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节概要
项目范围管理过程包括:
- 规划范围管理:为了记录如何定义、确认和控制项目范围及产品范围,创建范围管理计划。
- 收集需求:为了实现项目目标,确定、记录并管理干系人的需要和需求。
- 定义范围:制定项目和产品详细描述。
- 创建 WBS:将项目可交付成果和项目工作分解为较小的、更易于管理的组件。
- 确认范围:正式验收已完成的项目可交付成果。
- 控制范围:监督项目和产品的范围状态,管理范围基准的变更。
![](https://img.haomeiwen.com/i5420598/b09174a603540ce5.png)
裁剪考虑因素
- 知识和需求管理:项目经理应建立哪些指南?为了在未来项目中重复使用需求,组织是否拥有正式或非正式的知识和需求管理体系?
- 确认和控制:组织是否有正式或非正式的与确认和控制相关政策、程序和指南?
- 开发方法:组织是否采用敏捷方法管理项目?开发方法属于迭代型还是增量型?是否采
- 用预测型方法?混合型方法是否有效?
- 需求的稳定性:项目中是否存在需求不稳定的领域?是否有必要采用精益、敏捷或其他
- 适应型技术来处理不稳定的需求,直至需求稳定且定义明确?
- 治理:组织是否拥有正式或非正式的审计和治理政策、程序和指南?
敏捷与适应方法
对于需求不断变化、风险大或不确定性高的项目,在项目开始时通常无法明确项目的范围,而需要在项目期间逐渐明确。敏捷或适应型方法特意在项目早期缩短定义和协商范围的时间,为后续细化范围、明确范围争取更多的时间。在许多情况下,不断涌现的需求往往导致真实的业务需求与最初所述的业务需求之间存在差异。因此,敏捷方法有目的地构建和审查原型,并通过多次发布版本来明确需求,范围会在整个项目期间被定义和再定义。
采用敏捷或适应型生命周期,旨在应对大量变更,需要干系人持续参与项目。因此,应将适应型项目的整体范围分解为一系列拟实现的需求和拟执行的工作(有时称为产品未完成项),通过多次迭代来开发可交付成果,并在每次迭代开始时定义和批准详细的范围。在一个迭代开始时,团队将努力确定产品未完成项中,哪些优先级高的未完成项需要在下一次迭代中交付。在每次迭代中,都会重复开展三个过程:① 收集需求;② 定义范围;③ 创建 WBS。
在适应型或敏捷型生命周期中,发起人和客户代表应该持续参与项目,并对迭代交付的可交付成果提供反馈意见,确保产品未完成项真实地反映了他们的当前需求。在每次迭代中,都会重复开展两个过程:① 确认范围;② 控制范围。
在预测型项目中,经过批准的项目范围说明书、工作分解结构(WBS)和相应的 WBS 词典构成项目范围基准。只有通过正式变更控制程序,才能进行基准变更。在开展确认范围、控制范围及其他控制过程时,基准被用作比较的基础。而采用适应型生命周期的项目,则使用未完成项(包括产品需求和用户故事)反映当前需求。
确认范围是正式验收已完成的项目可交付成果的过程。从控制质量过程输出的核实的可交付成果是确认范围过程的输入,而验收的可交付成果是确认范围过程的输出之一,由获得授权的干系人正式签字批准。因此,干系人需要在规划阶段早期介入(有时需要在启动阶段就介入),对可交付成果的质量提出意见,以便控制质量过程能够据此评估绩效并提出必要的变更建议。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