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医的“阴”和“阳”

作者: 醉梦千年_78e2 | 来源:发表于2018-06-08 16:28 被阅读14次

    中国文化从古至今,源远流长,浩如烟淼。其中,中医药文化就是一颗灿烂的珍珠。在提倡养生保健的今天,更是存在不可替代的意义。我们窥探她的奥妙,其精华莫过于阴阳学说。阴阳学说,对于指导临床和养生保健等等,有着无上的价值。

    “医不离道,道不离医”。看到一些古代道家的精品著作,你会发现,中华文化,对于什么是阳,和西方的理解迥异。在中医里,阴阳可以分为整体的阴阳和脏腑的阴阳。

    我向大家提出个问题,阳是越高越好?这个问题是对是错?

    有的人说是对,也有人说错。过去很多医家用各种方法论证,其实都说的对,只是问题在于,条件在不同情况下是否成立。就和相对论一样,在微观和宏观下,完全不同。这个问题,放在整体上,是正确的,一个人的整体阳气,越高越好,身体也越健康。正常人的阳气水平大概在7,8分上下浮动。在这种范围的条件下,阳气越高越好。

    但是,在脏腑层次,这就是一种疾病状态了,叫做阳亢。一个人脏腑的阳气偏重,往往会伴随着阴液偏枯的情况。“阴平阳秘”才是最佳的状态。

    比如曾经看到过一个同学,身体不舒服,感冒,怕冷,但是喉咙肿痛,结果他的科室主任开了点寒凉药,因为喉咙肿痛,就是热嘛,感冒发烧,还是热!结果吃到他拉肚子,很虚,没好。然后他请教了一位老前辈,据老前辈分析,他是得了风寒后,很累,很虚。整体上来看是怕冷的。虽然有些假热,脏腑层次,阳比阴高点,但是。整体来看,阳气水平还是比较低下的。所以,疗养的话,一方面提升整体阳气,一方面降低局部阳气。可是那个主任,只考虑到脏腑的阳亢,一味地下寒凉药,会导致了整体阳气的削减,使得他更虚,更冷。所以说,得综合考虑,其实有俩个,整体的阴症,和脏腑的阳症。

    在我看来,阴阳可以拆开来说,整体的阴阳可以称之为“元气”,元气高,身体当然精力充足,脏腑的阴阳就是“阴阳”,阳气太高,偏亢,就是好,“阴平阳密”,才是理想状态。“平”就是刚好,差不多的思。“密”就是阳要潜在里面,就是“致虚守静”这种平和,健康的状态。这方面,也体现出,古典文化中的中庸思想。

    再说说阴吧,中医讲的阴,有时候在讲功能,有时候在讲身体储藏的物质。阴的物质有什么呢:精、血、津液。这个津液不完全是水,个人认为,是类似西医学上的结合水,是脏腑自身不可缺少的东西,当说津液不足时,比如,熬夜几天,饮食口味偏咸辣,一直口渴,喝了许多水后,依然口干口渴,这就是津液不足,可以说,身体是处于很干燥的状态。

    功能上的阴,指的是收藏,无形化有形,慢慢拿出来用。假设一个人有胃口,消化很快,这叫做脾阳;那什么叫脾阴呢,就是吃过之后能长肉,或者这餐吃过之后,下一餐没有吃,我这一餐吃的东西可以慢慢拿出来用,可以撑好久,这叫做阴。举个例子,什么叫脾阳很高,脾阴不足?就可以类比于糖尿病的消渴证,或者甲亢的消渴证,饿的时候两碗饭都不够,吃下去很快就消化掉,可是下一餐没吃的时候,心跳快、手抖、人晕晕的,为什么?因为他上一餐吃的没办法收藏起来,没办法慢慢地用。

    按照西医学的观点来说,生活压力大,长期饮食热量高,季节的变换,个人的体质与禀赋偏性等等,一点一滴,从量变到质变,形成身体反馈调节的负性循环,可能会导致,中枢神经系统的失调,紊乱基础体温的维持机制。其实,当你有些异常的时候,说明身体已经在告诉你,它在抗议,因为人具有适应性,我说的是身体,可也是有一定限度的,超过这个区间,身体会有提示,告诉你需要改变现状。

    讲阴的功能。如果你去爬山,心跳会变得很快,这是阳的功能,确切的说。是心阳,在各个系统的配合下,在发挥作用。可是你一直在爬坡,有耐力的话,就需要阴阳相互配合,如果下坡的时候,你的心跳次数会很快减少,这就是,心脏功能的阴,起主导作用。脏腑功能上的阴,需要正常发挥的话,你体内的物质的阴,就是精、血、津液得足够。

    中医还有一句话叫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就是秋冬要养阴藏精,睡眠要充足,冬天可以吃稍微营养一点点,夏天就不要吃得太燥热,太营养。秋冬为什么要藏精呢? 以前有一句话,叫冬不藏精,春必病温,冬天你不藏精的话,到春夏之交会产生所谓的温病,就是说,你不藏精的话,你的精、血、津液不够,突然天气热起来,身体没办法适应,会虚热起来。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论中医的“阴”和“阳”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guas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