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工作還是人際溝通,運用即時通訊軟體已經是個趨勢。然而,像微信之類用在家人朋友之間的「傳情」上或許很適合,但若用在職場上的「達意」則就不一定了!特別像是「請假」等重要事宜時,更要格外小心。
在可以面對面或打電話的狀況下,卻用微信請假,很多人是潛意識上想逃避面對老闆時的尷尬:比如老闆的責罵、酸言酸語、質疑、甚至是關懷,最後很多人會選擇傳封訊息給老闆就好了。
但是這樣效果適得其反,因為至少發生以下這幾種負面狀況:首先,已讀不等於已看,更不等於已同意。
很多人在傳訊之後,不管主管是否回覆,就會先認定為「我已經請假完成」。然而,就算主管「已讀」,他可能無暇回復,或是尚未決定如何回覆,在主管回覆同意之前,你的請假程序就是未完成。可是很多人卻傳訊之後就放手不管,直接不進公司。這樣等於變相強迫主管接受,可是這卻大大傷害職場倫理與主管對你的印象。
再來,訊息溝通的效率很低,而且往往很片面,容易導致溝通上的誤解。此外,利用微信請假,常常不能即時讀取或處理,很可能早上7點請假,主管中午才看到,這樣就會影響部門當天的工作規劃了。還有,文字溝通訊息往往無法解讀話中真正的涵義,反應較慢,這些都會造成溝通效能不佳。
就實務面來說,事有輕重緩急,視情況決定是否用微信請假,是很多人可以認同的觀點。但是像這樣臨時的請假,即使主管准假後,也要主動向主管報告進度、或是確認需要同事代理的事務,這樣才能算是圓滿的處理方式。
如果從這角度出發,我會覺得可以用'急迫性'來決定是否可以用微信來請假。如果是有計畫性的重要事情,比如出國旅遊這種事,應該都會來得及依照正常的請假程序吧?倒是臨時身體不適、突發的意外或甚至是家裡出現緊急狀況這種時候會需要(或者說可以)使用微信請假,因為這時通訊軟體的便利性就顯現出來了。
但是那只是請假方式的呈現而已:真正問題不是請假的方式以及時機或請假的類型,而是請假的心態:
就老闆的狀況來看,現實社會中,絕大多數的老闆或主管聽到員工要請假的時候的頭一個反應會是:那公司怎麼辦?好一點的會想:你找到代理的人了嗎?對於多數的長官而言,''責任''這檔事重於一切,甚至是他面前這個人的狀況。
只有少數的主管會問:發生甚麼事情了?
這種反射動作不是錯,只是反映出高層真正關心的是哪邊而已。沒有人規定要是員工或部屬如己出,就算親如父母的直覺反應也常常會落入事件而不是人身上。
但人是有感覺的動物,即使意識沒有十分明瞭,但是潛意識已經會對這種態度做出判斷與反應,所以大多數員工對於請假的直覺反應就是'盡量不要請,請假就會讓人困擾',這算客氣的想法,很多人請假時最難面對的是長官尖酸刻薄的語言和臉色,在這樣惡性循環之下,人人都逃避請假,在非不得已要請假時,就用微信來做鴕鳥式的請假,這樣當然把關係越搞越糟。
當然也有那種輕忽職場禮貌,不把請假當一回事的白目型員工。雖然和上面的逃避型不一樣,但是這兩者就請假這件事情在本質上是相同的:沒有尊重請假這件事情。
員工要自尊,長官當然也需要應有的尊重,就職場而言,先斬後奏絕對是大忌,讓長官打鴨子上架也絕對是得罪人的一種方式。越是逃避、輕忽、不願意去面對,後續的反作用力就會越大。
請假是一種權利,既然有假可以請,請假本身就是堂堂正正的行為,只要盡到自己的責任,就不要拿主管或老闆的機車行徑當成藉口。雖然只是請假這件事,不過連請假都會搞到關係緊張的話,那這個團隊不會好到哪裡去。
而身為主管的當然要培養自己的同理心,在你以工作責任來對人擺臉色時請謹記在心,請假是人家的權利,只要安排得當,人家有權請假;如果是發生意外狀況,那更是必要請假,公司是你的,但生活是人家的。
而身為部屬需要的就是責任感,如果要請假,請先安排好請假後會產生的不便,讓這個團隊工作可以順利運行。因為這是整個公司的事情,雖然請假是你的權利,但是領公司薪水就有讓公司完成任務的義務。
如果勞資雙方態度上有這種認知,那要用微信還是用紙本請假還會是重點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