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注释】
夭夭:美丽而茂盛的样子。
灼灼:桃花盛开,色彩鲜艳如火的样子。
华(huā):同花。
之子:这位姑娘。
于归:“于”是语助词,“归”是指出嫁。古代称女子出嫁叫“于归”,或单称“归”,是往归夫家的意思。《毛传》:“于,往也。”有人认为“于”和“曰”、“聿”通,是语助词。亦通。
宜:善。马瑞辰《通释》:“宜与仪通。《尔雅》:‘仪,善也。’凡诗言宜其室家,宜其家人者,皆谓善处其室家与家人耳。”朱熹《诗集传》:“宜者,和顺之意。”
室家:家庭。
有:用于形容词之前的语助词,和叠词的作用相似。
蕡(fén):果实累累的样子。
有蕡:即蕡蕡。
实:果实,指桃子。
家室:即室家;倒文协韵。
蓁(zhēn)蓁:叶子茂盛的样子。
【译文】
桃树枝儿多茂盛,桃花朵朵好鲜明。姑娘就要出嫁了,夫妻美满天做媒。
桃树枝儿多茂盛,果实繁多又甘甜。姑娘就要出嫁了,定成和谐好家庭。
桃树枝儿多茂盛,它的叶儿密密蓬。姑娘今日出嫁了,幸福美满大家庭。
【我的赏析】
这首诗共三章,变化的部分恰恰是身份转变的地方。以“桃花”贯穿全诗,以桃花的瓣、实、叶衬托女子的变化,真是一种巧妙的反衬。
用桃花来比喻女子,故有“桃花色最艳,故以喻女子,开千古词赋咏美人之祖。”关于“桃夭”这个词,钱钟书《管锥编·毛诗正义》“桃夭”条举出不少古人写“花笑”的诗句,如李白《古风》:“桃花开东园,含笑夸白日。”豆卢岑《寻人不遇》:“隔门借问人谁在,一树桃花笑不应。”李商隐《即目》:“夭桃唯是笑,舞蝶不空飞。”又《嘲桃》:“春风为开了,却拟笑春风。”皆是以笑写桃花之红艳繁盛者。钱氏失引之崔护之诗:“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这些诗句源于此诗的“桃夭”。
第一章:“灼灼其华”表明女子处在最好的年华,在最好的年华把自己嫁出去。古代结婚年龄大致在13-20岁,其中男性结婚年纪在15-20岁,女性结婚年纪在13-17岁。不禁想到和这章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花堪折时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不要因为犹豫或等待而错过,错过之后剩下空。在最美的年纪相遇,在最好的年华结婚,这算是种幸福。
第二章:“有蕡其实”表明女子结婚生子的阶段。成家,孕育生命,这是一个女子的使命。其实,说使命有些过了(实在想不出可替换的词,说使命)。有了孩子的生活的生活,家庭才是完整的。
第三章:“其叶蓁蓁”表明女子相夫教子照顾家庭阶段。成了家,有了孩子,相夫教子,不变的习俗。经营家庭,让家庭关系和睦,幸福美满。
整首诗的韵调是年轻的女子犹如春天盛开的桃花,从成长开花到结出果实。从少女变成妇女,年华的匆匆,留下的沉淀,那是孩童之乐,家庭之睦,幸福之满。
一个女子的一生,如若从婚姻角度出发,嫁对了人,结婚生子,相夫教子,经营家庭,是幸福圆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