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明确大单元教学的教学目标明确小学语文的教学目标,是保证语文课质量和效果的重要任务。小学语文教师,需要从教学材料的内容规划、课堂准备情况等多方面,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优化。在实际应用大单元教学模式时,教师首先必须确定课堂教学的总体目标,并找出教材内容中的有关要点,再区分课堂教学的主次,给学生提供优良的学习环境。例如,在学习部编版小学语文课本的时候,以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为例,其分别是《北京的春节》《腊八粥》《古诗三首》三篇精读课文、《藏戏》一篇略读课文,这几篇文章虽然体裁和题材不同,但内容紧密联系,在让学生对各地的民往有初步的了解与感受,并以习以为常的日常生活和普通事物中,发现民俗之美。(二)加强大单元教学内容的整体性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大单元教学内容的整体性 。设置单元导读的环节,带领同学们分析单元导读,充分了解本单元的学习主题和整体的结构,明确学习的重点。这样,学生才能更加清晰地了解本单元的学习任务,提高课堂中的学习效率。例如,《北京的春节》一课是老舍先生1951年创作的一篇散文,作者用朴素自然、充满浓郁“京味儿”的语言,将老北京的春节习俗娓娓道来,为我们展开一幅老北京的民俗面卷。其中,“腊八节”“小年”“除夕”“初一”“元宵节”这几天最能表现北京独特的春节习俗,也是春节期间的几个高潮,所以作者将这几天作为全文的重点进行细致描写。《腊八粥》一课是沈从文先生早年的小说《腊八粥》的前一部分,作者用极其细腻的笔触,通过小孩八儿的视角,写他“等粥、喝粥”的过程,将其乐融融的生活场景和浓郁的生活气息一并浓缩进“腊八节”的风俗画面中。本文中“等粥”的过程是课文的主要部分,共呈现了“盼粥、分粥、猜粥、喝粥”四个生动的场景,使天真烂漫的儿童形象跃然纸上。《古诗三首》一课选取了与我国传统节日习俗或传说有关的三首古诗,其中《寒食》和《十五夜望月》分别描写了我国传统的寒食节和中秋节的习俗,《迢迢要牵牛星》借牛郎织女的传说抒发了诗人的忧思。《藏戏》一课介绍了藏戏的“怎样围绕中形成和艺术特色,让学生感受到少数民族风情和地域文化特色。本单元习作的话题是“家乡的风俗”,要求学生介绍家乡的一种风俗或者是参加一次风俗活动的经历。本次习作话题不仅与单元主题紧密结合,而且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有话可说,有内容可写。
(三)精简大单元课程内容,增加课外资料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应用大单元教学模式,精简单元教学的内容,并增加课外的资料,以充实学生课堂的复习内容。同时, 引导学生自己找出大单元主题,并开展针对性的复习。之后,学生在教师总结的时候,便会回想起课堂的细节,从而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另外,教师还可以适当添加课外教育资料,有助于学生进一步拓展教学活动内涵,从而开阔了学生的学习视野。例如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语文园地中的“交流平台”主要引导学生交流、分清文章主次的意义,以及如何根据表达的需要安排详略。在“词句段运用”中也安排了传统习俗的寓意的积累,丰富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为此,拓展阅读汪曾祺的《故乡的元宵》冯骥才的《花脸》肖复兴的《花边饺》冰心的《腊八粥》等与本单元课文主题、题材相关的阅读资源,在课内外阅读相结合中,进一步增强学生对民间习俗、民间艺术的认识,丰富学生的阅读积累与文化积累,提升阅读能力。
综上所述,基于大单元教学开展小学语文教学,不仅可以让学生了解丰富的语文知识,同时还能够通过创新的教学方法、优化的教学目标,实现教学效果,进而帮助小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第一要明确大单元教学的目标,有效开展教学活动。发现良好的可借鉴的操作方式,从设计教学活动、支架、策略、流程中,探究有效提高学生综合素养的教学模式,促使学生形成有效课程经验,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