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众所周知,有一个成语故事叫“朝三暮四”。传说宋国养猴人狙公养了很多猴子,猴子能够完全听懂他的话,他对猴子的生活习性与语言也完全了解。由于家境开始不济,就想限制猴子的食量。他对猴子说以后的栗子一律是“朝三暮四”,猴子不同意,他就改口说“朝四暮三”,猴子满意。“朝三暮四”这个成语原指玩弄手法欺骗人。后用来比喻常常变卦,反复无常。

这个成语出自《庄子·齐物论》,原文是:狙公赋芧,曰:‘朝三而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暮三。’众狙皆悦。名实未亏而喜怒为用,亦因是也。

令我感兴趣的是“朝三暮四”与“朝四暮三”的区别。上学时,听到老师讲到这个成语,感觉猴子特傻,无论“朝三暮四”还是“朝四暮三”,难道不都是每天七个栗子吗?

后来,随着生活阅历的增长,许许多多的人和事都可以证明“朝四暮三”比“朝三暮四”来得实惠。正因为有太多常常变卦,反复无常的人,才有了这两种境界的差异。为什么呢?因为早上制定的政策可能等不到晚上就发生了变化。

特别欣赏“猴精”这个词语,为聪明的猴子点赞!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