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情式提问是利用问题建立共情关系,通过提问引起受访者积极的心理与情感回应。
共情不是同情。同情是站在对面,共情是站在同一角度,用提问彰显双方的对等关系,并表达理解。
给予原则与互惠原则在共情式提问中往往同时施行,其终极目的是双方通过积极的对话,在存异求同的过程中达成有效共识。
作为提问者,要擅长利用自己的身份和经历等背景信息,与对方的处境和感受等进行有机关联,这是实现共情式提问的有效方法
在实现共情的道路上,女性提问者也具有性别优势,如同我们都喜欢和能懂得我们的人说话一样,关注对方,不只关注他们所说的话,也关注他们内心的感受。
同理心并非简单地理解他人的感受,它体现的是人的一种从感知到交流的综合能力,是一种理解与响应他人独特经验的能力,是提问者与受访者协同完成与外界进行理智和情感互动的能力。
美国心理学家,实验社会心理学的创始人之一奥尔波特(Gordon W. Allport)提出:“人有三种知识:我了解事,我了解自己,我了解别人。”第三种“了解别人”的知识即为同理心。要进入别人的情感和知觉世界,首先要保持一种自觉的敏感度,一个人具备愈发达的感知力,他就愈能准确体味和阅读别人的感受。从“人心难测”到“身同此心”,再到“心同此意”,“同理心”的建立过程就是一个人主动感知他人与外界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拥有了“同理心”,才意味着一个人拥有了进入别人世界,与他人实现共情的可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