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散文✨满天星散文想法
教育之惑(一)想起了“钱学森之问”

教育之惑(一)想起了“钱学森之问”

作者: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_462c | 来源:发表于2023-07-16 10:42 被阅读0次

      上月7号开始的高考终于结束了,这场对于孩子还有家长的长跑终于暂时告一段落。

      但这仅仅只能是“告一段落”,后面紧跟的还有等待分数、志愿填报、静候录取......,可以说大戏还在后头,一切仅仅只是开了个头而已.....

      中国式高考苦了的不仅仅是孩子,还有家长,从幼儿园入学开始,家长们就在始想方设法地为自己的孩子争取最优质的教育资源,千方百计地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紧接着的升初、中考、高考,一个又一个的战场,都输不起、必须赢,而越到后面,就越是一场金字塔尖式的选拔和竞争,学生和家长的压力一场比一场大,直到一场高考,最终尘埃落定,又是几家欢乐几家愁,中国的每一代人,都在周而复始着这一场历时十数年的“孩子未来保卫战“。

      在艰难的高中三年内,学校无以记数的考试,每考必排的名次,各种魔鬼式的训练,还有为了不让孩子输在冲刺线上,家长花了大价钱让学生上的各种各样的补习班,使每一个学生从高中起,不但要适应早上六点起床、晚上十一二点休息,每周只休息半天的作息时间,还要面对这仅有的半天休息时间内的补课,永远做不完的练习、作业,永远考不完的周考、月考,所有种种都无不在挑战着学生的脑力、体力极限,为了上线、升学率、名校率, 学校对学生甚至喊出了比如“只要你还没学死,你就要往死里学”等各种各样奇葩的口号,对每个学生的心理素质、承受能力都无疑是一种残酷的考验。

      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这场考试对一个人一生的正面影响,又有几何呢?!这段以考试开始、又以考试结束的人生,以每次的考试分数论英雄,以最后考取的学校好坏论成败,虽然整整牵动着中国两三代人的心,给社会带来的积极意义自不必论,它至少是中国社会重视知识教育、公平公正竞争和择优遴选人才的一种体现,但其带来的负面效应,也越来越被社会所诟病。

      很多人已经在反思我们这种中国式教育,到底对于一个人一生的成长、国家的进步有何裨益?2005年,温家宝总理在看望钱学森的时候,钱老感叹说:“这么多年培养的学生,还没有那一个的学术成就,能够跟民国时期培养的大师相比。”钱老又发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这个著名的“钱学森之问”,是关于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一道艰深命题,需要整个教育界乃至社会各界共同破解,联想到中国制造不出小小的一个芯片,这几年被美国卡尽脖子,前几年中兴公司还用十数亿美元赔款才换来美国商务部和解的遭遇,不禁让人对钱老这一问,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他老人家在拷问着一个很多人都百思不解的问题,这么多年来,中国的教育到底是怎么啦?学子十年寒窗苦,老师百年树人难,大家既然都这么尽力,为什么最终的教育成就却总是这么差强人意呢?

相关文章

  • 从钱学森之问到钱理群之精致利己主义之呐喊,再看钱颖一之清华改革

    从钱学森之问到钱理群之精致利己主义之呐喊,再看钱颖一之清华改革 一直关注中国的教育的朋友,一定听过钱学森之问...

  • 钱学森本人就是“钱学森之问”的答案

    如果“钱学森之问”是一个问,那么无须别人回答,钱学森本人就是答案。 钱学森问,我们的大学为什么培养...

  • 知者,智也

    知者,智也。人有惑,故问之,思之,解之。惑已生,审问之,问惑之根本;继审问,慎思之,思惑之因由;慎思毕,善...

  • 钱学森之问

    2005年,温家宝总理在看望钱学森的时候,钱老很有感慨地说:“这么多年培养的学生,还没有哪一个的学术成就,能够跟民...

  • 钱学森之问

    2005年,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生提出了一个问题:“我们这么多年培养的学生,还没有哪一个能跟民国时期培养的大师相比。...

  • 思维导图与心智模式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是十几年前,钱学森老先生提出的“钱学森之问” 。教育到底是什么?教育不...

  • 通识教育战略研究院只研究一个问题:如何解答并践行钱学森的教育“世

    通识教育研究院自创办的那天起,所有的研究将紧紧围绕着如何破解钱学森教育“世纪之问”,并为培养钱学森所提到的“优秀创...

  • 概念地图学习反思

    概念地图学习反思 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教育的目的异化成了考试。从钱学森之问:2005年,温家宝总理在看望钱学森的...

  • 试为课改写病历

    提及“钱学森之问”,就多了一份对教育的忧虑;到了颁发诺贝尔奖,教育又成了发难的对象。当今教育的现状,为了试...

  • 善用评价 让学生找到持续学习的动力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是著名科学家钱学森留给我们的“钱学森之问”。这个问题给新时期的教育工作...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教育之惑(一)想起了“钱学森之问”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iaiu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