹妹是黄漫老师》的观后感和人物解析、《缘之空》的人物解析和关于小悠穹妹的感情的分析当然还有妹控界三座大山(鲁路修/娜娜莉、准一/小凑、悠穹三对兄妹)的一些思考,大家拭目以待吧。

《文艺作品的现实与虚幻:守望先锋(一)》除了作为一种凑字数的手段,也是一个全新的系列——文艺作品的现实与虚幻。没过几天我就发布了一篇轻科普向的科学小品:《文艺作品的现实与虚幻:三体(一)》。这是我第一篇过稿自然科普专题的科普文,也因此受到了简书上一批简友的关注。那个时候简书钻已经上线,一个持钻大户给我的文章点赞之后很快吸引来了更多的点赞喜欢,看着他们的反馈我实在太开心了!

撇开被好朋友批评没有实践指导意义的《细节不能决定成败》和命运多舛的《可以且必要吗》这两篇文章不谈,那段时间我的创作还算顺利。《存在即合理……吗》《科学会成为一种宗教吗》都是热门文章。后者这两天取代《文艺作品的现实与虚幻:三体(一)》成为我的最热作品。

此外,我还热衷于给简书提意见和建议。《关于取消想法专题在内的官方专题对于文章配图的硬性要求的建议》《关于加强简书运营团队对反馈邮件的重视的建议》都是如此。它们所在的专题简书投诉和建议中心是简书目前最主要的建议反馈专题,建议大家都可以关注一下。

在两年多以来,我收获了无数溢美之词——

也得到了专题编委的帮助和推荐作者的指点——

虽然偶尔也会有些误会——

但作为一个作者,很少有什么比自己的文章被更多的人看到、想法被更多人了解、收到读者的反馈更加喜悦的了——

当然,在简书我还认识了一大票优秀的简友——几乎全能的达人@Linwood、@Athlon-BE、@卖猫肉的薛定谔(那只小猫真可怜满大街都是什么虐猫狂人薛定谔哈哈哈);

无神论者@左小蝉;慧眼科普作者@灵夜狼;时评作者@深之峻;

同行@莺漫、@酱鲤子、@没有口袋的哆啦、@静悟缘、@愚牛侠;

同龄文科简友@红烛饕鬄、@写意姑娘、@北辰玲、@姀萧、@孤瞳、@令子呀(大家可以猜猜这里有几个C9大佬2333);

从志同道合的@傅正山、@抬头明月低头天、@努力的释己靓、@可羧;到因为写作结缘的@猎户先生、@漫的猫花园、@一点呀、@AveryMorgan、@借山、@百灵青鸳、@福山凛;

当然还有意外碰到的性别工作者(也可以算同行吧毕竟我现在还是有青春健康教育讲师身份的哈哈哈)@Venom_bmmb 和最想去的大学的校友@郑叁叁以及日专学姐@柠檬不是西柚……

作为一个开放多元包容度极高的平台,简书没有知乎上浓厚的精英主义气息,作者们得以展现更为真实的自己;虽然科学科普不及果壳,但是简书上科普非专业化去硬核化的特点也给了像我这样主议论偶写轻科普文的作者一线生机;虽然文艺不如豆瓣,但是也正因为没有那么多口味刁钻的老牌文青,才让既不大众但也不同于偏门文艺圈的文艺爱好者在这里有些许市场;这里没有哔站庞大的二次元人士作为群众基础,但也因此没有过多的考据党和原著党对圈外人士的无形压力,像我这种游离在边缘的人才能在这里自由地发表我对二次元的想法;这里也没有公众号、今日头条争夺眼球迎合读者需要的浮躁风气,所以我们可以沉下心来思考分析问题、专心写作;这里更没有微博、贴吧的政治正确,我可以大声地斥责环保主义和女权主义但同时坚决支持作为个体和群体的他们的权利,不用因为没有和大V或者大家站在一起就背上歧视女性或者没有人文关怀之类的骂名……这大概也是简书吸引这么多优秀的人的原因吧,让我们在这里,创作我们的创作。

好的,凌晨了,我也该歇下来了,今天(昨天)冬至,我在25度的广州吃了饺子汤圆茶餐厅。这里是简书,我在此简述,我们下次再见。

(本文作于2018年12月22日广州寓所中)

相关文章

  • 新人简述

    新人简述http://www.jianshu.com/新人简述

  • docker

    简述 Containers简述 Services docker? 创建 container Services 命令...

  • 战略管理【1059】

    一、请简述战略规划的几个过程? 二、请简述拟定战略的一般程序? 三、请简述优化公共部门战略管理的过程? 四、请简述...

  • 财政学 【0465】

    1.简述我国的国家预算体系。 2.简述市场失灵的含义及类型。 3.简述税收的特性。 4.简述社会保障基金的不同筹资...

  • 17背简答 第二天上午

    11.简述教育的文化功能 12.简述人口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3.简述教育对人口再生产的作用 14.简述影响人的身心...

  • PILLOW图片中加入中文 曲线救国Opencv

    索引 简述 准备 示例 效果图 结语 简述 我在使用opencv2或3的时候想...

  • 财政学[9035]

    1.简述财政的职能。 2.简述税收制度的基本要素。 3.简述区分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的基本标准。 4.简述税负转嫁与...

  • 政治经济学【9104】

    1.简述劳动力商品的特点。 2.简述货币的本质与职能。 3.简述单个资本增大的途径。 4.简述产业资本循环经历的阶...

  • 17背简答 第三天下午

    11.简述教育的文化功能12.简述人口对教育的制约作用13.简述教育对人口再生产的作用14.简述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

  • 17背简答 第三天上午

    21.简述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 22.简述教师劳动的特点 23.简述终身教育的特点 24.简述教师的职业素养 2...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简述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fhgk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