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黄帝内经》自学笔记(四十九)

《黄帝内经》自学笔记(四十九)

作者: 天行武道养生阁 | 来源:发表于2018-06-11 16:58 被阅读0次

有人患膺肿颈痛,胸满腹胀,这是什么病呢?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黄帝内经》自学笔记(四十九)

这叫厥逆。这种病如果用灸法便会失音,用针刺就会发狂,必须等到陰陽之气上下相合,才能进行治疗。因为上本为陽,陽气又逆于上,重陽在上,则有余于上,若再用灸法,是以火济火,陽极乘陰,陰不能上承,故发生失音;若用砭石针刺,陽气随刺外泄则虚,神失其守,故发生神志失常的狂症;必须在陽气从上下降,陰气从下上升,陰陽二气交并以后再进行治疗,才可以获得痊愈。

妇女怀孕且要生产是如何知道的呢?看其身体似有某些病的征候,但不见有病脉,就可以诊为妊娠。

有病发热而兼有疼痛的是什么原因呢?因为陽脉是主热症的,外感发热是三陽受邪,故三陽脉动甚。若人迎大一倍于寸口是病在少陽;大两倍于寸口,是病在太陽;大三倍于寸口,是病在陽明。三陽既毕,则传入于三陰。病在三陽,则发热头痛,今传入于三陰,故又出现腹部胀满,所以病人有腹胀和头痛的症状。

足太阳经脉发病使人腰痛,痛时牵引项脊尻背,好象担负着沉重的东西一样,治疗时应刺其合穴委中,即在委中穴处刺出其恶血。若在春季不要刺出其血。

足少阳经脉发病使人腰痛,痛如用针刺于皮肤中,逐渐加重不能前后俯仰,并且不能左右回顾。治疗时应刺足少阳经成骨的起点出血,成骨即膝外侧高骨突起处,若在夏季则不要刺出其血。

阳明经脉发病而使人腰痛,颈项不能转动回顾,如果回顾则神乱目花犹如妄见怪异,并且容易悲伤,治疗时应刺足阳明经在胫骨前的足三里穴三次,并配合上、下巨虚穴刺出其血,秋季则不要刺出其血。

足少阴脉发病使人腰痛,痛时牵引到脊骨的内侧,治疗时应刺足少阴经在内踝上的复溜穴两次,若在春季则不要刺出其血。如果出血太多,就会导致肾气损伤而不易恢复。

厥阴经脉发病使人腰痛,腰部强急如新张的弓弩弦一样,治疗时应刺阻厥阴的经脉,其部位在腿肚和足根之间鱼腹之外的蠡沟穴处,摸之有结络累累然不平者,就用针刺之,如果病人多言语或沉默抑郁不爽,可以针刺三次。

解脉发病使人腰痛,痛时会牵引到肩部,眼睛视物不清,时常遗尿,治疗时应取解脉在膝后大筋分肉间(委中穴)外侧的委阳穴处,有血络横见,紫黑盛满,要刺出其血直到血色由紫变红才停止。解脉发病使人腰痛,好象有带子牵引一样,常好象腰部被折断一样,并且时常有恐惧的感觉,治疗时应刺解脉,在郄中有络脉结滞如黍米者,刺之则有黑色血液射出,等到血色变红时即停止。

同阴之脉发病使人腰痛,痛时胀闷沉重,好象有小锤在里面敲击,病处突然肿胀,治疗时应刺同阴之脉,在外踝上绝骨之端的阳辅穴处,针三次。

衡络之脉发病使人腰痛,不可以前俯和后仰,后仰则恐怕跌倒,这种病大多因为用力举重伤及腰部,使横络阻绝不通,淤血滞在里。治疗时应刺委阳大筋间上行数寸处的殷门穴,视其血络横居满者针刺二次,令其出血。

会阴之脉发病使人腰痛,痛则汗出,汗止则欲饮水,并表现着行动不安的状态,治疗时应刺直阳之脉上三次,其部位在阳蹻申脉穴上,足太阳郄中穴下五寸的承筋穴处,视其左右有络脉横居、血络盛满的,刺出其血。

昌阳之脉发病使人腰痛,疼痛牵引胸膺部,眼睛视物昏花,严重时腰背向后反折,舌卷短不能言语,治疗时应取筋内侧的复溜穴刺二次,其穴在内踝上大筋的前面,足太阴经的后面,内踝上二寸处。

散脉发病使人腰痛而发热,热甚则生心烦,腰下好象有一块横木梗阻其中,甚至会发生遗尿,治疗时应刺散脉下俞之巨虚上廉和巨虚下廉,其穴在膝前外侧骨肉分间,看到有青筋缠束的脉络,即用针刺三次。

肉里之脉发病使人腰痛,痛得不能咳嗽,咳嗽则筋劢拘急挛缩,治疗时应刺肉里之脉二次,其穴在阻太阳的外前方,阻少阳绝骨之端的后面。

腰痛挟脊背而痛,上连头部拘强不舒,眼睛昏花,好象要跌倒,治疗时应刺足太阳经的委中穴出血。腰痛时有寒冷感觉的,应刺足太阳经和足阳明经,以散阳分之阴邪;有热感觉的,应刺足厥阴经,以去阴中之风热;腰痛不能俯仰的,应刺足少阳经,以转枢机关;若内热而喘促的,应刺足少阴经,以壮水制火,并刺委中的血络出血。

腰痛时,感觉上部寒冷,头项强急不能回顾的,应刺足阳明经;感觉上部火热的,应刺足太阴经;感觉内里发热兼有气喘的,应刺足少阴经。大便困难的,应刺足少阴经。少腹胀满的,应刺足厥阴经。腰痛犹如折断一样不可前后俯仰,不能举动的,应刺足太阳经。腰痛牵引脊骨内侧的,应刺足少阴经。

腰痛时牵引少腹,引动季胁之下,不能后仰,治疗时应刺腰尻交处的下髎穴,其部位在两踝骨下挟脊两旁的坚肉处,针刺时以月亮的盈亏计算针刺的次数,针后会立即见效,并采用左痛刺右侧、右痛刺左侧的方法。

相关文章

  • 《黄帝内经》自学笔记(四十九)

    有人患膺肿颈痛,胸满腹胀,这是什么病呢?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这叫厥逆。这种病如果用灸法便会失音,用针刺就会发狂,必...

  • 《黄帝内经》自学笔记(九)

    阴静阳燥,阳生阴长,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气生浊,热气生清。阳化气,阴成形。清气在下,則生飧泄;浊气在上,則生脹。...

  • 《黄帝内经》自学笔记(四十)

    现在所说的外感发热的疾病,都属于伤寒一类。 太阳经为六经之长,统摄阳分,故诸阳皆隶属于太阳。太阳的经脉连于风府,与...

  • 《黄帝内经》自学笔记(二十)

    诊病的重要关键是什麽? 岐伯回答说:重要点在于天、地、人相互之间的关系。 如正月、二月,天气开始有一种生发的气象,...

  • 《黄帝内经》自学笔记(三十)

    天地间至为深奥的道理,即天地的至数,与人的形体气血相通,以决断死生。 天地的至数,开始于一,终止于九。一奇数为阳,...

  • 《黄帝内经》自学笔记(十三)

    阳明与厥阴发病,主病惊骇,背痛,常常嗳气、呵欠,名曰风厥。 少阴和少阳发病,腹部作胀,心下满闷,时欲叹气。 太阳和...

  • 《黄帝内经》自学笔记(十八)

    医生治疗疾病,同病而采取各种不同的治疗方法,但结果都能痊愈。这是因为地理形势不同,而治法各有所宜的缘故。 例如东方...

  • 《黄帝内经》自学笔记(十四)

    心,主宰全身,是君主之官,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都由此而出。(心主神明,如同离卦,中虚空而明,虚空是真水在中间,此水...

  • 《黄帝内经》自学笔记(十六)

    心脏与脉相应,它的荣华表现在面色上(面中间),肾水可以制约心火(心主肾,即心的问题,用肾去治);肺脏与皮肤相应,它...

  • 《黄帝内经》自学笔记(十九)

    用五谷来做成汤液及醪醴(糯米酒),必须要用稻米作原料,以稻杆作燃料,因为稻米之气完备,稻杆又很坚劲。稻禀天地之和气...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黄帝内经》自学笔记(四十九)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hmhe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