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始写这一篇文章的时候,忽然让我想到了这样一句话〃一个人思考的深度,决定了他认知的高度〃。我也不知道这句话是从哪里看来的,也可能是我有感而发,也或许是在其他图书中看到的然后留在了自己头脑中,在思考的时候这一句话就蹦了出来。
有时候我会想,那些鸡汤文与非虚构类说理性文字有什么不同,其中最大的不同,就是写文章的人思考深度的不同。相同的一件事,在不同的文章中会有不同的解释,有的文章是蜻蜓点水似的,一带而过,有的则是把文中提到的那些事儿剖析的具体而又清晰。
不同的书籍给人带来的收获是不一样的,记得得到的主理人何帆老师说过那些能够让你懂得谦卑的书籍,都是值得去读的。对读什么样的书,每一个人都会有自己的喜好,随着自己的认知不断提高,那些没有什么营养的鸡汤文就不会成为自己首先,而是会去寻找那些能够让自己的认知提高的书。
读那些书最大的好处就是让自己的头脑经历一次次思考的冲击,从思考中获得一些洞见,从这些洞见中来看到自己的不足,从中获得新的认知,进而让自己从这些新的认知中改变自己的行为。从开始读《了不起的我》这本书的时候,我就意识到这本书能我带来新的洞见,因为这本书是从自我发展的课程中演化而来的,而在学习这个课程中,我已经从中有了一些收获。
这一次通过读与写,进一步让我认识到自己在关系中的一些缺陷,可以说人最多的苦恼是缘自于与周围人与事的关系处理中。从书中开始讲到的情感大象到创造性思维,再到现在的三角关系中的三角化与亲密关系中的“都是你的错”,“都是我的错”,这些关系的处理上,可以看到自己在这些事情上的处理,很多时候是处于一种防御性的状态。
每一章节后面的自我发展之问,就是一个心理咨询师在向他的来访者提出的问题。从这些问题的一步步深入来看,是引导一个人如何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过程。从书中所提到的那些问题来看,看似我们都知道,如果仔细去剖析,就会发现那些我们原来以为知道的事物,其实只是知道了表面并没有深入到其中的本质。
关于表面与本质的问题就可以用很大的篇幅来解释,甚至于可以说用一个人的一生去挖掘探寻其中的秘密,那些秘密可以说是某个专业的,也可以说是某个局部的,更可以说是某个系统的。当我们真的能够从一些表面去挖掘本质现象的时候,我们的思考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深度,那些一定的深度也足以支撑我们在认知上达到某一个的高度。
当我们的认知在达到某一个高度的时候,就会被这个高度所影响,我们的思考也因为这个高度而看不到别人的长处,在关系中就会听不进去别人对我们说的话。为什么越亲近的人,反而越疏远,我们为什么愿意和一些陌生的人呆在一起,而不愿意回到自己亲密的人中间?为什么愿意在酒吧买醉,而不愿意向亲人一诉衷肠。
是什么让亲人之间有那种感到无话可说的尴尬,却愿意在一个陌生的地方寻找心灵慰籍,人们为什么愿意戴着虚假的面具生活?而不愿意展示一个真实的自我呢?我想每一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答案,更大概率的答案恐怕就是害怕受到伤害,或者是已经受到了伤害,那些伤害恐怕已经在心里烙下了深深的痕迹,这些痕迹让人在做事情上就会有所忌惮。
与其说人变得成熟老练,不如说人变得更为怯懦。看一下人们常用到的语言,做事圆滑与左右逢源,我是圆滑可能是对一些人的贬义词,左右逢源呢?有可能又是一个褒义词,那么是做事圆滑好呢,还是左右逢源好呢?这就体现到了书中所说的三角关系中的三角化。
书中举到了一个这样的例子,一个人本来在单位工作当中特别出色,也经常受到他主管领导的表扬,但是他的上级领导与他的主管领导不和。这个人就成了三角关系中的被三角化的一个角,当他的主管领导交代他的任务的同时,他的上级领导也在交代他任务,要求完成任务的时间是同一个时间,在现实生活中像这一种情况是比较多见的。
如何处理这样的关系呢?是先完成主管领导交待的任务,还是先完成上级领导交代的任务呢?有人会说,当然是先完成主管领导交待的任务,县官不入现管嘛?如果再把条件改一改,这个主管领导马上就要退休了,而他的上级领导有意要提拔他做主管领导这个职位,那她应该怎么办呢?还有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三角化关系,夫妻两个的矛盾会因为孩子的出现会变得弱化,那些矛盾点可能会集中到孩子身上。还有夫妻两个与婆媳之间的关系,又该怎么处理呢?
以上那些困扰在书中都有事例与作者给出的分析,如果再结合文章后面的提问去思考,从而让我们能够有一个明确的思考方向,进而得到一个对自己行为的较为合理的判断。我们每天遇到的事情是千变万化,不变的是我们在面对的那些事情的思考。随着我们思考的深入,我们对所遇到的事物的理解也会更进一步,为人处事上能够更好地处理那些看似简单而又复杂的关系,从而改变对生活的态度,最终为获得一个美满幸福的人生打好一个坚实的基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