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4978405/877da93f4ccc1cb9.jpeg)
今天,终于去看了由张桂梅真实事迹改编的电影《我本是高山》。未出影院,和我一起观影的蕊就发了一条朋友圈“人世间还有比这更高尚的灵魂、更宽阔的爱吗?”
是的,这是闺蜜的感受,也是我的感受。
而我在感动之外还有一些气愤。我弄不懂为什么这样的一部感人的好电影仅仅点映就获得恶评一片,之后又遭遇许多人的抵制。
今天看了电影,我庆幸自己选择坚持走进影院,眼见为实。
这是一部好电影,一部难得的好电影!
首先,这是一部能引发人们思考有关崇高、信念、责任与大爱的电影。
影片序幕,群山还在夜色中沉睡,一个消瘦的身影,迈着蹒跚的脚步,一步一步走在空荡荡的楼道里,手电筒微弱的光划破了夜的漆黑。她艰难地爬上楼梯,走过长长的楼道,来到教室里,摁亮了灯,于是光明装满了整个教室。然后,她打开窗子,望着远方晨曦中群山,眼光平静而坚定。
这一组镜头,把一个“提灯人”的形象展现在了人们面前。孱弱而高大、孤独而坚毅。
看这部电影之前,虽然对张桂梅的故事有一些了解,但我是把她作为一个宣传人物,一个时代楷模、一个优秀共产党员的角色去理解的,我并不曾想真的要走进她的世界,了解她的故事,理解她的选择与坚持。可是这部电影,却让我真正地感受到了崇高,信念、责任与爱的力量。
张桂梅克服种种困难办女子高中,目的就为让山区的女孩子们考上大学,走出大山,改变被摆布被践踏与侮辱的命运,有更多选择自己生活的权利。为此,她孑然一身,承受了常人不能承受的种种压力与苦难,倔强地坚持着,有时甚至显得冷酷生硬、不近人情。
这一切归结起来正是因为她的心中有信念,有作为一个党员,一个教育工作者的责任与担当。这些信念提升了她的人生境界,跨越了小我小家的私人之爱。她疾病缠身,无家庭、无丈夫、无儿女,但却有一所中学、一些志同道合的战友,2000多名从大山走出的女儿。这又是一个多么崇高、多么辽阔的天地,这样的幸福又岂是我普通人能够理解能够享有的。
一部有关张桂梅的电影,让人动了阅读她传记,走入她精神世界的想法,这应该就是这部电影的成功。
其次,这是一部具有极大现实性的电影。真人事迹改编电影本来难度就很大,何况是拍张桂梅这样一个名人。也因此,电影的选材是否得当尤其关键。那么选什么,怎么选就是摆在编剧与导演面前的最大难题。张桂梅感人的事迹太多,不可能全部都选,选材完全照搬生活更可能拍成记录片,所以立足生活高于生活应该是一个原则。
在我看来,本片的选材基本上是抓住了张桂梅的精神实质的了:党徽的多次出现,重温誓词的片断、上级领导的支持都是她的力量源泉。而女孩们初出大山无心向学,逃学上网逛街的片断,不仅不是脱离现实,反而更贴近山区女孩初进城市懵懂迷茫的真实,这个只要你走进乡镇和县城的中学,就会发现这是有着真实的基础的。
尤其令人震撼的是影片揭示的偏远山区女孩的生存现状,更是让人触目惊心。喜欢读书,自认“我本是高山”的山月被父兄为了财礼强迫嫁人,最后竟被家暴致死,山月的遭遇难道不是许多偏远山区女孩子命运的真实写照吗?
在这点上,取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真实地集中表现生活的残酷与复杂。电影做到了。
再次,这是一部闪耀着人性光芒的电影。“没有董校长,就没有张老师。”这话虽然有夸大,但并非空穴来风。看张桂梅的传记就会了解到,张桂梅原先是一名支边的共青团干部,是因为和丈夫恋爱结婚才走上了教师岗位。如果老董不死,他和她就会在美丽的大理过一种富足幸福的安定生活,他们会有自己的家,自己的孩子,会教出一届届的学生。但是正应了那句话,自古英才出磨难,董校长因为胃癌英年早逝,张桂梅耗尽家财甚至卖掉房子也没能挽回丈夫的性命。人生的变故把她推到了丽江华坪县,见到了许多无钱上学的女孩子,帮助她们的同时她们也助她走出了丧夫的悲伤,从此走上了一条少有人走的救赎与被救赎的路。所以当她遭遇困难时闪现丈夫身影,实属人之常情。是电影深入挖掘、还原张桂梅除了是楷模之外,还是一个有血有肉、有痛苦有脆弱会动摇的“人”的一面。
无情并非真豪杰,对丈夫的怀念不仅没有降低张桂梅的形象,反而让她更加真实可触,更有人味!
同时,影片中教师群体的分化更是体现了人的多样性复杂性,有坚守就有逃离,有大爱在胸兢兢业业循循善诱,也有心气浮躁斤斤计较敷衍了事,同样作为一个教师,我身边教师的教师也是如此。
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生活的权利,这正是是张桂梅想给予女孩子们的权利!
两年后,山月的父兄带人来到学校,他要把即将高考的山月的妹妹山英带回家嫁人,张桂梅和学校的老师同学出来阻止。当山英哥哥大喊出“养一头猪都可以卖2000元钱,我要带她回去,我要娶媳妇传宗接代”时,张桂梅破口怒骂,“畜牲,老畜生!”
这骂声震聋发聩,更是把人性的光芒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https://img.haomeiwen.com/i14978405/14b3d6b94c51dff5.jpg)
如果这时的张校长还要优雅,还要礼貌,那才怪了!
不唱高调,不说空话大话,真实地讲述一个大写的“人”的故事,这一点这部电影做到了,它是成功的。
当然,就和所有的优秀电影一样,《我本是高山》也不可能是完美的。在电影的选材、演员的表演等方面电影还存在着许多不足,有的甚至是明显的疏漏。
首先,在选材方面有所缺失。我们固然不能期待一部两个小时的电影能够完全展示张桂梅的生活,表现她的伟大。但有些情节的缺失却很不应该,比如张桂梅办华坪女高的初心交代不清,其中华坪妇联为她捐款做手术的情节,她为办女高四处募捐的情节,都应该会对主题提示、人物表现发挥重要作用,但电影却没有表达。
其次,某些情节的改编遭遇了大家的抵制。比如为了突出一个受教育的女孩可以挽救三代人的命运的主题,电影选择了把酗酒的父亲换成母亲,但却因为酗酒女人在中国农村缺少普遍性而备受垢病等。
另外还有艺术夸张与现实生活的反差,大信仰与小情感的比重安排等的问题。
但是,所谓瑕不掩瑜,这些不足充其量只是白璧之上的那一点小小的瑕疵。我们能看到微瑕,怎么就看不到整块美玉,甚至还要放大瑕疵,抵制谩骂呢?
更可悲的是,在这些谩骂抵制的人中,有许多人并没进过影院,没看到电影。他们仅仅是因为听了别人的评价就跟着抵制。乌合之众缺乏调查研究,缺乏自己的独立判断,人云亦云,人骂亦骂,上岗上线,这又是一件多么令人恐怖的事情。
不要求全责备,不要鸡蛋里挑骨头,不要先入为主,不要夸大歪曲,不要心怀恶意!
我本是高山,如果做不成高山,就做一条溪流,一条温和、包容、善良、清澈的溪流!
电影好不好,看了再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