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偷家族》是有力量的,它的力量来自何处?如果它只是刻画人生活的苦难,那么它便只是悲剧的。《无人知晓》看完,让人沉重,但《小偷家族》却让人看到希望。
《小偷家族》是温情而感人的,它通过温暖的细节处理把悲伤升华了。何老师做了细致的描绘:
一起在破烂不堪的庭院看烟火,爸爸用蹒跚的腿陪哥哥在沙地上奔跑,哥哥和妹妹在长满春草的河堤的背影,还是一起在海边牵手踏浪,都有一双慈悲的眼睛在注视着。而我又与这双眼睛共情着,于是就泪流不止了。……
这些细节和苦难并行,是这个没有血缘的家庭得以维系的情感动力。对他们来说,苦难成了生活的玩笑,成了无可奈何的人生背景。这些生活的点滴,让ta们变成有人性温度,没有面具伪装的,真实可触摸的人。
《小偷家族》又充满审视性。电影后半部分在警局中的盘问,透露出纪录片的特点。
镜头在5个家庭成员间一个个的切换,对于ta们的行为动机一个个地质询、盘问。成人很容易被误解,ta们被以犯罪和罪恶的诱导;对于儿童,则充满了期待的诱导,期待他们俩说出社会想知道的答案……社会的不解又是不公的!
把儿童还给原生家庭和福利机构,把成人还给监狱和社会,这就是国家机器的解决之道!而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的解决之道呢?《小偷家族》特别贡献了这纪录片式的审视!

信代的哭戏包含了太多的信息……在幕后,关于它有很多流传(摘自时光网):
《小偷家族》获金棕榈,安藤樱也功不可没。评审团主席凯特·布兰切特采访中称,安藤樱那场悔恨的哭戏入木三分,简直成为表演范本,而且评审团中许多女性演员由此成为她的俘虏。
还是这场哭戏,是枝裕和回忆拍摄时,其中一名副导演感叹“就凭这场戏,参加这部电影拍摄就有意义。”是枝导演则回忆当时自己的鸡皮疙瘩都起来了,难以相信安藤樱能把哭戏表现成这样。
信代哭泣,擦拭着眼泪,没有回应警察的盘问,她到底为什么要留下树里?镜头切换到树里和亲生母亲的互动,她的妈妈烦躁、冷漠。这个前后的对比让人产生一种错觉,谁才是树里生命意义上的母亲?
成人世界的“战火”如果蔓延到孩童,就为他们带来了不幸。于是,树里成了被忽视的儿童,而祥太则成了被抛弃的儿童。
网友评论