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有味》是汪曾祺的一部散文合集。辑分四部:四方好食、至味在人间、吾家小史、那时巷情。
作者从津津乐道的美食美味想到文学的发展与创新,见解是非常独到的;从影响自己人格形成的家庭人事谈到有深刻记忆的过往,情感是非常真挚的。那份浓浓的乡友亲情,令人哀而不伤,却铭刻心底。那不能忘却的恩师沈从文,在琐事中伟岸,从悲壮中屹立,令人“仰之弥高”!那好客的老舍、童心常绿的齐白石以及家乡的草巷口、昆明的小茶馆等,都让作者难以割舍。
他写茶饭琐事,言谈简短,举止从容,难以掩盖他对生活的热爱,更遮不住这“最后的士大夫”身上耀眼的光芒与才华。
我读《人间有味》,断断续续半月时光。掩卷的感觉不是那般轻松。首先,我惊叹汪曾祺“谈吃”,这个喜欢美食的学人笔下,说起家乡、昆明以及四方吃食,是情意绵绵的。《鱼我所欲也》柔声细语地讲述各类鱼的做法,爱在其中;《肉食者不鄙》雅说肉食,细谈烹饪,喜悦溢于言表。名吃不论南北,美味回归家乡,他都能在引经据典中尽述其详,阐明哲理,寄托自己对生活的满足与热爱。
其次,汪曾祺阅读涉猎浩瀚,其广博令人惊叹。《宋朝人的吃喝》摘引书目涉及八篇;《寻常茶话》里,当代人饮茶,家乡人喝茶,昆明人烤茶都有详细赘述。张岱《陶庵梦忆》涉及茶的人物有两个,我是百度后才知晓出自他的两篇文章的。《城隍·土地·灶王爷》为了说明城隍来历引述了《辞海》,班固、郑板桥文。《聊斋》《玉历宝钞》《西湖梦寻》《史记》等十多种著述也先后出场,看的我眼花缭乱,实在佩服这种追根溯源的严谨精神。将漫谈吃喝延展到文学,得益于长期以来他对生活的执着。
其三,我收获颇丰,那份沉甸甸的感觉在心头上,很久不能释怀。我知道了“学人”含义,真正意义上的“提笼架鸟”,也明白了和尚不能吃肉的禁令是梁武帝所为。最重要的,他对佛教“十八罗汉”有那么深刻的理解,有些句子越读越有味道。如写昆明笻竹寺罗汉群像:“这是一个群体,不是各自为政,十八人或坐或卧,或支颐,或抱膝,或垂眉,或凝视,或欲语,或谛听,情绪交流,彼此感应,增一人则太多,减一人则太少,气足神完,自成首尾”,写得惟妙惟肖,形神毕备,读罢凝眸,真是艺术享受!
汪曾祺将厚重的人生,与生活的好奇,世间万物的喜悲之心,轻描淡写地藏在一茶一盏,一饭一蔬中;将生活的智慧,学者的文性,融在一言一行里,做一个大智若愚的默默耕耘者。正如他自己所说:活着多好呀!
是的,活着,就该记住美好,享受生活。我们都该学习汪老的这种精神,心灵底片上投射的永远是阳光灿烂的笑脸。即使面对病痛,汪老的态度依然是乐观,比如拔牙,能够“乘兴而行,兴尽而返”,能将就,甚至长期享受着半口牙的将就生涯;即使面对候补的“下放”,独自一人在张家口沙岭子坝上忍受高寒与孤独画马铃薯图谱一年,也是随遇而安无怨无悔。用他自己的话说,人活着,总得有点事做。
人生不易,一枝一叶,一餐一饭,只要我们有心,都是大自然馈赠我们的最好礼物。那就学习汪老吧,活着多好呀!将对生活的爱融入餐饭茶盏,毕竟,一茶一盏总关情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