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国学与传统文化故事
雁塔晨钟原是武功故物

雁塔晨钟原是武功故物

作者: 夜话长安 | 来源:发表于2018-09-05 11:10 被阅读0次

    “关中八景”之一“雁塔晨钟”,本来就是武功县崇教禅院的一口“妈唔神钟”。

    武功县崇教禅院,即原慈德寺。金世宗在定十六年(1176),“敕赐”所更此名,钟高2.94米,直径2.05米,厚0.05米,伏离钮,口沿周长7.6米,重约1.5万公斤。款铭六方,各横广二尺七坟,高二尺二寸,或四行、或六行、八行至十行,行四字至十六字不等,钟肩铭“。六款密布布施人姓名而外,又刻钟之旧属:“陕西京兆府路乾州武功县界崇教禅院”,铸者:“鹿州鹿城县(今富县)阳务村铸钟”,铸钟时间:“大金国岁次明昌三年(1192)壬子二有癸卯初一日甲戊记”。此钟于明代宗景泰(1450-1456)年间,移置于长安荐福寺(即小雁塔)。

    关于这段历史故事的前后是这样的:

    公元1164年,宋、金议和,称叔侄之国,武功县划给金国统治。有一天,金世宗完颜雍欣喜阅读大唐天子李世民的书籍后,对一代唐王李世民敬仰母亲的情怀深为感动,一心一意要以李世民为楷模,崇敬他,效仿他。20多年过去了,矢志不渝对李世民的敬重。于金大定十六年(1176),决定为崇教禅院铸造一口巨钟,要求所铸铁钟的音律结构要突出武功人唤母时“妈……妈唔……”情有独钟的声韵,以此来表达对李世民嘉言懿行的怀念。这可难倒了当地的作坊铸匠。于是不惜重金,四处张榜招贤。

    鄜州鄜城县(今陕北富县)阳务村六名手艺高超的铸工,闻讯后,揭下皇榜,开始铸造巨钟。铸工们通过无数次选料,在配方不断更新,在制作工艺上反复调试,终于在金明昌三年(1192)二月初一,如规按时铸造了一口高4.5米、重10吨的巨钟。钟声清脆悦耳,10公里之外都听得清楚。据说如果有人思念远方的亲人,只要把亲人的名字和去处写在一张黄笺上,钟声就会把思念之情传到千里之外的亲人耳中,所以人称“神钟”。上面刻有“皇帝万岁,臣佐千秋,国泰民安”等吉祥语。从此,崇教禅院的铁钟便以新颖奇特、震撼人心的“妈唔”之声而音闻天下。

    元统三年(1335)夏季傍晚时分,黑云压城,电闪雷鸣。武功县遭遇了一场百年不遇的雷雨,碗口粗的大树连根拔起,田园毁于一旦,民房倒塌无计其数,漆水、渭河泛滥。民不聊生,生灵涂炭。一场洪灾把整个崇教禅院所有家当冲得无影无踪,那巨钟从此销声匿迹。

    一百余年以后,即明景泰四年(1453),武功县渭河岸边有个窦村,地处渭河与漆水河的交汇处,即漆水河水一泻千里,滔滔不绝地直奔渭河。相传邻村有一女子,经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嫁与窦村一穷苦男子。二人相濡以沫,形影不离,感情甚笃。可婚后不久,男子暴病身亡,这名少妇哭得死去活来。她的娘家人劝其改嫁再婚,但她说什么也不改变自己的态度,一心恪守妇道,誓不改嫁,从一而终,立志为丈夫守节。她的贞节为人感叹,县衙里的官员知道后,大加赞誉她的贞洁。从此,窦村改名为节妇村,后来,该村改名立节村。

    有一天,这名寡妇在渭河边洗衣、捣衣时,听到水中传出嗡嗡之声,便觉得奇怪,回家给村里人一说,大家都来试听,认为真实无误。为了弄个明白,全村人自觉拿来农具进行挖掘,结果挖出了一口巨钟。

    武功巨钟挖出的消息一传十,十传百,被西安府重修荐福寺(小雁塔)的官员得知,那里正有“无钟不成寺”的难处,于是下令,以300枚麻钱收购,将巨钟于景泰四年(1456)运到了长安。从此,崇教禅院的巨钟便在小雁塔安下了家。之后,每日清晨,寺僧撞钟礼佛。钟声远播,辅以雁塔秀影,遂形成了明清时“关中八景”之一的“雁塔晨钟”。从清代到民国,人们相信只要把心愿写在黄裱纸上,然后叩击此钟,就能祈福、消灾、传播思念之情,故而此钟又被称作“神钟”。

    今天,巨钟虽移至西安,但钟身下方“陕西京兆府乾州武功县界崇教禅院”等字样,依然历历在目。多年以来,武功人民一直期待陕西省文物部门将此钟归还武功故里。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雁塔晨钟原是武功故物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hxaw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