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城》是又读完了
在最后惊喜的发展杨绛先生写的后序和注释
“每天晚上他把写成的稿子给我看,急切的瞧我怎样的反应。我笑,他也笑;我大笑,他也大笑。有时我放下稿子,和他相对大笑,因为笑的不仅是书上的事,还有书外的事。不用说明笑什么,反正彼此心照不宣。然后他就告诉我下一段打算怎么写,我就急切的等着他怎么写…”
这种相互依赖相互期待的感情真好啊
后序里讲了好多《围城》的人物设定的由来和创作背景
澄清了剧中男主方鸿渐就是钱老本人写照的一个疑问
更多的讲到了钱老的身世和从小的学习经历
杨绛先生在《我们仨》里面有这样一段话:他已骨瘦如柴,我也老态龙钟。他没有力量说话,还强睁着眼睛招待我……他现在故意慢慢儿走,让我一程一程送,尽量多聚聚,把一个小梦拉成一个万里长梦。这我愿意。送一程,说一声再见,又能见到一面。离别拉得长,是增加痛苦还是减少痛苦呢?我算不清。但是我陪他走得愈远,愈怕从此不见。
一个人爱另一个人很深很深才会写出这样的文字
就像是她静静地含情脉脉的在一旁注视自己爱的人
而恰好爱的人就是自己的爱人
如果一个男人深爱着一个女人
那么在女人面前他就是一个小孩
说话做事总是透着一股傻气
而钱老的“痴气”在杨绛先生眼里
用她自己的话就是“痴气”的很别致,一本书都关注不下,还要洋溢出来…
依稀记得是因为韩寒说自己的《三重门》是深受钱钟书《围城》影响所著
所以就爱屋及乌的看起来
第一次读的时候好多地方晦涩难懂
尤其是里面“文人”聚餐时引经据典更让我如同嚼蜡
只是将将把故事看完
指望一个高中生读懂里面每个人内心活动和每一句所暗含的讽刺真的是有些困难
不过惊讶于钱老能巧妙的将各种本来我以为风马牛不相及的事物巧妙的联系起来用作比喻
比如“上了年纪的人动了爱情,就如同老房子着火,不可救药。”
“打消已起的念头好比怀孕的女人打胎一样痛苦”
“忠厚老实人的恶毒,像饭里的沙砾或者出骨鱼片里未淨的刺,会给人一种不期待的伤痛。”
“”有人失恋了,会把他们的伤心立刻像叫化子的烂腿,血淋淋地公开展览,博人怜悯,或者事过境迁,像战士的金疮旧斑,脱衣指示,使人惊佩。”
“”两个人在一起,人家就要造谣言,正如两根树枝相接近,蜘蛛就要挂网。”
我摘录了几句印象深的
通篇都是这种无比幽默的比喻方式
原来写文章可以这样写
这简直为我的人生戳了一个又新又亮的窟窿眼
只可惜自己只是一个好读书不求甚解的轻浮小子
更没有天赋爆表的理解能力和记忆力
每每读完感就像一辆呼啸而过的蒸汽火车
震撼总是席卷而来却匆匆而去
说自己学到了吗
也许学到了一些皮毛
自己学着把两种事物牵强的拉在一起乱作比喻就像一个不称职的月老乱点的鸳鸯
所以我的写过得东西里都有很多比如仿佛就像一般之类的字眼
…
《围城》里到处都是钱老诙谐戏谑的黑色幽默
比如
“对于丑人,细看是一种残忍,除非他是坏人,你要惩罚他。
流言这东西,比流感蔓延的速度更快,比流星所蕴含的能量更巨大,比流氓更具有恶意,比流产更能让人心力憔悴。
不受教育的人,因为不识字,上人的当;受教育的人,因为识了字,上印刷品的当”
这些话像一杯白酒
初入鼻喉烈辣俱全
再入心肺滚烫迸出
虽然我不好酒
看到身边好酒之人一杯神仙水下肚后浑身就像狗扑棱水一样从头抖到脚的舒畅
读到这些有意思的文字之后也和他们是一样样的
就像书里说的
“只恨上帝没有给人类一个狗尾巴,就可以不停摇摆起来表示我的喜爱”
…
故事概要我也无需累赘
也许故事并不是重点
我也不说书里的世态怎样人性如何
更别说中心思想主题要领作者想法
我一直把这本书推崇到我最喜欢的书单之首
没有之一
我一遍又一遍的翻看
我喜欢钱老文字如刀
刀刀见血的赤裸讽刺
喜欢他写的唐晓芙赵辛楣两个人物
唐晓芙是钱钟书最中意的女生形象
不愿意把她嫁给窝囊无用的方鸿渐
而赵辛楣则是钱钟书夫妇二人都喜欢的一个六岁的小男孩加了二十岁的一个人物
所以赵辛楣单纯热情富有活力大气又重情义
这个人物就像是走错了片场的演员
在一个不属于他的世界里生存
老对他偏爱有加
不忍心他在自己营造的这个淤泥一般的世界里翻滚沉沦
最喜欢的一段情节是他们一同去三闾大学上任途中的故事
五个人物的秉性在遇事后被暴露的的体无完肤
不讨厌毫无用处的方鸿渐
长相和内心一样猥琐的李梅亭
唯唯诺诺顾尔谦
“受过高等教育,没什么特长,可也不笨;不是美人,却也不丑;没什么情趣,却有自己的主张。”的孙柔嘉
还有赵辛楣
最精彩的是几人狼狈奔波在暴风雨夜的那一段
他们正在从一座城奔进另一个城
围城里的人想出去围城外的想进来
其实我们不在城里就在城外
这座城也不止婚姻
方鸿渐在三闾大学的城里过得并不快活
糊里糊涂的又进了婚姻这堵高墙内
书的后部分看的人很压抑
曾经是不懂
现在是不惑
夫妻间的生活不是童话
故事并没有在“从此他们幸福的生活在一起”的旁白中落下帷幕
锅碗瓢盆婆婆丈人妯娌弟兄柴米油盐才刚刚开始
恋爱是两个人的事
婚姻却是两家人的战争
他们的争吵愈演愈烈又不断复好
战线越拉越长和谈越来越少
未来越来越黑暗
道路越走越艰难
我在可怜的方鸿渐身上看到了很多男人的影子
书的结尾
却不是故事的结尾
也许钱老写累了
是啊
整整两年时间才截稿
故事里的人不是当初的人
写故事的人也没有当初的心境
故事也就这么结束是最好的吧
方鸿渐孙柔嘉他们将来会怎么样
那不正是我现在正要演绎的么
故事没有结尾
文章得有
还是用杨绛先生的《我们仨》里的结束语吧
“阿瑗去世,锺书去世,我们三人就此失散了。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现在,只剩下了我一人。我清醒地看到以前当作我们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栈而已,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